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科特性 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2011-08-09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312050赵兴利

地理教学 2011年23期
关键词:特征空间区域

浙江省绍兴县越崎中学(312050) 赵兴利

一、关注动态性,以时空的视角进行思维

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洋流运动、地壳运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的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学科的本质是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最终指导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很多考生就是不能从时空的角度来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最终导致理解偏差、解题错误。很多重要的地理要素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经过统计分析此方面能力为高考地理的常考点。常考思维方向: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分布、变化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分布、变化。

案例一:假设图示的冬季天气系统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移动。读图1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简要说明A地在未来30小时内风向、风力及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不考虑地形的影响)。

本题以中国局部区域天气系统图为情境,考查A城市在未来30小时的天气现象的变化。其本质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动态性思维的把握。即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要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时空变化这一线索。对于A城市来讲,其在空间分布上是相对静止的(即空间背景不变),而天气系统(即高压脊)以120千米/日的速度向东运动的。随着天气系统的东移,A城在天气系统中的位置将发生变化(即地理现象的时间变化)。城市所处天气系统的空间位置不同,则等压线疏密、走向等也都不同,这将直接影响到A城未来天气现象的变化,最终能够分析天气变化状况。经过上述分析后,学生便能绘制出30小时后本地区的天气系统图(图2),则此题迎刃而解:即随着天气系统的东移,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随着风向的变化,气温略有升高;由于等压线变密集,风力有所增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直是自然地理中的重点内容,考生普遍认为该部分难度大,答题正确率低。本质上是学生没有学会用动态性思维去分析问题。如果教师在高一新课教学中,就能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动态性思维的培养,必能让学生对常见的天气系统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二、关注立体性,以空间的视角进行思维

由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空间和立体方面特征,因此空间联想和立体建模是地理思维的重要特色。它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将地理抽象思维与地理形象思维进行转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重运用地图,可以使用填图、绘图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模型(即“心理地图”),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比如建构中国区域地理空间模型:①让学生比赛中国政区拼图游戏,以把握我国省区的空间顺序及相对位置等,建

当年浙江省高考中此题的平均得分率为18%,说明考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比较低,亟待加强。

该题要求考生从题目所给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图3)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但是题目所给地图为平面图且无等高线,只有村落、河流、小路等简单信息。如果考生能够把每组地形剖面图的定量数据高度和水平尺度与平面图的村落分布、河流的河道分布特点等信息结合起来,再进行图形的空间叠加和对地理空间的合理想象联系,就能在大脑中想象出如图4的立体空间图,再结合基本的等高线常识,得出结论: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最终解题成功。

三、关注综合性,以整体的视角进行思维

立初步的空间察觉能力。②在空白政区图上,让学生绘制中国的主要山脉,因为中国是多山的国家,山脉是中国地势的“骨骼”,只有山脉位置正确了,则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位置才能够准确。③上述山脉绘制好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绘制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等其他专题地图,达到地图的叠加,才能使学生对中国区域的地理事物分布立体化、具体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区域地理中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关系。

案例二:图3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

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综合性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地理学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性的思维方法指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利用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评价地理现象并获得地理结论。在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构建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模型,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区域特征的综合性分析方法。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①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 ②地形:地形特征、地质状况、典型地貌;③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④河流、湖泊:分布、补给、季节变化、水文特征、影响因素等。

(2)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农业:地位、地域类型、发展条件、分布、主要农产品;②工业:地位、类型、发展条件、分布、产业转移、产业分散等;③交通:交通方式对比、交通区位分析;④城市: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发展变化、区位分析等。

(3)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综合分析区域内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因素,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同时关注区域内常见的环境问题和灾害问题,把握好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脉络。

特别注意: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案例三:根据材料和图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图5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

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此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整体性”思想,即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而高考的命题趋势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整体性思维。

解题基本思路是充分获取信息——考虑整理原理——因果关系推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水量锐减——三角洲位置前移。三角洲位置变动受河流流量大小以及湖泊水位高低制约。

四、关注地域性,以差异的视角进行思维

地域性是地理学的又一显著特征。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最终指导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在对区域地理现象和成因进行分析时,既能够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法分析区域特征,又能对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进行区域差异性的科学对比和评价。这是近几年高考地理考察区域特征的常见命题方式和考查模式。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性的帮助学生培养区域差异对比思维,指导学生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性的分析方法。常用方法:①横向对比:即将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②纵向对比:即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③专题对比:对几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④综合对比: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有关的地理要素作系统比较和全面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能分析原因。

案例四:读图6,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A是_______高原,B是_______高原。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此题是区域差异类题目的代表之作,每一项设问都体现着差异对比的思想。设问(1)、(2)体现了对横向对比的考查;设问(3)体现了对专题对比的考查;整道题的考查方式则体现了对综合对比思想的考查。

该题目引领我们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一定要关注地域性。比如同一区域,地形类型可能为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存在差异;即使都是高原,也会在面积大小、海拔高低、地势起伏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类似的联系素材或情境,如两地相对位置、气温特征、降水特征、光照特点、水文特征、航运价值、人口分布、地质构造、外力作用等。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训练,以加深其对地域差异性的理解,把握其中的内涵,达到知识的升华。

猜你喜欢

特征空间区域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空间是什么?
分割区域
创享空间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