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沈黙は金」透视日本文化

2011-04-24东北财经大学唐向红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1年9期
关键词:谚语日语交流

东北财经大学 唐向红

文化是为人类提供行为导向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跨文化的交际中,由于千差万别的不同文化导致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因此,在学习一国语言的时候,不仅要了解、掌握该国的文字、词汇、语法体系,对该国文化的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沉默是日本人语言观的体现

林屋辰三郎、梅棹忠夫等在「どうも」一文中写到:「日本人の言語観は、以心伝心とか不立文字をよしとし、常とする日本人の精神構造と深いかかわり合いがある。いわば、超言葉的思想表現である」。日本人因长期受禅宗影响,其语言观同“精神构造”紧密相连,即所谓的“超语言的思想表现”。日本人崇尚「不立文字」「以心伝心」,与直白的语言表达相比,日本人更看重相互间的领悟和体察,通过察言观色揣摸对方的心思。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上比较封闭,同时,日本社会的民族构成相对简单。稻作社会的日本由于依靠集团行动,对彼此间的情况都很了解,在稻作社会里,形成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尽量避免冗长的习俗,语言的表达也言简意赅。说话人与听话人因处于同一信息环境,因而,很多信息都不说自明。因而,有时脸上只浮现一丝表情,周围的人就能察觉说话人的心意,这叫“以心传心”、“心领神会”。因此,「沈黙は金」在日本受到青睐。

日本人交往中的沉默,通过以下一些谚语可见端倪。

「言わぬが花/不说为妙」是句日本谚语,用来说对某件事情说得越少越好,即“沉默是金”、“藏而不漏才是美”。“花”是美好、妙趣、诱惑的东西,对于对方想得知的事情,如果直接告诉他,对方会感觉也不过如此,如果不说出来,任由对方想象,吊对方胃口,反而会更具诱惑力。这就是这句谚语的真正含义。人类对任何事情都想清楚地了解,不过,了解清楚了,那个事物也就被限定住,被限定的东西也就不存在想象的空间,那样就构成所谓的幻灭,即“到此为止”。什么事情当被弄清楚的同时,诱惑力就会随之消失。因此,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即便对方想弄清,也不说给他听,让其心存疑惑,勾起他的“幻想”。勾起他的“幻想”而且不让他感到幻灭都是重人情的表现。

「目は口ほどに物を言う」这句话的意思是“眼睛比嘴还会说话”或“眉目传情”。通常眼睛是最能传递感情的人体器官,人们一般通过语言表现意图,语言的表达功能是相当深奥的。然而,从嘴里说出来的话,仅是观念化的事物,也就是说,语言只能进行间接的表达。与此相反,眼睛虽然难以表达观念,却能生动地传递情感。与其说用传递,不如说是自然呈现出来更为恰当。人类可以说用违心的话来隐藏真心,但眼睛却做不到。因此可以说,有时眼睛具有超乎语言的力量。

通过以上谚语,可以看出,日本人不喜欢能言善辩,即使在兴奋或情绪激动时,他们在言语上也尽力隐忍、克制,免得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言実行/少说话,多办事」等俗语,充分地表明了日本人对语言强烈的不信任感。除此之外,还有「言わぬは言うに勝る/不说比说强」「沈黙は金雄弁は銀/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多言は祸の本/祸从口出」「巧言仁少なし/巧言少仁」「言いたいことは明日言え/想说的话明天再说(即:深思熟虑之后再说)」等俗语。日本人认为,与能言善辩相比,「訥弁/笨嘴拙舌」「無口/沉默寡言」更值得信赖。因此,「沈黙は金」得到推崇。

西方人的语言观是「思想や意見は言葉によって必ず的確に表現でき、また表現すべきものだとする西洋の合理的、楽天的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感覚」,而日本人崇尚禅家的「不立文字」「以心伝心」,他们认为,深刻的感悟是语言难以言表的。所以,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咄咄逼人、侃侃而谈容易被认为是「多弁、能弁/能说会道」,遭人反感。由此可以看出,同理论相比,日本人更重视情感。人们可以用语言明确地表达理论,但如果是情感,越是深层次的东西越难以言表。即便是用语言顺畅地表达出来了,也只不过是“口头上”的,日本人头脑中的定式倾向于敌视「多弁、能弁」,认为能说会道者徒有其表并予以轻视。

二、日语交际中的「沈黙」蕴藏的深层日本文化

沉默应该说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遗存。日本人的沉默、少语寡言可以说是受日本社会集团意识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而造成的。日本人在集团观念的笼罩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安分守己。他们不轻易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主张,担心“言多必失”,担心因自己的“多嘴”而打破集团的和谐,通常都以“沉默、少言寡语”的形象出现。因此,可以看出日本是个崇尚「沈黙」的民族。「沈黙」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沉默、少言寡语,还是日本人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通过沉默可以在表面上与众人保持一致。日本在农耕社会就养成了为了集体的和谐而放弃自我的习惯。关于沉默这一点,日本学者坂本指出:“日本文化强调的‘无我’意味深长,‘无我’指远离利己的我,达到自然与自我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寻求与情境的一体性的志向也是‘和’的精神的体现。和即倭,如倭人、和服、和歌。‘和’不仅指‘与情境的一体化’,同时也蕴涵着‘日本’这一层含义”。“和”在日本是由圣德太子在《十七条宪法》(604年)里提出的,十七条宪法的第一条就以「和を以って貴しとなす/以和为贵」开头。“和”即“和谐”、“和睦”、“配合他人行动”、“统一口径,声音和谐”等。在中国,多为“不丧失自我地配合别人”的“和”,在日本却变成“忽略自我和他人步调一致”、“不能过分自我主张”,甚至发展为“融入社会”、“和自然一体化”等等。

日本人长期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和固定居所的生活中培育出了彼此依赖“默然了解”的文化风格,沉默就是这种文化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推崇并享受交流中的这种沉默。对于中国人来说,交流中突然无声了,就意味着冷场,因此会竭力避免冷场带来的尴尬。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指出:“日本人交谈时会长时间沉默,这至少对西方人来说是感到很恼火的。但不重视语言交流的日本人对此似乎根本不在意。”日本人在说话时使用“停顿、沉默”来传达很多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由语境提供确切的意义。“沉默”可以被巧妙地用来表示不同意、不接受或左右为难。一段时间的沉默可被用来斟酌一个合适的反应或思考一种观点。在与日本人的实际交流当中,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沉默,就无法确切理解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时有发生。

三、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语言与其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不可分割的。日语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日本文化背景的传授。只有从其语言观、民族性、民族意识等方面进行比较, 才能使日语学习者正确把握现实生活中所应用的日语语境。不然,按传统的教学法, 即使学生花了大力气去把语法、句型背得滚瓜烂熟,也常常难免由于交流不畅而引起误会, 这势必导致「異文化摩擦/跨文化摩擦」的日益加深。因此,笔者认为,日语教学中,除语言习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日语教学中的日本传统文化的导入也是我们日语教育者当前的一大课题。

猜你喜欢

谚语日语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说说谚语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谚语趣画(一)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