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腹部外科病人术后的应用

2011-06-19陈海燕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肠腔底物白蛋白

陈海燕

(浙江宁波李惠利医院医务科,宁波 315010)

在接受腹部外科手术的病人中,术后由于应激原因都存在一定的异常代谢,其中表现之一就是高代谢,负氮平衡;而适当应用营养支持能够减轻这种代谢紊乱,对于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作者对接受腹部大中手术的47例患者术后予以营养支持,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3月到2007年11月于我院普外科和肿瘤科接受腹部大中手术的47例患者,包括胃大部切除8例,肝内胆管结石行肝部分切除术7例,结肠肿瘤行半结肠切除手术3例,肠梗阻手术7例,肝内外胆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12例,肠扭转部分小肠(约2.3 m)切除1例,胆囊结石胆囊切除9例。其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18~76岁,所有病例均没有合并其他原发代谢性疾病或严重的肝肾疾病。

1.2 营养支持方法 第1组:肠外营养(PN)组术后24 h经颈内静脉输注三升袋全营养液,其中非蛋白质热量 AB 20~30 kcal(104.5 ~125.52 kJ)·kg-1·d-1,其中糖:脂 =1∶1,氮摄入 0.2g·kg-1·d-1,加入每天必需量的水溶性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电解质以及微量元素等,配置成全营养液经颈内静脉置管滴入。第2组:肠内营养(EN)组术后24 h,通过术中放置的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液,滴速由肠内营养输注泵控制均匀滴速,由10 ml/h起,视患者胃肠道反应逐渐增加到80 ml/h,部分病人甚至达到100 ml/h,控制热量和氮量标准基本同第1组即PN组。第3组:PN+EN组24 h,按第1组热量和氮量标准先给予PN,待出现明显肠鸣音后,再按第2组方法开始由少到多给予肠内营养,逐步减少PN,增加EN的用量,术后5~6 d过渡到全肠内营养。

1.3 观察指标 在所分的3组病人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手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见表 1,2。

3 讨论

在行PN治疗时,肠腔内无营养底物,来自动脉血液的代偿也十分有限,PN供能中也无法满足这一需要[2]。有研究表明,肠黏膜主要的营养方式是腔内式营养,即肠黏膜需要从肠腔内摄取营养底物供自身利用,这种营养方式占总营养底物的70%,其余30%来自动脉供给[3],而长期使用PN,可引起肠黏膜萎缩,通透性提高和肠道免疫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移位,甚至引起肠源性败血症,而且PN费用较贵。近年来,随着对胃肠道激素,神经血管因素及肠腔本身因素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维持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的重要意义[4]。只有通过EN使营养底物进入肠腔,刺激肠黏膜,增加肠黏膜绒毛数量和高度,改善其痛透性,维持黏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保持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内毒素与细菌移位,从而阻止PN治疗时肠道细菌移位造成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5-6];EN刺激使肠血流量增加,纠正肠黏膜缺血,回肝血流量增加,增加内脏血流;吸收的有毒物质经肝的代谢分解,保护了肝的功能;肝血流的增加也缓解了因PN导致的淤胆,EN进入肠腔后刺激肠黏膜有关细胞分泌激素,而参与肠道的适应性变化,促进胃肠道蠕动与胆囊收缩,恢复肠道功能;同时,EN能抑制肠道应激激素的分泌,降低肠源性高代谢反应,从而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和稳定[7-8]。

表1 三组术后感染情况

表2 三组术后第1天、第8天的相关指标()

表2 三组术后第1天、第8天的相关指标()

注:与组内第1天比较,a P<0.05

组别 例数 白蛋白(g/L)第1天 第8天前白蛋白(mg/L)第1天 第8天转铁蛋白(mg/L)第1天 第8天血糖(mmol/L)第1天 第8天PN 16 35.13 ±5.40 39.10 ±5.82a 234.98 ±30.42 303.83 ±50.48a 138.83 ±22.31 166.08 ±38.47a 6.27 ±1.04 6.70 ±1.83 EN 14 34.92 ±4.05 39.07 ±6.92a 245.37 ±36.45 329.04 ±53.77a 146.58 ±31.17 155.30 ±39.36a 5.85 ±1.05 5.79 ±0.86 PN+EN 17 33.22 ±4.19 38.34 ±5.55a 240.61 ±36.49 317.83 ±60.08a 137.53 ±23.02 153.31 ±46.00a 5.82 ±1.10 6.39 ±1.62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部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早期应用EN确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其肠道蠕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和PN+EN组;同时也观察到,无论采用何种营养支持方式,术后营养状况的改善均无明显差异;三组病人在行腹部手术后初期,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均有下降,经过术后的营养支持,可为病人机体提供合成蛋白质的底物,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EN与PN是临床营养支持中不可缺少,也不可偏颇的两条途径[9-10]。PN联合EN应用有互补作用,能降低两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1]。PN与 EN序贯营养支持,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需求,具有安全,有效,合理的特点,在不能耐受早期EN治疗的术后病人中,可作为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法。

[1] 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需要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29-131

[2]李云峰,王亚荣,张晨光.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8,25(3):262-264.

[3]任建安,黎介寿.感染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及途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8-69.

[4]朗德海,王梦炎,贺夫林.肠内营养在胃瘫治疗中的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7,7(3):133-134.

[5]魏晓坤,董桂平,庞海云.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6):636-637.

[6]戴恒兵,滕安宝,梁伟,等.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3):186-187.

[7]Brazziti MJ,Braga M,Benedtti E,etal,A randomized controlied trial of 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a specialized diet in patients with gastromtestial cancer[J].Gastroemterology,2002,122(7):1763-1765.

[8]夏群,高龄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4,7(4):276-278.

[9] 吴肇汉.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新进展[J].腹部外科,2000,13(4):197-199.

[10]吴肇汉.临床营养与胃肠外科疾病[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3):169-170.

[11]黎介寿,蒋朱明,钟南山,等.临床营养学有关专家对伴有营养不良的SARS患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建议[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6):384.

猜你喜欢

肠腔底物白蛋白
经腹肠道超声诊断克罗恩病合并肠瘘及肠腔狭窄
二甲硅油散的不同应用方式对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对“酶具有专一性”的几点思考
解析参与植物胁迫应答的蛋白激酶—底物网络
分光光度法检测酶促反应中底物的量
采用生色底物测定尿激酶效价的方法探讨
回盲口狭窄致犬肠梗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