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第二轮科技志编修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1-08-15张瑞山刘燕影

黑龙江史志 2011年22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学科结构

张瑞山 刘燕影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上海 200235)

全国首轮地方科技志的编纂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二轮科技志的编修工作在进行中。总结首轮地方科技志编纂工作的经验、教训,结合第二轮科技志编修工作的实践和心得,吸取众多学者在地方科技志编纂理论和方法上的成果,综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如下若干问题和思考,以促进全国地方科技志编纂工作的开展和地方科技志编纂理论的提高。

1.篇目结构的全国统一与地方差异

在已出版的地方科技志中,其篇目各具特色、结构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差异很大。29部科技志有近20种篇目设置类型,参差不齐,很不统一。大部分的科技志为篇、章、节结构,少数只有章、节结构,并不设篇。设篇最多的18篇,最少的5篇,平均每部科技志设10篇。设章最多的有123章,最少的设26章,平均每部书设60章。[1]这样的篇章结构固然反映了地方科技发展的特色,突出了地方科技发展的特点、重点和亮点,展示了科技发展的地方差异。但与此同时,这样的篇章结构也说明地方科技志的编纂在篇章设计等方面不够成熟,系统性和整体性比较差,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形成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参差不齐、难以统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科技志是地方志的新门类,人们既缺乏编纂的实际经验,更缺乏编纂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篇章设计时难免考虑不周。其二,与其他地方志相比,科技志自身的特点比较突出,难以借鉴其他地方志的篇章结构。其三,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历史积淀等因素,地方科技发展的差异比较大,难以采用相同的篇章结构。第四,人们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交流不够、研究不深,未能在地方科技志的篇章结构方面形成共识。

随着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地方科技志编纂的理论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为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大致统一奠定了基础。

全国第一轮地方科技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完成了首轮地方科技志的编修工作。20年左右的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实践提高了地方志编修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升了人们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认识,促进了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形成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共识和相对统一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开展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同时,人们也加强了地方科技志编修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发表在《科技史志》的文章就有数百篇。涉及地方科技志编纂的许多方面,直接论及科技志篇章结构的也有几十篇。天津市、北京市[2]和广东省[3]等省市还专门立项,对地方科技志的编修进行专题研究。这些文章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科技篇章结构的认识,从理论上阐述了科技志篇章结构设计的若干基本问题,对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实际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形成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全国大致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际上,实现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全国相对统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实践和理论基础,而且许多人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科技部科技信息中心编写了《地方科技志编目大纲》,许多同仁提出了地方科技志编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

实现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全国统一有若干益处:便于进行地方科技发展的比较研究,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科技志的内容,有利于科技志工作者进行学习和交流,有利于地方科技志的续修,有利于地方科技志编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地方科技志是人们进行地方科技发展比较研究的重要参考,对人们研究地方科技发展的历程、总结地方科技发展的经验有很大帮助。但由于已出版的地方科技志缺乏比较统一的篇章结构,相同的内容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的篇章,这样就需要对散见于不同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再进行比较研究。有了相对比较统一的篇章结构,人们就可以对同样的内容直接进行比较研究。后者显然要方便许多。

科技志的编修必须考虑读者,篇章结构的设计需要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方便读者的阅读,尽可能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若没有相对统一的篇章结构,人们在阅读不同的地方科技志时,首先需要熟悉每部科技志的篇章结构,然后再寻找相关内容进行阅读。这不仅给读者带来了许多麻烦,也影响了读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了相对比较统一的篇章结构,人们就可以直接阅读相关的内容,既方便又节约时间。

相互交流和学习是提高科技志编修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是进行科技志篇章结机构构思和设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构思《上海科技志(2000-2010)》的框架结构时[4],本人仔细阅读了众多兄弟省市的《科学技术志》,认真学习了北京和天津的《地方科技志编纂若干理论和方法研究》。阅读和学习后深受启发、获益良多,对拟定《上海科技志(2000-2010)》的框架结构有很大帮助。但是,在学习和阅读过程中,本人也感到一些困惑:如各省市的篇章结构的差别比较大,进行综合和比较分析存在一定困难,从而会影响交流、学习和借鉴的实际效果。如果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能够大致统一,相互交流和学习就会方便许多。

由于工作中断、新老交替等,全国地方科技志的续修面临许多困难,其中篇章设计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在篇章设计中,既要继承首部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优点,也要考虑新时期地方科技发展的特点,既要借鉴其他地方科技志的篇章设计的实践经验,也要学习关于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地方科技志的篇章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影响地方科技志续修工作进展的重要因素。有了全国相对比较统一的篇章结构,人们在拟定地方志篇章结构时就可以以统一的篇章结构为模板,结合各地科技发展的特色进行适当修改。这样,篇章结构的设计就容易许多,显然更利于推进地方科技志的续修工作。

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既是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地方志编修工作比较薄弱的地方。作为政府主持、政府组织的地方科技志的编修工作,本应在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有所建树,推动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可惜的是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展比较缓慢,与科技志编修工作的实际情况不相协调,也阻碍了地方科技志的续修工作的顺利开展。多年来,许多同仁也不断提出和呼吁地方科技志编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5],虽然应者众多,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进行非常深入和全面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推进地方科技志编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能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泛泛而谈,而要寻求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以点带面、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实现地方科技志编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篇章结构是地方科技志编纂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将其作为科技志编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突破口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而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全国相对统一可以作为篇章结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起点和重要环节,逐步推进地方科技志篇章结构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为地方科技志编纂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基础。

2.学科发展的单科突进与整体均衡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而是各学科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科学上就是“带头学科”的转移,体现在技术上就是“主导技术(群)”的更替。

带头学科是指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学科。带头学科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它走在其他科学学科的前面;二是它使其他科学学科的发展受到自己的规模和水准的影响,并向其他科学学科传递它所制定的各种概念、理论和方法。带头学科的转移是指在科学发展历史上,带头学科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和转换,由一个学科转移到另一个学科。带头学科转移的规律由苏联学者凯德罗夫提出,虽然其不能完全反映科学发展的全部历史,但确实反映了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大致相符。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带头学科包括:17和18世纪的力学、19世纪的电磁学、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20世纪50年代后的生物学。

“主导技术(群)”的更替与带头学科的转移类似,是指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起主导作用的技术(群),其发展同样领先于其他技术并带动整个技术体系的发展,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发展体系。主导技术更替的理论由日本学者星野芳郎提出[6],这一理论基本反映了近代技术体系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近代技术发展的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以蒸汽技术为主导的第一代技术体系、以电力和内燃机技术为主导的第二代技术体系、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三代技术体系。

地方科技志的编纂应当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学科不平衡现象,因为这关系到地方科技志书编纂工作的总体考虑,关系到地方科技志框架结构和篇章设计的整体均衡,关系到地方科技志的资料搜集和内容选择,关系到地方科技志编写的许多具体安排等。第二轮地方科技志的续修更是如此。第二轮地方科技志的时间界限大多为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此期间,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非常明显。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生物学(生命科学)发展高歌猛进、成果众多,远远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是公认的带头学科和重点学科。在技术开发和发展方面同样如此,信息技术不但成为整个技术体系发展的主导技术,而且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样领先于其他技术。因此,在第二轮地方科技志的续修过程中,既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给予生物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一定的突出地位;同时也要考虑到地方科技志框架结构的整体均衡,全面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既有科学技术本身的原因,也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现在,科技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也成为大势所趋,社会经济已经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布局、科研布局等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加剧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形成科学技术发展的区域特色。临海地区由于发展海洋经济的需要,海洋科技的发展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如山东、广东、上海、辽宁等省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相关的科技支撑,就会形成相关的科技领域,如信息服务业科技、金融服务业科技等。科研布局的适当集中也会形成某些学科的优势地位,导致整个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在上海,由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存在,使得生命科学在上海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和影响,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水平遥遥领先。在《上海科技年鉴》和《上海科技进步报告》中,生命科学往往占据了整个基础研究一半以上的篇幅;而已经出版的两部《上海科学技术志》并没有给予生命科学比较突出的地位。在新一轮的上海科技志的编修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生命科学的突出地位和整个基础学科的平衡。

3.学科体系的系统综合与传统分类

综合化、整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出现了高度综合的趋势,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日益增加,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日趋明显。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和整体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科学方面,产生了大量的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及综合学科;在技术方面,“种子型”技术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需求型”综合技术;在科学技术整体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一体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不断出现的交叉学科正日益消除各种传统的学科界限,打破了基础科学研究的传统分类(即传统基础科学的6大门类(数、理、化、天、地、生)),使各门科学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这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许多省市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有所体现。《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科学研究的任务分为生命科学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物质科学与信息领域、空天与地学领域、交叉学科领域等。将交叉学科研究列为单独的研究领域,即反映了交叉学科研究已逐渐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和重点领域,也反映了科学研究的传统分类已不完全适合现代科学的发展。地方科技志的续修无疑需要考虑这些变化,在学科体系的系统综合和传统分类间寻找平衡;既要体现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也要考虑学科分类的延续和衔接,更要考虑科技志续修的历史继承。在《上海科技志书》篇章结构的专家论证会上,就有专家提出了将交叉学科作为基础研究篇的一章的建议。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部分采纳了专家的建议,即在各章中适当增加交叉学科的内容但暂时不考虑单设“交叉学科”章,留待未来再做决定。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的发展也主要沿着综合与转移的途径,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是集成创新。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负责人韦伯指出:阿波罗计划中没有一项技术是别人所没有的,它的成功靠的是管理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的综合。日本更是提出:综合就是创造。21世纪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提出了“汇聚技术”的概念,这是指纳米科学和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等四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协同融合。这些技术的融合和会聚将产生巨大影响。融合、综合和系统集成等已经成为现代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特征,这在许多前沿技术领域已经有所体现。如纳米技术就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领域的网络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等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也反映了现代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地方科技志的续修同样需要考虑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在篇章结构设计、资料搜集等方面适当反映相关的变化和内容,体现现代技术发展的主要特性。在新一轮上海科技志的编修工程中,我们将纳米技术作为高技术研究篇的单独一章,而不是将其作为新材料的一部分,就是考虑了纳米技术的综合性。同样,我们增加了数字农业、信息服务业、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为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综合化、整体化的主要体现之一。其所代表的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越来越密切,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二者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经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些变化和趋势对地方科技志的编修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如何区别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其二是如何处理科技志与其他行业志、部门志的关系。虽然在首部地方科技志的编纂中也遇到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但在地方科技志的续修工程中,这两个问题将更加突出。在新一轮上海科技志的编修中,我们初步考虑:将之前科技志的技术篇章的标题从“某某技术”改为“某某科技”,以体现科技一体化的趋势,体现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处理科技志与其他行业志、部门志的关系方面,我们有两点初步考虑:一是强化科技志的科技属性,在内容选择上首先从科技方面考虑,其次才考虑内容的行业和部门特性;二是在章节结构方面改变过去的部门或行业的划分方法,采用更体现科技志特点的科技属性或技术分类的方法,使其与部门志和行业志的章节有所区别。

[1]赵新力.仪德刚,赵俊杰,齐中英.我国地方科技志编纂现状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研究.2005,(9):84-89.

[2]徐建功等.地方科技志编纂若干理论和方法研究[A].全国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第20次学术研讨会论文.2005.10.

[3]广东省科技信息中心.地方科技志编纂方法和开发利用创新研究.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B070900063.

[4]张瑞山.《上海科技志(2000-2010)》框架结构构想[J].科技史志.2006,(1):54-57.

[5]丁学超.关于编修地方科技志标准的研究[J].科技史志.2003,(2):21-24.

[6]星野芳郎.技术发展的模式[J].科学与哲学研究资科.1980,(5):65-99.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学科结构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论结构
“超学科”来啦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