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纸文化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2011-06-05

决策 2011年6期
关键词:道工序稻草集团公司

■本刊记者吴明华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不是简单生产产品的企业,而是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光是做产品,更多的是在做文化。”

宣纸制作技艺是传统手工造纸的杰出代表。其技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一千多年来依靠师徒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从未间断。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宣纸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宣纸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和耗时,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纸出来,中间要经历皮料制作、草料制作、配料以及捞、压、焙、剪等上百道工序,几乎需要用一年多的时间。”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邢春荣告诉《决策》,自宣纸成为“非遗”后,宣纸文化和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的一项重要使命。

108道工序的传承

“从原料到成纸,宣纸的制作流程需经过108道工序。有些特殊的宣纸,如“仿千年古宣”,则需耗时18个月,经历138道工序。”邢春荣说,全面掌握所有工序的操作要领,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宣纸制作在原料选择时就非常讲究,不是所有的稻草都适合制作宣纸。同样是稻田,从土壤特征上看,有混土田、泥田、沙田之分。沙田主要分布在山区,总的面积不大。千百年来的经验表明,只有沙田稻草才是最理想的宣纸制作原料。因为这种稻草秆子长,叶子少,纤维拉力强,制成的宣纸色泽洁白,而来自其它稻田的稻草,草秆短,叶子多,拉力差,加工难,漂白难,而且制出的宣纸略带褐色。

沙田稻草收集来后,先要勒去草秆上的枯叶,割去稻穗草头,抽掉夹在稻草中的稗子草,然后扎成小草把。这些事情看似简单,却非常费时费力,而且直接关涉到最后制成的宣纸品质。如果枯草没有去净,会在宣纸上留下褐斑;稗子草没有抽掉,会在制成的宣纸上留下黄筋。

处理后的小草把,要接受木碓的舂砸,将草秆舂裂,草节舂碎,这叫“捣草”。捣后的稻草将被放进石灰水池中浸泡——也叫腌制。稻草如果没有舂好,便不能均匀吸收碱水,并进而在宣纸上留下斑点。腌制稻草的温度、时间、水质,都是十分讲究的,如果处置不当,稻草颜色会发褐、发灰,那就不能用了。

浸泡的时间因气温的变化而不同,夏季大约需要十多天,冬天则要一个多月。稻草腌制好后,要进行两次蒸煮。蒸煮后的潦草,将被运朝阳的石坡上摊晒,接受大自然的日晒雨淋。

宣纸的另一种原料是檀皮。青檀是一种灌木,长到3年才碗口粗,将其截断后,生发出无数纸条。再长3年,才能作为原料被砍掉。好的宣纸是熟皮做出来的,即连树干一起蒸煮后做成,高温中去掉了树皮中的葡萄糖和蛋白质,做出来的纸张有韧性、吸水均匀,寿命很长。

“原料环节需要6—9月,其本质就是‘去粗取精’的过程,工作非常艰苦。”邢春荣介绍说,宣纸制作是纯手工的活儿,经验性很强,其中有些“奥秘”,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比如其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捞纸”。两个人双手抬着竹帘,在纸浆池里轻轻捞摆。只捞两次,一张宣纸就诞生了。纸捞出来就没法改,一遍成型,纸的好与坏,全看这一捞,“轻荡则薄,重荡则厚”。两个人动作轻灵而准确,必须眼到、心到、手到,一气呵成。宣纸的厚薄、纹理、丝络就全靠两个人手上的感觉和相互极端默契的配合。

工人的双手长年累月地在纸浆池里泡着,即便没有污染也会被泡肿沤烂。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戴手套。其实工人们早就试过了,戴上手套对纸浆的感觉就没有了,生产出来的宣纸等于废品。

或许还会有人发问,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改成机器捞纸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很容易。但机器捞出来的纸叫机制纸,泾县宣纸的优点也将随之丢弃大半,几乎就不能再称其为宣纸了。

在邢春荣看来,其它很多传统手工艺品单凭一个人的技艺,就可以完成一个产品的制作,而宣纸不一样。一个人要想单独制作一张宣纸,这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群体智慧和一系列技艺的结晶。

人才是关键

“由于宣纸并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在国家兴旺发达的时候,宣纸生产非常红火,但是一旦到了动荡贫弱的时期,宣纸的命运非常坎坷,曾经一度濒临灭绝。”邢春荣说,如今宣纸虽然成为“非遗”,但其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同样面临不少难题。

在宣纸生产108道工序中,苦、脏、累工种多,劳动强度大、待遇相对较低,习艺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职业寿命较短。如捞纸、晒纸、原料等工种平均只能劳动到50岁,易患腰肌劳损、关节炎等职业病。

在全国用工紧张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情况严重。即使同等工资待遇,宣纸产业招工也处于劣势。一线熟练技工流失情况频繁发生,难以吸引到年轻人从事相关行业。

目前,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一线技工中,40岁以上的已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技术工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不仅严重制约着宣纸产业的发展,更直接威胁着其制作技艺的传承。

为了解决招工困难,在泾县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与当地职业高中联合开办了宣纸工艺专业,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了中国宣纸书画技术学院。

“宣纸专业”班,每年招收130名左右学生,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利用现代职业教育方式培养宣纸技工人才,确保宣纸技艺后继有人。学生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和宣纸理论知识,还可以到宣纸集团公司实习上岗。学习期间,每人每年享受1500元国家助学金和“红星助学金”。上岗后,除享受宣纸集团公司的工资待遇外,还返还学生在校期间全部学费。

为留住一线技术工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积极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工资福利。同时,出台《宣纸捞、晒、剪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办法》,在捞纸、晒纸、剪纸岗位中,评出首批55名宣纸技师、高级技师。被聘用的技师、高级技师,按月享受津贴。

通过建立技艺评价和激励制度,给予技术出色的员工以企业内部“职称”和“津贴”,提高一线员工待遇和地位,提高年轻一代学习宣纸技艺的吸引力与积极度,以此来培养传承宣纸制作技艺的后备队伍。

“不光是做产品”

“因为宣纸是人类遗产,国之瑰宝,所以我们都有一种使命感,我们有责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总经理胡文军说,宣纸集团要让宣纸的技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不是简单生产产品的企业,而是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光是做产品,更多的是在做文化。”通过文化建设,胡文军希望让员工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因为我们的员工不是普通的工人,我们是做文化。”

为了更好地发掘宣纸文化内涵,传承宣纸制作技艺,展示和传播宣纸传统文化艺术,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宣纸传习基地暨宣纸文化园。

在已经完成的园区一期工程里,主要包括宣纸古法生产技艺制作流程展示,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的制作技艺与游客参与体验等。即将开工的二期工程,则全力打造集古法生产、博物馆、创作中心、文化旅游、文房四宝集散于一体的一流文化基地。

宣纸传习基地项目,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准备把宣纸传习基地,打造成为世人了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宣纸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及全国最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传统手工造纸文化旅游景区。

“无论是原材料基地建设,解决人才问题,还是打造宣纸传习基地,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宣纸的产业发展中。”在胡文军看来,只有这有这样,宣纸的文化和技艺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猜你喜欢

道工序稻草集团公司
稻草熊
“瓷中君子”诞生记
例析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四个途径
论特大型集团公司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国企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水泥各工序单位产品综合电耗正确计算的实证研究
稻草可喂牛 喂前需处理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期刊联合征订启事
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