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1-07-30杨黄欢王霄一

浙江实用医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二聚体白蛋白肾病

杨黄欢 王霄一 杨 勇 丁 敏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纤维蛋白原(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属于Ⅱ类肝急性期蛋白,同时它又是一种凝血因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参与凝血过程[1],其作为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标在许多疾病中也有一定水平的升高,如冠心病,肝硬化肝癌,糖尿病等。D-二聚体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纤溶活性增强。临床上肾病综合征患者也可出现血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不同程度的升高。为了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作者进行了相关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诊断标准∶大量尿蛋白(>3.5g/24h),低蛋白血症(血白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依据肾活检报告∶膜性肾病38例,微小病变型39例,IgA肾病32例,膜增殖性肾病4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3例,狼疮肾炎3例,乙肝相关性肾炎(继发性膜性肾病)1例。120例白蛋白浓度(20.3±4.2)g/L,24小时尿蛋白定量(5.12±1.2)g,FIB浓度(5.9±1.18)g/L,D-二聚体浓度(0.65±0.04)mg/L,TC浓度(6.14±1.05)mmol/L,TG浓度(2.13±0.42)mmol/L。根据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1组为血白蛋白<20g/L,共58例,男 32例,女 26例,年龄 14~68岁,平均(39.2±16.3)岁;2组为血白蛋白>20g/L,共62例,男 34例,女 28例,年龄 16~66岁,平均(42.5±17.1)岁;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第3组(对照组),男31 例,女29例,年龄15~ 68岁,平均(40.1±16.2)岁,三组年龄、性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根据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CTA)及肾静脉造影从中选取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 15~68岁,平均(40.2±16.4)岁,膜性肾病20例,微小病变5例,IgA肾病3例,狼疮肾炎1例,无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1例,男51例,女40例,年龄16~66岁,平均(42.1±12.4岁),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并且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肝硬化、糖尿病、肿瘤、心力衰竭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当天或第2天晨空腹肘静脉抽血3mL,加入抗凝剂离心后取血浆,使用STA型全自动血凝仪测试血浆FIB、D-二聚体。FIB采用凝固法,D-二聚体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总胆固醇(TC)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三酰甘油(TG)采用磷酸甘油氧化酶法测定。

2 结 果

2.1 1组、2组与对照组血FIB、D-二聚体水平详见表1。

2.2 肾静脉血栓形成组患者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TC水平、TG水平明显高于无肾静脉血栓形成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1 三组血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1 三组血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2组比较*P<0.05,**P>0.05

组 别 n 血白蛋白浓度(g/L) 24h尿蛋白定量(g) 血FIB(g/L) D-二聚体(mg/L)1组 58 15.5±4.3 6.038±1.5 6.6±1.91*△ 0.65±0.06**△2组 62 25.4±3.3 4.256±1.1 4.9±1.52△ 0.59±0.05△对照组 60 43.3±6.8 0.080±0.015 2.89±1.23 0.26±0.04

表2 两组血TC、TG、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TC、TG、FIB、D-二聚体水平比较(±s)

与B组比较*P<0.05

组 别 n TC(mmol/L) TG(mmol/L) 血FIB(g/L) D-二聚体(mg/L)A 组 29 6.53±1.11* 2.38±0.58* 6.4±1.81* 1.19±0.22*B组 91 5.91±1.08 2.03±0.39 5.2±1.43 0.48±0.07

3 讨 论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血浆白蛋白下降、水肿、应用利尿剂、低血容量、服用糖皮质激素、高脂血症等因素致血粘度升高,同时肝脏代偿生成FIB增多,导致血FIB浓度升高[2],血液高凝。本文结果表明肾病综合征患者血FIB及D-二聚体水平较健康者可明显升高,其中血FIB升高的程度与血白蛋白降低程度有关。同时血FIB水平的升高又可加重体内血粘度升高。FIB是一种由二硫键连接的二联体分子,每个单体都有三条不同的多肽链组成,分别为Aα BβGγ,FIB转化为纤维蛋白沉积于血管壁,大分子FIB及纤维蛋白的桥联作用提高血液黏性,使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发生的危险性[3]。FIB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将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栓形成[4],其次纤维蛋白原增高能降低红细胞表面的zeta电位,加剧了血液粘度,形成恶性循环[5]。与此同时,D-二聚体作为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后形成的特异性纤溶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体内存在高凝及继发纤溶活性增强。目前研究已证实,D-二聚体与静脉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6]。本文结果也显示,肾病综合征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者血FIB及D-二聚体水平较未形成者高,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肾病综合征患者血FIB及D-二聚体升高的程度与肾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是肾病综合征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比较敏感而特异的生化指标。

另外有研究发现,在血管血栓性疾病中,包括冠心病,FIB与血脂可能有联合作用,从而加速血栓的发生发展[7],本文结果显示,肾病综合征患者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者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较未形成血栓者高,有显著性差异,故血脂水平亦成为肾病综合征继发血栓栓塞的一个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肾病综合征患者具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且升高的程度与血白蛋白降低程度有关,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者血FIB、D-二聚体较未继发血栓形成者高,提示血FIB、D-二聚体升高明显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继发肾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升高,而血脂可能有协同作用,加速血栓发生发展。可见,血FIB、D-二聚体作为简便快捷的临床检测指标对于肾病综合征继发 肾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判断有重要价值,因此在积极干预血脂的基础之上,控制FIB浓度,必要时需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降低继发肾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1]屠燕钗,黄国永,张小妹,等.纤维蛋白原浓度对机采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10)∶580

[2]姚雪萍.慢性肾炎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浙江临床医学,2001,3(6)∶396

[3]kamath S,Lip G Y.Fibrinogen∶biochemistry,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Quarterly J Med,2003,96∶711

[4]Eto K,Ochiai M,Isshiki T,et al.Platelet aggregability under shear is enhanced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who develop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pn Cire,2001,65(4)∶279

[5]张蓓蓓,齐杰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4)∶321

[6]Mary C,Aaron R F,Lu W,et al.Fibrin fragment D-dimer and progressing ischemic stroke D-dimer predicts early clinical progression.Stroke,2004,35∶421

[7]李妍妍.老年冠心病与血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医学信息,2010,23(11)∶4113

猜你喜欢

二聚体白蛋白肾病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