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

2011-08-15韩灵灵

当代体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体育发展教育

韩灵灵

(濮阳县梨园乡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濮阳 457175)

体育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

韩灵灵

(濮阳县梨园乡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濮阳 457175)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借助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的某些知识,对学生个性特征与体育学习行为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为切入口,揭示了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指出,发展学生个性,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概念,也是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制约学生个体体育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适应其能力,同社会要求和体育教育要求相一致,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个性发展 方法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是体育理论的一个新课题。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外教育界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是体育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时,思想非常活跃,他们的品质,爱好,情绪,纪律都会十分自然地表现出来,只要善于观察,分析这些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并与讲课,训练,比赛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让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1 概念与认识

1.1 概念

个性指的是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2],包括其如何影响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及其可被认识的内在和外在的品质全貌。

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3]。

1.2 认识

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为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动机、理想与世界观;同时,个性还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人们在能力和气质以及性格上的不同。人是任何活动的主体,在学校的教学中,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其兴趣爱好,需要与动机、理想和世界观、性格、气质、能力。人的个性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气质、性格、兴趣、能力、动机等[4]。体育运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方面起着抽样的、其它教育形式难以起到的作用。这是由学校体育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2 学生个性发展特征的认识与思考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5]。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1 个性的发展特征

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特长,如果能给予他一个合适的环境,那么他的潜能定能发挥出来。因此致力为学生营造施展个性的环境与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6]。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的呼声也随之高涨,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个性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来体现学生的个性呢?

2.1.1 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彰显其个性

曾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今天这个世界能够如此多彩,主要在于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是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渴望。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而教师应着重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正确引导那些平时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人格得以健全。

2.1.2 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其个性

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就必须真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的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尊重学生独有的个性。在掌握体育技术的过程中,常常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搭档一起讨论。把学习的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到自由。这样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也轻松。在布置作业时,会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存在的差异问题,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趣味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2 教育对发展个性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人自身的发展价值。益重视发展和完善人的个性,我国目前也很重视人的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当前学校教育方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为提倡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国正处在世纪交替的时代转折关口,当今的学生是21世纪的栋梁,他们必须要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不仅应具有奋力拼搏的精神,具有强健的体魄,还应具有充沛的精力,宽阔的胸襟,鲜明的个性,富有创造性,素质全面性,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对人材的需求。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指在体育教育中,尽其所能的发挥学生的鲜明个性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一种倡导思想。这种思想是在过去的集体化、统一化、规格化、模式化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培养人的理论,以及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而产生的[7]。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考虑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极大地压抑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因而降低了学校体育的育人效果。近年来,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明确了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即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进步是通过每一个成员来实现的,一个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组成社会的每个人的个性、创造力、道德品质、社会生存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合成发展。因此,在提倡集体教育前提下,加强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强调个体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一致性;鼓励个性化教育和促使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4 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环,是以培养人为最终目的。体育运动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能为体育教育做些什么贡献,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从体育运动和学生个性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体育运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是以遗传倾向很强的气质为中心,并依它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4.1 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竞赛、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

4.2 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暗示、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而胜利也常取决于坚持下去的努力之中。这样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4.3 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

4.4 能力的培养

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课,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不仅仅是体育能力,还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在这方面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5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策略

5.1 教育理念

促进个性发展的体育教育首先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极其出发点,其次才是方法和手段。促进个性发展教育这一理念宏观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微观上则应重视“三权”教育思想。

5.1.1 个性发展的平等权

民主平等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它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的平等,并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机会给予每一个学生,把爱传给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平等,使每位学生形成最佳学习心态的一种教育策略。

5.1.2 个性发展的发展权

马克思主义“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是个性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它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给予学生学习发展的权利和机会,重视发展做人的基本素质,为促进学生个性可持续发展,以求达到终身体育发展的一种教育策略。

5.1.3 个性发展的主动权

学生是个性发展的主体。它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表现自己个性才能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得到保证,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与活动的主体的一种教育策略。

5.2 原则

为了保证促进个性发展体育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成功实施,我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5.2.1 民主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体育教育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显示自身的个性发展需求,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体育教师要形成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共识,树立承认差别、人人都有长处、都应该受到尊重的观念,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都感受到做人的尊严,感受到亲切、宽松和鼓励。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虚心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健康发展。

5.2.2 发展性原则

体育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能力的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学生内在系统的发展上。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应侧重于自尊自信的培养、理想信念的追求、学习能力的提高,要克服应试教育中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的弊端。

5.2.3 主体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主体,而每个主体都有活生生的个性。没有无主体的个性,主体是个性的承担者;也没有无个性的主体,个性是主体的表现物。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个性发展体育教育中,始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5.3 促进个性发展的主要策略

5.3.1 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可是,体育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运动员的要求进行竞技项目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1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尤其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作为体育教育者不能单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是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共性特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广大体育教育者应借此机会,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5.3.2 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

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由于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和气质、性格不同,接受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就有所差异,因而体育教学应视学生具体情况予以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培养体育活动能力,发展个性。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使其最大限度地有助于学生摆脱陈规旧习,允许学生交谈、议论、提示和鼓励,游戏和竞赛法中在限定范围内可以喊叫。在教学基本任务完成前提下,创造条件,给学生自由练习,让学生有着充分的自由选择、评价和确定方向的权利。鼓励学生在练习动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提倡学生创造精神,勇于对教师的教学质疑,以自我表现和发挥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各有所得,为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奠定基础。

5.3.3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5.4 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以丰富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新颖多变,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上肢力量练习时,单纯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我将学生分组,进行立卧撑、俯卧撑对抗赛,累计各组完成次数的总和来评定胜负;还可以把跳绳、掷实心球等项目同体育达标结合起来,使学生练习有目的,进一步激发他们练习的兴趣。

5.4.1 兴趣分组法

兴趣分组法是按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这种组织形式在联邦德国被称为学习小组。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最适合选用教材、传统项目课的教学。由于整体的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老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都会得到学生们的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也能够尽情地运动、享受,心境格外开朗。对于一些运动技能较为均衡发展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结合个人的兴趣,对某个有特长的项目进行强化训练,使之更上一层楼,对于尚有薄弱项目的学生,教师则采取引导、激励他们,使之增强信心,消除畏难情绪,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在课的结束部分或综合课中,学生可根据课的安排,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活动。

5.4.2 性格分组法

性格分组法是指体育教师按照学生的外部表现形式组合成为活动小组。从人的性格看,主要有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外向型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迅速,他们往往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但不稳定,马虎;内向型的学生性情孤僻,反应较慢,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如外向型,但认真、沉着。这些鲜明特点,是体育教师实施教法,确定运动负荷、强度及要求等的主要依据。

这两种分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的,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育中发展学生个性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发展。因此,应尽快更新观念,扭转这方面教育严重滞后的局面,号召全社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强调体育政策与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转变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学生个体的差异情况,利用多重智能理论加以分析,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使得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另外也能使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1]钟璞,龙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2):107~108.

[2]聂军,邓荣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39~40.

[3]关海强.人本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4):71~72.

[4]吴长青.课余体育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8(6):77~79.

[5]梁利民,尹洁.论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及其实施办法[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4):22~24.

[6]林颖,姚夏倩.从加涅的学生素质观看素质教育[J].心理科学,2000,23(2):192~195.

[7]孙红,王淑芝.谈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12(1):62~63.

G807.4

A

2095-2813(2011)12(b)-0053-03

猜你喜欢

体育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