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1-04-03山东省济南济微中学250022张洪钧

地理教学 2011年23期
关键词:读图条件工业

山东省济南济微中学(250022)张洪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生产基本特点以及工业部门的分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培养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读图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进一步培养读图分析、搜集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推测与验证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和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条件,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谐人地关系的地理基本素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意图

本节教材是在前两节学习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和农业布局之后,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认识何为工业、工业的分类及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工业发展所需条件,从而依据资料探究出我国工业的布局大势,并学会初步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教材的内容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工业与我们”中,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工业的空间分布”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教材由面到点,在对我国工业分布有总体了解后,举例分析影响工业的形成和分布的条件,由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逐步在学生头脑中树立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

2. 教学重点分析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正确认识我国工业区和工业中心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客观认识和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在本节内容中,工业区和工业中心及其分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是掌握工业布局基本条件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及其它们的分布。

3.教学难点分析

工业基地的形成受到多种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制约,需要在建立基本的认知思路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分析判断和推理,这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并加以归纳整理,最后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作为八年级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而这种认知思路的建立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生发展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三、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和教法设计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的东西对他们有较强吸引力,因此通过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精美课件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体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毕竟有限,因而有些知识环节必须通过教师引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思路,指导其通过对图片、文字和数据等资料的分析,进行判断推理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分类判断游戏法;图文资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

2.学法选择

读图学习:指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信息整合、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分析:提供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地探究,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下,使学生勇于表达、交流自己探究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如果要大家把教室里的所有人分为两类,怎么分?(性别)还有什么划分办法?(高矮、胖瘦、身份……)。

教师总结:划分结果不同,是因为划分的标准不同。

设计理念:游戏引入,亲切自然,便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游戏明确了划分标准的重要作用,为下面学生对工、农业进行区别建立思路。

【讲授新课】

(一)工业与我们

情境创设:给学生展示一组工、农业产品的图片,让学生结合第一个游戏环节所形成分类基本思路,对这些产品进行分类划分,并进行竞赛,看谁分得准,分得快。

问题设计:

1.怎样把这些产品分为两类:

2.为什么分为这两类?依据是什么?(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

3.观察思考工业产品是怎样得来的?——引出工业生产概念。

设计理念:通过用日常物品分类的第二个游戏环节,完成对工、农业产品的区分,并通过思考工、农业产品划分依据,水到渠成归纳出工业生产概念,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

教师引领:根据产品用途的不同,可以将相关工业生产部门进行具体分类。

情境创设:展示第二组轻、重工业部门的图片,组织学生进行第三个游戏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用途对工业品进行分类。

问题设计:

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些工业产品再分为两类?这些工业产品可以分成哪两类?(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学生划分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领,提示他们从用途的角度考虑。)

教师总结:生产日常生活用品——轻工业,生产生产用品——重工业。

设计理念:第三个游戏活动是对前两个活动的提升,前两个是铺垫,最后这个是完成对这个教学环节的升华。以游戏活动为主体的教学环节设计,目的在于实现通过学生活动,由学生自行得到结论(而非教师讲授),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理念。

教师承转:工业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可以想象没有工业的世界吗?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没有工业的地球》以后,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下观后的感受。

教师承转:看完这段视频,我想同学们都一定很清楚了,假如没有工业,世界会回到原始社会。那么工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封家书。

第一封家信

爹,娘:

几年没回了,村里咋着了? 下雨走土路得当心啊,可不能再摔了……

第二封家信

儿:

县政府在咱村投资建了工厂,咱屋让工厂占着了,咱也住上楼房啦!说是咱这苹果好,能做啥汁。土路早没了!这路可平整呢,一直通到村头!那王二小说省城里咱这汁卖的可好呢!哦对,厂里正招人,他从技校回来就进厂了!你也赶紧回家来!

问题设计:

1.什么行业的发展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从第二封信中发现工业发展所需的一般条件有哪些?(关键词)

①交通 ②原料 ③资金 ④技术 ⑤市场

教师总结:工业的发展能够促使一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从贫穷走向繁荣。当然工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而这些条件又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设计理念:本环节从正反两面明确工业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由图片和文字资料总结工业发展条件,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拉近了与陌生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二)工业的空间分布

教师引领:明确了工业布局需要思考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小活动——工业布局我尝试。

图片展示:中国铁路图;中国地形图;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中国卫星夜景图。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具体要求根据图中反应的信息,寻找适合工业布局的地区,结合上一环节建立的影响工业布局的思路,说明自己选择工业布局的依据。

设计理念:富兰克林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在了解工业发展需要条件的基础上,本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体现了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价值与功能,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

意图:①通过讨论实现对工业发展条件巩固;②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情境创设:进行“火眼金睛”的教学活动。首先为学生展示一幅我国工业中心分布图,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我国工业中心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

问题设计:

1.图中红色的点表示什么?(工业中心)

2.整体看来,工业中心分布是怎样的?(东密西疏)

3.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为什么会呈现这种分布格局?

图片展示:第二组图片展示,让学生与上图进行对比分析。

①给出黄河流域城市分布示意图和矿产资源分布图——资源丰富。中游:煤;下游:石油。

结论一:沿黄河能源带分布。

②给出长江示意图,回忆长江别称——黄金水道。

指出沿江四大工业城市:重庆 武汉 南京 上海

结论二:沿长江布局。

③将沿铁路线工业中心相连。学生发现几条铁路——哈大线、京沪线、京广线。

结论三:沿铁路线布局。

④教师手指沿海地区的工业中心

结论四:沿海布局。明确沿海的四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和位置。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即按照“三边分布”——海边、河边、铁路边,也初步了解了工业分布与建立的思路,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理念:此环节重点在于通过对多幅地图的对比分析,在经过发现、探讨、展示的基础上,对上一环节学习内容的进行了验证。学生也学习了工业布局思路的运用,尝试了推测、总结分布规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初步突破。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教师即要注重结论,更要注重分析过程,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

教师承转:我国沿海地区的四大工业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它们的形成依赖于不同的条件,同时它们又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的地区为代表,利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做一次案例分析。

情境创设:展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地图,请学生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设计:

1.这是哪个工业区?(辽中南)

2.这里主要有哪些工业?主要工业中心(沈阳 大连 鞍山 本溪)的代表性工业部门有哪些?这里的工业类型是什么?(重工业)

3.发展此种工业类型,辽中南的优势条件为?(资源丰富:煤 铁 石油)

4.此外,辽中南还有哪些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 交通便利:铁路线密集 有内河和沿海)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展示沪宁杭示意图及下列问题。

(1)这是哪个工业区?

(2)主要有哪些工业?主要工业类型是什么?

(3)本工业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4)本区发展钢铁工业与辽中南地区相比有哪些不足条件?是如何克服的?

(5)为什么要克服困难在本地发展钢铁工业?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问题引领方式。首先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师生互动完成对辽中南地区案例分析。由此进一步完善对工业区分布与建立的基本思路的建构,即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何认识一个工业区的特点和形成发展的条件”的分析思路。然后再以沪宁杭地区为案例,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完成对沪宁杭地区的分析。问题设计细化,注重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善学乐学,体现了基于学生、基于思维、基于引领的原则。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在学生掌握了辽中南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区的工业分布知识基础上,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分析工业布局的基本思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工业生产、工业分类,明确了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我们一起分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辽中南地区和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地区,懂得了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猜你喜欢

读图条件工业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工业人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