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谷响集》看诗僧善住交往文人及创作

2011-04-13

关键词:子虚文澜次韵

张 艳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善住是元代著名高僧,字无住,别号云屋。钦定四库全书《谷响集》前有其小传:尝居吴郡城之报恩寺,往来于吴淞江上,与仇远、白珽、虞集、宋无诸人相酬唱……其《赠隐者诗》,有“对食惭周粟,纫衣尚楚兰”句,盖犹及见宋之遗老,故所作颇有矩矱。观其论诗有云“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终有宋人风”,命意极为不凡。及核其篇什,则但工近体,大抵以清隽雕琢为事,颇近四灵、江湖之派,终不脱宋人窠臼,所言未免涉于过高。然造语新秀,绝无蔬笋之气,佳处亦未易及。在元代诗僧中,固宜为屈一指也①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CD],电子版.。其《谷响集》三卷,存诗777首,词13首。其存诗量仅次于宋元间最主要的诗僧文珦。是元代诗僧存诗较多的一位[1]202。此外,还著有《净业往生安养集》十二卷。他不但与明本、玄鉴、白云等僧人有较多诗歌往来,且与仇远、宋无等文人交往颇深。文学成就在元代江南文坛颇有影响。然今人对其关注甚少。其生平文献资料也较匮乏,仅有的文献如《吴中人物志》、《元诗选》初集、《元诗纪事》、《四库全书总目》等虽有其生平小传,然亦多雷同。邓绍基、杨镰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沿袭《四库全书总目》之旧说。杨镰、张颐青的《元僧诗与僧诗文献研究》一文中对善住仅用一句话提及其《谷响集》,并未加以详细阐述。傅璇琮主编、查洪德老师分卷主编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认为释善住的生卒年为1278—约1330,于前人较有新见,然其他方面资料均以前说。国外对善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谷响集》的研究,如日本龙谷大学教授金子真也[2]。其他研究方面不详。今结合其诗词、佛教文献及前贤研究成果等,试从诗歌行年、交往人物及其文集版本加以考略,以求对研究元代僧诗词有益。

一、善住生平及诗歌行年

(一)1278年—1294年间,出家以前

1278年(至元十五年),善住出生。《丁巳元日》“四十今朝是,余生未有涯。寸心曾不白,短鬓已先华。落落攀天骥,悠悠梦海槎。坐看残腊尽,空忆早梅花”。其生年可据其“四十今朝是”推出为1278年。元代丁巳年即1317年,此年善住四十岁。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善住17岁。

离家求学工书。据其诗《癸亥岁寓居钱塘千顷寺述怀诗》而知。该诗有“高阁工书三十年”句,此诗作于英宗至治三年癸亥(1323)。从英宗至治三年癸亥,上推三十年为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距宋亡仅十四年②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CD],电子版.。

(二)1295年—1325年,寓居报恩寺,往返吴淞江上。

1295年,入报恩寺。18岁。师从如镜。

据《谷响集》卷三自述“元貞初,余留报恩寺”。元贞初年即1295年。

在众多的僧侣交往中,仅对如镜以“师”称之。其他僧侣则直呼其法号或禅师,如无照、长老等。由此推知。如镜在无照心目中位置与其他僧人相比较高。

1299年,22岁,作诗《次韵酬子虚二首》劝宋无不要学道。是善住诗作最早可考纪年的一首。(详见下文宋无部分)

1310年,有诗《庚戌三月廿日之作》。33岁

1315年,作《丁卯閏九月九日作》。38岁,有诗句“白发多新感,黄花只旧香”。这是作者有确切纪年的诗歌中,第一次提到“白发”。是否实指,还有待考。

1316年,有诗《丙辰十二月雪中县官踵门贷粟因而有作》表达欣喜之情。39岁。

1319年,有诗《己未岁感事二首》,表达淡泊功名思想:“纵使声华动京邑,未知何地乐耕锄”。《己未夏日杂兴六首》中有“霜花吹入鬢毛新”句,时年42岁。这是作者有确切纪年的诗歌中,第三次次提到衰老之相。第二次见1317年《丁巳元日》中诗句“寸心曾不白,短鬓已先华”。

1320年,《庚申岁莫三首》流露出悲世之叹,大概是与多病有关,“是非无定底须听,饱食游谭更不经,发短意长犹困学,智生耄及澷劳形”。43岁。

1321年,《辛酉岁九日二首》有“云物凄凉秋意深,江山何处可登临,一头白发惊风雨,滿地黄花恨古今”。44岁。

1323年,英宗至治三年癸亥。46岁。

作《癸亥岁寓居钱塘千顷寺述怀诗》

1324年,泰定甲子年。47岁。

此年除书写与白云(释英)交往较多的诗作(详见下文)外,其他诗作有《阳山道中二首》(诗前序中有“泰定甲子二月初九日与友人圆大虎游”句)、《甲子岁末》等。

(三)1325年—约1330年多病闭门在寺

1327年,50岁。作诗《答白云见寄四首》,由序推之:

“泰定甲子岁二月初二日,予与诸公送白云,间赴阳山福严精舍,翻阅藏教。然影不出山者,三年始可。讫事,予时与之言别,因谓白云:岩桂花开,又当侯予于此。天及秋,予以书经,不果。往云以二诗见促,遂倚韵答之”。

巾瓶欣得寓烟霞,绕屋青山引贯花。早晚杖藜终赴约,夜床毋惜建溪茶。

1328年,51岁。

此年白珽卒于栖霞山,享年81岁,约此年前,善住作《遣兴》二首,有“五十虽赊病见侵”句,赊,欠的意思。约此年后,闭门不出。晚年掩关,昼夜六时念佛、诵经、礼拜、忏悔,病久不易,终时异香满室。尝著《安养传》及《谷响集》。吴子才、吴子章兄弟亦受其教而念佛。其时吴县之修净土者,以师为最著名①参见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辑《往生集》[M/CD],电子版.。

综上,善住的生年已较确凿,其卒年最早在1328年。据《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认为“善住是元代前期人,”然而从上文可看出,善住最早有确切纪年的诗歌,是作于1299年的《次韵酬子虚二首》,劝宋无不要学道。1299到1328年,近三十年的文学创作,较多的是处于元中期,将其作为“元中期人”较为合理些。

二、善住人物交往考略

(一)与僧人交往

1.与明本交往:

明本(1263—1323),号中峰、杭州人。即中峰长老。元贞、大德间,遍游大江南北,结庵于庐州弁山及雁荡山。凡结庵,都名“幻住”[3]342。反映二人交往的诗作有:《寄中峰长老》、《偶读中峰和尚和沈王王璋留题真际亭詩因而有感遂次其韵二首》、《幻住草庐》二首、《悼幻住和尚》。交往时间约在1295—1323年。

2.与玄鉴交往:

玄鉴即无照,云南僧人,生于1276年,长其二岁,可谓同龄人。有关无照诗作有:《访无照不值》、《观梅次韵无照》、《与无照莫出西郊》、《寄无照》(巾舄随缘寓北山)、《赠无照》(皎皎烟霞客)、《寄无照》(不向峨峰住)、《寄无照》(相思不可见)、《寄无照》(雅道交游仅有君)、《送无照入杭》、《无照西园》、《次韵无照见寄》、《冬日书况寄无照》、《既酬之又用元韵遣兴寄无照》、《无照既见和复以元韵荅之》、《无照林亭》。

玄鉴求学于苏杭高僧明本时,二人有交往,且友谊颇深。如“雅道交游仅有君,片云遥隔断知闻”(《寄无照》),可谓发自肺腑。二人交往时间约在1300—1303年。即无照第一次来内地求学于明本时。有些诗是无照返回云南后,即二人长期分别后,思念友人的作品。如《寄无照》“相思不可见,抚景念离群。无酒难留客,有诗堪寄君。折花衣惹露,题石笔粘云。更有中宵月,清光可共分”。

3.与白云交往

白云即释英,钱塘人,生卒年不详。泰定元年(1324),住阳山福严精舍。此年二人交往较多。诗作有:《送白云之鄞二首》、《寄白云》(反关销景湖水眉,吾子政是安瞑时。)、《福严即事》、《自阳山归舟中作》二人交往时间应在1324年后。

与善住交往的僧人,从其诗歌中可得知的还有:如镜师、无学、无功、刍长老、日本僧、无极长老、耕云禅师等。因资料匮乏,具体时间均待考。但可知,当时,在江南已形成了诗僧群体,且吸引外地僧人的关注。

(二)与文人交往酬唱方面:

1.与白珽交往:

白珽(1248—1328),字廷玉,元钱塘(今杭州)人。长善住30岁。宋咸淳年间,与仇远同以诗名于世,人称“仇白”。入元后,以李简推荐,授太平路儒学学正,不久摄教授事,后转常州路教授,迁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儒学副提举等职。善住为白珽写诗有:《次韵答白提举珽见寄》、《次韵白提举》、《陪山村先生白提举宅清集》、《次白提举秋日与人泛吴淞韵》等。

白珽于1291年任当涂学正。此说以方回诗为证,方回写《寄仇仁近、白廷玉、张仲实京口、当涂、镇江三学正》,并在《送白廷玉知当涂诗序》中注明时间为:至元辛卯九月十一日(1291年)。不久才任江浙副提举。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善住才十三岁。二人开始交往并不可能。结合善住自述工书时间,至少应在其出家之后,但具体时间待考,与白珽之子白赍交往,关系也密切。有关白赍诗作如:《送白无咎归钱塘》、《送白无咎入兰陵幕府》。

2.与仇远交往

仇远(1247—1326),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善住有诗《晓逢山村先生》:“钱唐吴苑三百里,两地相思恰五年。今日河桥重相见,全家尽载溧阳船”。应作于1305年之后,两人有五年没有相见。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仇远五十八岁,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善住(此年27岁)与仇远交往诗作以此为界。二人交往,多在此年之后。仇远为江浙文坛领袖,或以师尊之。与仇远交往的诗作有:《次韵山村仇远先生六首》(《谷响集》卷一)、《陪山村先生白提举宅清集》、《除夕次韵山村先生二首》、《次韵山村先生五首》(《谷响集》卷二)、《新居次韵山村先生》、《次韵山村先生八首》(《谷响集》卷三),共计二十三首诗。从其诗作可看出,其诗受仇远影响较大。但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3.与宋无交往

宋无(1260—1340),字子虚,号晞颜,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工诗,善墨梅。长善住18岁。与宋无交往,时间较长,宋无对其诗风了解较详,有诗评为证“句妙唐风在,心空汉月明”(《答无住和太初韵见寄》)①参见宋无《翠寒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MCD],电子版.。

善住有拜谒诗,如《寄宋子虚二首》,晚年交往作品:《次韵答宋子虚》“茫茫万人海,跂望渺难凭。从作山中相,争如林下僧。艰难心转小,老大气偏増。只有闲为贵,浮生几个能”。宋无四十岁左右,打算结茅学道[4]23—27,善住作诗《次韵酬子虚二首》劝宋无不要学道。“闻君久学仙,投老拟参禅。林下堪休影,区中且任缘。染髭瓢有药,潄齿井无泉。几换珠轮线,窗间手自穿。散策过僧家,天寒乌鸦帽遮,宦情闲去尽,诗思老来加。雪作空中片,云生石上芽。风流自来往,尘跡到应赊”。宋无生于1260年,由此得知所作时间是1299年左右。与宋无交往且流露自己年迈的诗,如《子虚以湘竹杖惠余兼贶二詩遂依韵答之》。

4.与虞集交往: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善住与虞集的交往可见诗作《送虞待制归江西还翰苑》:

“今代詞人手,输公独迈伦。见髙忘势位,思壮足精神。雪浪西江水,烟花上苑春。只应清夜月,处处照车轮”。依资料可考出此诗作于1319年后,此年虞集延佑六年改翰林待制。以丁忧还江南。不久还。[3]354

5.与赵孟頫交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 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善住与赵孟頫的交往应在1295年秋后。有关的诗作有:《松雪翁所作踯躅花画眉手巻》、《松雪道人画水村山崦图》。

6.与郭畀交往

郭畀,字天锡,号云山(1280—1335)丹徒人,今江苏镇江人。工书善画。善住曾评其画作诗:《题郭天锡画山水窠木二首》。两人生平似同龄人。但具体交往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善住词作

《谷响集》中存其词作共13首,《忆王孙》四首、《浣溪沙》两首、《朝中措》两首、《临江仙》、《卜算子》、《菩萨蛮》、《少年游》、《谒金门》各一首。内容多为写景抒怀,清新自然。如:

《浣溪沙·初夏》

“草滿天涯春已归,绿槐荫里燕交飞,一池寒水照蔷薇。枕上北风吹夜雨,灯前西院打窗扉,晓來人尽说添衣”。

《浣溪沙·夏日》:

“帘卷薰风夏日长,幽庭脉脉橘花香,闲看稚子弄莺簧。四月雨凉思御夹,三吴麦秀欲移秧,不知身在水云乡。”意境清幽、空灵、闲雅。

《忆王孙·渔者》

悠悠世事几时休,身后身前岂足忧?天地都来一钓舟。下中流,卧看青天飞白鸥。

《忆王孙·山居》

半生长是白云间,猿鸟渔樵共往还。倚个乔松看远山。

少机关,世上何人似我闲?

另如《朝中措·桃源图》“漫说人间无路,岂知一棹能通?”逍遥释然、参破万象。传达出鲜明的世外之情。同时其词作又隐含淡淡的弦外之音,呈现寂寥、萧瑟之象和岁月蹉跎的感怀之叹。如:

《卜算子·秋夕》

夜月照西风,露冷梧桐落。扬子江头朔雁飞,黄葛终难著。

促织吊青灯,远梦惊初觉。拟抚窗间绿绮琴,寂寞无弦索。

《朝中措·虎丘怀古》

芳塘水满绿杨风,台殿隐朦胧。几度春来幽径,马蹄踏碎残红。

寂寥广坐,尘埃漠漠,客散堂空。讲石雨苔侵遍,九原谁起生公?

《少年游·次韵》

顶中玄发已成丝,回首不如归。浪宕人间,蹉跎岁月,清梦绕西池。

百年光景无多日,七十古来稀。物外闲身,眼前尘事,休把误心期。

这些词表现了词人心情的复杂性。目前学界对善住的词关注甚少,对待善住的词学观更是无人涉足,笔者结合前文考证,认为把握善住词应结合元中期词风来把握;从前文考证的与虞集的交往诗“今代词人手,输公独迈伦。见髙忘势位,思壮足精神”也可看出,善住对虞集词的崇尚。只因目前元僧人词研究较为冷落,元代江南词坛僧人词资料也较匮乏,这也为整体评价释善住词在江浙文坛上的地位带来不少困难。

四、善住作品集《谷响集》版本方面

善住《谷响集》最初编纂与刊刻情况不详,然据《文渊阁书目》卷九“僧云屋《谷响集》一部四册(完全)”之著录,知其全帙不止三卷。今之三卷本,或为残卷,或为后人重编[2]p203。明代黄虞稷撰《千顷堂数目》卷二十九载:僧善住《谷响集》四卷。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收善住诗一百零五首。《全金元词》收其词十三首。其他文献如《吴中人物志》卷二十、《元诗纪事》卷三四有善住传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录其《谷响集》三卷;浙江图书馆有文澜阁《四库全书》版《谷响集》;台湾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版本1986年版;日本有文澜阁本四库全书版《谷响集》。《从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谷响集”谈起》作者林祖藻认为:“现存日本静嘉堂的《钦定四库全书》中的《谷响集》上、中、下三卷并非文澜阁的真抄本,而是原文澜阁《谷响集》重抄本;浙江图书馆的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谷响集”亦非文澜阁正宗版本。从日本金子真也手里复印过来的钦定四库全书《谷响集》虽不是原文澜阁的谷响集之正宗版本,但流寓逾百年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谷响集》影印本重返故里也可算是大幸了”。

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善住,生于1278年,1295年入吴地报恩寺,1299年有确切纪年诗作。文学创作近三十年。是元中期人。其人物交往广泛。涉及僧侣、高官、小吏、隐士、画家等。除以上交往人物之外,《谷响集》中还有许多与其他人物交往的作品,如与邓牧、刘致、鲜于枢、陈隐君、无功、岩栖翁、日本僧等,因资料所限,一些诗作的具体时间、写作背景还难以考证。其词内容多为写景抒怀,风格清新自然。其《谷响集》在流传过程中,版本、卷数有所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本文对善住诗作、行年、交往人物、词作和作品集版本略加考述,以求在诗僧善住研究方面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子虚文澜次韵
孟母断机子虚
Reflections on American Society
“文澜杯”全国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三人成虎
他们去哪儿了
文澜情
《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色空”阐释——从“子虚之死”到“贾瑞之死”说起
宋代次韵诗现象初探
李文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