APP下载

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黑龙江省对口援建剑阁县活动专记(二)

2011-08-15孙学民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2期
关键词:剑阁县前线指挥部

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救灾援建人员灾区践行使命,拼搏奋战在剑阁,突显龙江特色

援建过程、脉络和特色

两年来,黑龙江省在援建过程中,先后派出前线指挥部领导成员和近500余人的援建队伍,全力参与应急抢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他们不负使命,面对光荣艰巨的任务,显示了龙江思路、龙江精神、龙江速度、龙江经验和龙江模式,充分体现了龙江特色。

科学援建,摸清灾情,明确龙江援建思路。为了有的放矢开展援建工作,黑龙江省首批援建工作组在2008年6月14日飞达剑阁县后,在省政府副秘书长韩冬炎的带领下,通过召开对接会和现场调查等方式,迅速摸清灾情,访遍重灾乡镇。在3天内走访了42个重灾乡镇,67个村庄,与居民座谈216人。

汶川特大地震,给剑阁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损失。全县57个乡镇、582个村(居委会)、20.1万户、67.5万人全面受灾。严重受灾的达16万余户,涉及55.5万人,其中死亡19人,重伤85人,受伤5580人。截止5月31日统计显示,各类经济损失达到131.34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22.96亿元,间接经济损失8.38亿元。一是城乡居民房屋受损严重。农村居民房屋严重受损791.63万平方米、倒塌280.0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房屋受损124.47万平方米、倒塌24.68万平方米,全县有10余万人无家可归;城乡居民房屋直接经济损失72.94亿元,占到59.3%。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楼受损52.20万平方米,15所学校房屋垮塌。二是基础设施损失严重。损毁公路2297公里,损毁桥梁127座;损坏供水管网911公里,受损水库176座、河堤20公里;损毁市政道路107公里,城市燃气管道28千米,城市供排水管321千米;道路、水利和市政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4.27亿元,占到27.9%。三是通讯、电力和广电设施设备损失较重。受损通信基站75个、光纤电缆170皮长千米;供发电站受损9座,输电线路损坏2119皮长千米;广播电视台站受损51个,损毁广电设备3396件。四是畜牧业受灾严重。全县死亡生猪16.37万头,死亡羊2.05万只,死亡家禽128.04万只,死亡牛0.3万头。

摸清灾情之后,省领导要求整个援建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坚持求实、务实、做实,要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援建工作扎扎实实做好。援建指挥部坚持科学规划,科学援建,又好又快援建,剑阁需要什么黑龙江就援建什么。救灾援建本着“救灾、救民、救急”的原则,突出城乡住房重建优先,学校、卫生等公益设施优先,基础设施优先,产业重建优先等“四个优先”,先后分两批确定援建项目146个,援建资金15.5亿元。而后,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和制定了龙江援建思路,编制了《黑龙江省支援四川省剑阁县灾后重建三年实施规划》,从规划背景、指导方针、项目建设、规划实施四个大方面做了明确详细的计划和安排,保证了全部援建工作科学有序的进行。

务实援建,无私相助,创新龙江援建模式。黑龙江省在援建过程中,坚持务实援建,无私相助,采用“交支票+全过程参与监督+全方位援建”的模式。建设主体是当地政府,没有带去黑龙江省的施工队伍、项目建设物资和提出任何附加条件。这样做就把税收、就业机会和建设物资的生产等经济发展资源和机遇全部留给了当地,使剑阁县财政和农民在援建中受益。

黑龙江省的援建模式和做法,使受灾地区得到了确确实实的实惠,增长了经济加速发展的动力。就业是民生之本,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给剑阁县带来了因灾失业问题。由于家园被毁、厂矿企业坍塌、基础设施损坏等,许多受灾群众借以生存的基础不复存在,收入来源被中断。同时,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受灾地区出现农民工返乡回流,他们的就业问题与因灾失业人口问题的叠加,使得灾区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剑阁县失业返乡农民工为3018人,占全县常年外出务工总人数18万的1.7%。经测算2009年全县将有近4万人需就业,其中:农民进城务工26700人,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安置300人,下岗失业工人、失地农民5000人,城镇新生劳动力5000人。根据剑阁县实际情况,今年全县仅能解决4000人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10%,全县农民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灾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意义重大。黑龙江省在对口援建中,把就业援建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考虑,当成是关系到全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县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的大事来对待,所以在采用“交支票+全过程参与监督+全方位援建”的模式中,把就业问题作为难点和重点。在剑阁县,援建项目中没有一支黑龙江工程队,每一份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中,都有一条硬性附加条款“使用当地农民工的比例在30%以上”。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将此项措施纳入到对施工企业的管理,办公室主任侯继周在分管的就业援助工作中,不定期的检查施工企业使用本地受灾群众民工、工资按时发放和生活工作情况,认真督查了解,对执行较差的责令限期整改。由于援建项目到位,工作措施得力,大力促进了全县受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的开展,灾后重建成为剑阁县群众的一笔稳定的收入。这样做明确了受灾地区政府、企业和民众是灾后重建的主体;同时注重了受灾主体的参与,注重了受灾地区市场范围扩大和就业市场的扩大。黑龙江省这种对口援建的方式,也使援建工作由救济性援建转变成为到发展性援建。

黑龙江省的援建模式和做法,也使援建工作取得“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效果,充分利用了当地人力和资源的优势。灾区人民通过黑龙江省的援建模式和做法,受益多多。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黑龙江省的援建项目解决就业岗位1.5万个,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到2010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335元,比去年增长16.5%,出现了几年来连续增长的可喜局面。龙江援建模式引起了中央、省、市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我省援建工作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现场直播、插播,以及连续跟踪报道,获得中央、省及社会各界好评。

和谐援建,密切合作,共创龙江援建经验。黑龙江省在援建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双无”合作,既“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确保了双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在和谐中推进援建工作,并取得较显著成效,受到灾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成为援建工作的一大“亮点”。

“双无”合作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是,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与县委、县政府建立并完善了重大决策协商机制、项目推进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和党组织保障机制,做到了“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形成了不分彼此的一体化工作格局,为顺利推进援建工作打下了基础。县委、县政府高度维护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的权威,前线指挥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县级部门、有关乡镇和各级干部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前线指挥部对干部选拔任用有充分建议权,选拔干部要充分征求前线指挥部的意见,同意后才能任用。为确保援建工作顺利推进,剑阁县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县委专职副书记负责常务工作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一个办公室和6个工作小组,抽调了12名精干同志到受援办工作。重点项目专门成立了副县级领导任指挥长、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领导任副指挥长的推进机构。定期召开援建工作联席会、项目督办会,强力推进。一是创造并形成了援建工作不分彼此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通过“双无”合作,“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评价援建工作时,援建方说:“灾后重建重大议题,双方共同研究、民主决策,在问题面前决不遮遮掩掩。”受援方杨正国副县长说:“援建项目从立项、可研、施工图设计和审核到招投标、开工建设,我们共同遵守双方确定的工作流程图,双方各司其职,责任明确,重要环节联合审批,严格把关。对援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双方会一起研究解决,落实责任部门,明确完成时限。援建方和我们受援方坦诚相见,沟通顺畅,关系融洽,就象一家人一样,象兄弟一样。通过“双无”合作,双方还增进了感情和友谊,“黑龙江处处都在替我们考虑。”“四川没把咱当外人,咱就更要把工作做好、做实。”这是剑阁县和黑龙江援建方给对方的评价。

2008年9月27日,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四川省召开的对口援川省市指挥机构负责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黑龙江省和剑阁县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团结合作得很好,可以说,团结就出力量,要在四川全省推广黑龙江省和剑阁县在援建中‘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的经验”。

2008年11月3日-9日,中央电视台联合全国18个对口援建省电视台共同进行援建工作大型直播活动。此前,我省援建前线指挥部经由省电视台向中央电视台提供了我省援建工作可供直播的重点内容的报告。中央电视台经过筛选,认为我省援建工作特点突出,通过无缝隙对接、无障碍合作,实现项目推进、全方位援建等取得明显效果,因此被选为四川灾区6个直播点之一。

践行使命,勇于奉献,突显龙江援建精神。在灾区,黑龙江的援建者们继承和发扬龙江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形成了“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龙江援建精神。

7月14日23时起,剑阁县遭遇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下寺、普安、剑门、开封等乡镇普降特大暴雨。16日13时清江河剑阁县城段水位已达507.5米、超警戒水位3.5米。由此带来的洪涝灾害给全县群众生产生活和我省援建项目造成巨大影响。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黑龙江省前线指挥部会同剑阁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开展抗洪抢险。援建者们深入受灾现场,风里来,雨里走,水中泥地里核查灾情,抗洪抢险,慰问受灾企业,组织抗灾自救。黑龙江省前线指挥部的总指挥刘国会和成员现场解决复工困难,组织施工企业及时清理受灾工地,解决复工困难,保证了所有受灾工地三日内就全面恢复了项目施工。

在整个援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援建人员舍小家、为大家,恪尽职守的感人事迹。黑龙江省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父亲早年去世,母亲自去年被诊断出肺脑病后,曾四次住院。2009年5月8日上午,他的母亲在大庆去世,当这个噩耗从东北传来的时候,他正在剑阁工业园区河堤项目竣工典礼现场,他硬是将这一噩耗瞒得严严实实。因为他知道,一旦有人知道这一消息,他的阵脚将会被打乱,记者会对他刨根问底,同事会撵他回家。他悄悄离开大家,找一个僻静之处哭了,眼泪如注涌出。然后继续在竣工典礼、在开工仪式上讲话。而后,重要工作还接连不断,黑龙江审计组同志对援建项目进行审计,一直到14日,刘国会交换完意见才飞回哈尔滨。刘指挥说:他老感觉母亲没有离开,耳边时常响起母亲的嘱托:“别伸手,别有贪念,咋老刘家世代清白,你可千万别给刘家人丢脸啊!”因此,刘指挥在指挥部逢会必讲廉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援建工程建起来,援建干部倒下去!”在指挥部他作了4条规定:不准出入娱乐场所、不准赌博、不准驾驶机动车、不准以项目谋私。指挥部干部说,他对指挥部干部制定的“四不准”,简直就是大庆“三老四严”作风的翻版。在援建过程中,还有援建队员王荣伟、赵洪全两位同志母亲病逝不离火线;援建前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侯继周,在母亲患癌症晚期时坚持在灾区奋战;队员于广、周世杰同志妻子生产时没在身边照顾;一些队员推迟婚期奔赴前线,援建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杨渊沛和许多身患疾病的队员,“轻伤不下火线”,仍坚守工作岗位。

两年来,援建者们克服诸多困难,不分昼夜顽强地忘我拼搏,全身心投入援建工作。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采用“5+2”、“白 +黑”的工作模式,“晴天轮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科学安排合理干”。平时,他们住板房、吃食堂,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工作要求严、作风实。黑龙江省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说,“只要剑阁还有一个人住板房,我们就得住下去,我们应该是剑阁最后一个搬出板房的人。龙江人民与灾区人民心连心,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刘国会向记者细数着剑阁还住在板房的一些单位和受灾群众,话语铿锵,不容商量。据剑阁和指挥部干部们说,剑阁县委县政府已经多次请求他们搬出板房,他就是不同意,他已经多次向剑阁县委县政府这样表态。剑阁县委县政府拿刘指挥没有办法,只得买材料准备将板房上面再搭建一层,形成复式屋顶。同时使用活性碳等物资,达到防雨、防潮、防热、防毒效果,哪知还没来及做,大雨便下起来了。在灾区,援建者们用实际行动,充分显示了“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龙江援建精神。

又好又快,扎实推进,创造龙江援建速度。援建任务面临的废墟待建,百业待举,重整灾后山河的状况,是一项时间紧,要求高,政治性极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完成“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援建目标和庄严承诺,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在援建的每个时期和阶段,都认真贯彻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推进援建工作的要求。

援建初期,援建者们百日驰援,重塑剑阁,在短短的百日之内,黑龙江省本着救急、救灾、救民的原则,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急灾区群众之所急,积极提供灾区最紧缺的物资、资金和最急需的人才,给剑阁县开展灾后重建提供了无私支援。6月14日,黑龙江省民政厅向剑阁县灾区划拨200万元抗震救灾专项资金,紧急调运大米、折叠床、棉被等价值40余万元救灾物资。在黑龙江省高起生同志到剑阁县任职常委、副县长后,黑龙江省先后派出6人支教志愿者服务队、33名医疗防疫疾控服务队、26名交通工程技术人员、124名房屋鉴定专业技术人员、150名特警和51名西部志愿者到剑阁县,为恢复重建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黑龙江省人口和计生委、公安、司法、民政等厅局领导带队来剑阁县开展调研,给予指导和帮助。黑龙江省盛兴集团向剑阁县捐赠5000套学生桌椅,支援中小学复课复学。哈尔滨市政府和哈医大附属医院近日向我县捐赠价值566万元的药品。与此同时,第一批40个援建项目全面启动,援建工程进展迅速。为了使房屋倒塌的灾民早日入住新居,抓紧开展了农民自建房的技术指导工作,全面推进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完成了对剑阁县57个乡镇6000余名农民工匠的技术培训。初期的整个救助工作从物资、资金到人才、技术和就业岗位,从政府到相关部门和企业,做到了全面发动、全面覆盖、全面参与、全力支援,受灾群众真正受益。为了保障援建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和当地政府精诚合作,建立了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剑阁县县委书记吴连奇说:“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黑龙江人认真扎实、富有成效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援建工作全面展开,进入关键阶段的时期,黑龙江省援建前线指挥部和受援灾区领导协商后,将2009年确定为龙江援建决战年,2010年确定为龙江援建决胜年。在2009年援建工作决战年方案中,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推进援建工作。援建工作目标是:2009年援建项目100%开工,年底前完成援建实物工作量80%以上,力争完成90%的工作目标。

在这个阶段,援建项目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实行“5+2”、“白+黑”全天候工作制,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坚持援建项目“24小时施工”制。各有关部门要将决战年建设任务摆上重要日程,明确分工,分级负责,抢先抓早,抓住5月12日前气候回暖、白天时间长、雨水少的施工黄金季节,采取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措施,施工企业24小时不间断施工,做到歇人不歇机器,确保完成决战年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展了“百日会战”。要求在5月12日前,开展2月1日至5月12日“百日会战”,保证援建项目交工30个,交工项目完成援建投资1.76亿元,以此纪念地震特殊纪念日。其中:学校项目5个,乡镇卫生院项目4个,敬老院项目2个,水库项目3个和供水站项目11个,交通项目3个,还有剑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农村灾民自建过渡房补助等项目。

在这个阶段,创造了川蜀鲜见的剑门关速度,剑昭速度。10.8公里的剑昭公路,仅用100天的有效工期建成投入使用,被称为广元交通重建的“剑昭速度”。剑门关景区重建14个月竣工并对外开放,被称为“剑门关速度”。由于黑龙江省援建工作进度坚持又好又快,被人们称为“龙江援建速度”。

“龙江援建速度”得到了灾区政府、人民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中央电视台联合全国十八个援建省电视台,制作“温暖灾区行”特别节目(11月3日-11月12日)时,经过评定筛选和现场踏查,认为黑龙江省援建工作体现了“办快、办实、办好”,先后在11月5日播出了剑南路交工使用、11月8日播出了灾民自建房搬迁新居、11月10日播出了剑门关景区重建产业帮扶的专题节目。

猜你喜欢

剑阁县前线指挥部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建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部”
从政治势能到治理效能
剑阁县剑门豆腐发展与原料供给关系研究
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召开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会
龙剑同心夯实发展之基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形前线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