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企业、公民:企业竞争力的道德机制

2011-04-13彭小兰

关键词:竞争道德企业

彭小兰

(华南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企业何以能应对市场竞争的考验。法律规范竞争在企业界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而对道德伦理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在社会上争议较多。自由主义经济学提出法律约束除了带来昂贵的法律成本外,再加之不存在绝对完善的法律,无法根除社会中企业的道德滑坡。竞争是市场经济内在本性的外在强制性表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受法律和道德双重制约和调节。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规律分析,企业从非道德转向重视道德责任成为必然选择。企业生存不断地调整个体推理向系统生存之间的平衡,也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这也表明企业活动中道德与经济领域都存在价值判断,存在大量的伦理要求与准则的介入。伦理道德从研究领域进入企业获取利润的实践领域,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国市场与法律仍在健全过程中,排斥企业恶性竞争、优化企业战略发展和提高绩效,需要充分发挥企业道德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功能。从国家、公民、企业间的关系层面来论证企业道德建设的合理性,并从三者关系中总结提升竞争力的规范型竞争、战略型竞争、成本型竞争和差异型竞争四种机制,在道德与利润之间寻求平衡,从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国家、公民、企业互动中的企业道德

现代社会企业道德责任何以必要,可以从关系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现象加以剖析,具体为从企业与国家、企业与公民、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和企业自身作为公共领域的一个重要主体四个维度分析企业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从企业与国家关系层面看企业道德责任。一些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人为,企业是经济人,不可能成为道德主体,除了增加利润外,根本不存在企业社会责任。西方市民社会中的企业是经济人,道德与市场是不相关的领域。而在当代市场经济下的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企业不在是经济人,而是现代人,它直接呼唤着道德的市场。[1]338-339公民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是动态的结构,存在社会群体的流动性、灵活性、匿名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现代人坚持规范约束行为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美德是和中国的集体主义直接关联。网络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这“四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对世界企业表现出金融资本流动和金融运作自由化、实体经济空心化、劳动大众贫困化等现象。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影响,美国的“软实力”: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全球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在我国企业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建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具有民族传统优势的技术与工艺,拱手交给了“国际友人”,包括景泰蓝制作、诸多中药制作、宣纸制作等,原因是很多人对经济安全的认识模糊,群防意识比较低。所谓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在华业务畅行垄断造成巨大隐患。目前,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控制中国的高端会计审计业,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从力拓案看,仅从表面上就让国家多花了7.000多亿。中石油海外上市因为经济安全失守令中国股民损失千亿。从国家层面来说,经济安全出问题会大大减少我们国民的财富,削减国家实力。谷歌的政治与政治的谷歌也引起了国内的广泛的关注。这表明,国际化进程中,企业道德不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陷于被动。在抢占道德制高点,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然后根据自身的核心价值对流行价值进行改造和重构。

从企业与公民关系层面看企业道德责任。2009年7月吉林通钢发生群体性暴力事件,上万名工人参加,造成7座高炉一度停产、建龙负责接管通钢的总经理陈国君被殴致死的严重后果。随后,河南林钢发生了工人软禁当地国资委负责人90小时的事件。这两起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2010年360与QQ之间的博弈,使得企业与公民之间关系如何处理成为社会讨论的新焦点。另外黄光裕事件等等也引起不少舆论与民众的关注。不少媒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劳方、资方、地方政府和用户方面的原因作了评析,并就国企改制过程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对企业工人的影响表现在:工人利益受损、工人安全感丧失、职工参与弱。对企业的意图表示为惟利是图的做法和转移企业资产。公民社会的发展趋向上发展企业,可以从发展公民企业入手。公民企业是讲伦理道德的企业。目前,公民企业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而是表明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危机的情况下,重视其所处环境的一种形式。公民企业试图通过在内部和外部采取行动而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具有城邦的内涵。1992年,企业青年领导中心提出企业应该社会化以求经济效益的口号。这个中心在其《旗开得胜》宪章(1982年)发表之后,又在1988年的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责任的伦理道德问题。该中心在1992年南特代表大会上,通过《建设公民企业的九项原则》,正式确认了公民企业的名称。公民宪章把经济指标即得到股东和顾客的信任、社会指标即企业使职工成为参与者和创造者的能力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标即企业对其环境发展的贡献统一起来。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企业公民第一点为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包括道德行为准则问题和商业原则问题。英国的企业公民社会认为有四点要求,其中提到企业是社会与国家一部分,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企业有责任为社会的一般发展做出贡献。在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使防范规避危机成为可能;我国企业是社会主义的企业,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确保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够缓解市场本身的缺陷。

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层面看企业道德责任。伦理是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当如何的规范,而道德是指具有社会效用的人际行为应当如何的规范,二者是整体与部分关系。企业伦理主要指企业处理内外关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集中反映企业的经营宗旨、价值准则和管理规则。它兴起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既是企业恶性竞争的引发,也是市场与法律局限性呼唤。企业道德是企业伦理的人格化,是企业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当如何的规范,是企业员工个体自身对这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自觉认同。它作为调节企业及其成员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规范,不仅应该约束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而且应该规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与法治的控制下,市场中企业唯一价值就是利润最大化。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们可以推出,市场只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个交换原则而非整个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准则。这使得经济学家的经济人的假设不攻自破,经济人实质上是道德的经济人。这是因为虽说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但在这个交换过程中还有语言谈判、身份和涉及法律契约关系,以及企业交往非科学实验是处于社会交往中,也必然受到传统与习俗的影响。这一思想从人的本性来说也可以得到证实。不管是市民社会时期企业经济人假设,还是公民社会发展趋向上的公民社会中现代人的预设,都是基于利益为目标,企业依托的市场效率与效用为原则。在利益取向的商业社会中,企业等公共领域也常忽视环境、生态、职工的工作条件,对他人、环境与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用。这也导致马克思说的人的异化现象,导致人的片面发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道德行为,关注人的存在与意义,突出人的尊严与价值,克服人的异化与社会畸形。

从企业自身作为公共领域来看企业道德责任。商业社会因交换与竞争为特征,形成互不信任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竞争受到公共精神、公共契约、公共理性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竞争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从经济伦理角度分析,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自身机制和规律出发,竞争是其自身的内在规律,透视道德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竞争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中利益分配的机制和准则,它以信息系统和激励系统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竞争作为经济伦理范畴,是价值判断与道德评价,它是从规范经济活动符合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者素质与技能,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生产力判断,生产要素中的企业家才能(道德素养与知识素养)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这也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企业竞争力不仅仅只是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价格竞争,是企业整体素质的竞争。其中,企业道德素质在企业整体素质中处于重要方面。“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组织内部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①C.K.Prahalad&Gary Hamel.,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68(3).79共五大特性。企业竞争力在价值链上主要体现在技术、制度、企业文化和市场能力的四个关键环节。而企业道德不管在现代经济学的博弈论研究表明仅仅靠社会契约和国家制度安排不能约束人恪守合作选择,论证了企业道德行为比利己行为更能实现自己的效用。②Binmore&Game.,2005,Theory and Social Contract.vol I:Play Fair.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303

二、企业竞争力之道德机制的生成

加入WTO后,中国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股权限制等各种对外资企业的壁垒削弱,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面对复杂的竞争压力,企业危机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力问题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难点。从企业作为关系中的存在体,企业、社会、公民和企业自身是复杂交织在一起,提出企业道德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四种机制即规范型竞争、战略型竞争、成本型竞争和差异型竞争,强化竞争意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规范型竞争:企业与企业间的和谐

企业道德合法性即行为与法律和公司的方针一致。企业以经济利益调动企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处于紧张状态,促进能力与潜能发挥,表现出来的竞争机制。这使得自私贪婪、卑劣情欲、欺诈等不良行为对人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趋利避害增强自身竞争力,但防止恶性竞争与道德对社会的腐蚀,企业坚持三种规范与价值准则。

公平自由原则。财富分配是企业竞争的实质与企业道德产生的基础。在企业治理中,公平通过平等交换行为来实现。企业之间各自以利益出发,为争夺市场进行激烈竞争。但这种竞争得基于善意、公平、平等、互利的规范,而排斥伤害竞争对手与消费者的恶性竞争。以是否有外在强制与按照自我意志进行商业活动是自由的特质。自由的价值在于它最深刻的人性需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与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成正相关关系。企业自由能激发企业创造力,然而企业自由是有限度的,是建立在法律与道德约束以及公司方针的一致基础上。

双赢原则。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法制经济和竞争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更确切讲是一种信用经济。在复杂的国家竞争中,风险社会在商业领域尤为突出表现出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不对称转为信息相对对称,企业的风险管理成本日渐提高。因为公司道德形象既危及企业又危及个人。企业道德规范已经从美德变成必需,衡量企业竞争力重要指标之一。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市场,创造出吸引顾客的信誉,才能在市场经济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市场经济既是一种以满足他人需要的经济,也是以利他精神和服务意识的经济。名牌企业把追求利润与服务他人相结合,实现义利统一,以义制利、以义统利和以义谋利,实现利益双方双赢的期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与企业道德上守信成正相关,排斥欺诈、放纵等对市场和社会不负责任的败德行为,倡导守信原则。

服务利他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与国家之间坚持产业报国原则。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者或消费者为己利他,以争取利润最大化是一切市场经济行为应当如何的唯一的道德原则。但是企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原则,则应当奉行利他的道德原则,增进社会责任。正值全球经济面临深刻危机之际,彻底肃清新自由主义企业自由化的误导影响,进行经济政策和价值观念强化,切实遵守政府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如能树立起产业报国的信念,把企业命运和国家民族利益联系,真正创造出世界级的有竞争力的企业。

(二)战略型竞争:企业竞争力与社会间的平衡

道德本性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的功能在于关注长远的目标。从权利与责任关系来,企业与社会之共生。经济全球化,企业因其财富与权力影响着国家政策制定,进而影响着教育与科研;它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这体现在企业将其商业社会的价值取向,如崇尚竞争、消费主义渗透入社会文化中;公司还成为人们满足生存、实现自我、拓展社会关系的路径,一定程度上掌控了未来的发展。正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必须承担其社会道德责任,否则社会道德滑坡到极限,一旦崩溃,企业必然消灭。

从时间角度划分,企业竞争分为近期竞争目标与长期竞争目标。企业道德的战略性表现在企业道德投入到利润产出之间过程的长期性,以及企业道德对企业发展产生长远的推动力。从契约论角度看,企业由股东组成,是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企业基于显性的与隐性的契约构成法人,内部的利益相关者相互合作与制衡。作为关系中的企业,必须要道德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复杂的系统的道德建设从长远发展角度来审视和制定企业道德建设规划,纳入企业总体战略之中。企业市场交易行为的基本伦理模式:义利统一,“谋取阳光下的利润”,反对见利忘义的极端行为。名牌企业在产品质量基础上以最大的“义”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爱护、尊重、理解和信任,以“顾客是上帝”为企业的永久信念。企业制度是底线,企业道德作为高标是一种内在约束。加强企业制度建设,优化企业道德因素,深化企业竞争力。

企业与公民之间谁是手段,谁是目的?马克思认为,手段与目的在长远考虑时,是可以相互转化。提倡企业道德可以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市场如战场,但毕竟不是战场。市场竞争的目的,不是不择手段地消灭对手而以最佳状态实现双赢。市场竞争是企业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过程。譬如运用伦理判断评估技术的社会效用。伦理可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企业战略意图进行技术选取有价值导向;制定企业战略必须考虑到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反映,技术要素是企业竞争战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但并非所有先进的技术都符合企业发展和竞争战略;运用伦理的凝聚和协调来保证技术的创新和运用。

(三)成本型竞争:企业道德决策与企业绩效间的平衡

跨国公司的发展,企业竞争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从单纯的产品质量、价格竞争发展到销售服务、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要有技术、资金和经营机制支持,也要有发挥道德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耶林曾说,“法是道德的最低限度”。亚当.斯密曾说过,资本主义若要运行顺畅,必须建基在道德之上。时有的市场道德缺失败坏市场规则,只能得一时之利。市场缺陷是事实,法律局限也客观存在。“在市场和法律不足以单独规范个体经济活动带来的这种导致冲突的情况下,企业特别是全球化运作的大型企业,其承担的和平解决冲突的责任就增强了。”[2]2企业决策以维持社会大系统平衡为前提,以合理关心、适度保证、统筹兼顾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为取向,防止企业决策的私利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道德的整合功能,在于企业道德化决策建立在利义兼顾、利义并重和利义互济的价值观念。

企业道德力除了对企业内在潜能激发,还在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企业通过资源优化整合,提高企业绩效。第一,人力资源整合提高企业效率。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人力资源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争夺一流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追求卓越的企业,运用企业精神吸引求职者加盟,活化企业的内在动力。第二,社会资源整合提高企业隐性竞争力。企业道德决策是个性化的产物,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拥有的技术、资源和组织的优势,而且取决于企业的价值追求,取决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员工、顾客、股东、政府、社会公众等方面的关系是否和谐。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中,双赢是惟一可行的方案,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合乎伦理对待公众、顾客、投资者、供应者等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使企业赢得公众支持、顾客忠诚、投资者青睐和供应商信任,而这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企业文化是资本,是减少经济秩序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基础,它推动经济主体的创新和进取行为,具有和产权界定相匹敌的巨大作用,可提供选择性经济动力激励等方面的产出,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基础。①Douglass.C.North.,1981,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Norton Press.65企业道德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行为中存在善与恶标准。当企业内部管理坚持一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制度公正合理,给社会树立了诚实信用的社会公民形象可以减少合作成本、经营成本、监管成本、契约成本和法律成本等,实质是提高了企业利润。所以说,企业进行道德化决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企业营销力,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四)差异型竞争:道德形象无形的竞争力

企业形象的内核以承担经济义务,提高产品质量,遵守法律制度,符合公众期望为基本内容,这表明企业是关系中的存在体,必然是与道德自律密不可分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除了硬件形象以外,道德形象也是重要方面。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提高自身素质,具有无形价值。“经济学可以证明,那些历史地形成的道德规范是有效率的。一个人最有效率的行为或对策,就是遵从道德行为或对策。由于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采取合作态度、替他人着想以及自律精神,不仅有道德的,而且有效率的。”[3]227道德压力也是现代社会中企业面临着重大压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良好的道德形象,赢得信誉,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的道德形象是名牌产品重要因子之一。根据市场竞争规律,企业的发展无不为争创名牌商品、名牌企业为目标,为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诚信度为追求。大量国内外名牌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名牌企业的成功除取决定于科技含量、工艺水平等因素之外,还取决于企业伦理道德因素。道德是创名牌之根本,名牌产品是知识和道德的结晶体。而品牌实质是公司精神,企业精神与经营理念通过企业形象表现其内在本质,这也保持企业持久竞争力的基础。企业信誉作为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素,有着真金白银般的经济价值。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都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坚持遵章守法、讲求诚信,防止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失信行为。只有真正诚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创建健康而富有微型机活力的企业;不讲诚信,必然被广大消费者所抛弃,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特别是在企业竞争困境的背景下,企业道德对我国企业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企业道德除了可以带来潜在的商机、求职者与顾客外,还因其是无形的竞争优势难以模仿,很容易形成自身的特色而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这有助于企业的创新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就是要求企业坚持在国家宏观计划导向下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重视社会公平,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企业价值发展,反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以及两极分化,保持中国企业的社会主义特色。

总之,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推动企业现代化。企业走向现代化需要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即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企业道德素质作为软实力适应人们精神需求的增强,引发对商品服务与企业道德水平提高的要求。消费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表明人不仅为满足生存需求,而且关注对产品的精神需要,这为企业竞争力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企业通过竞争焕发活力,依靠伦理而得到认同、发展。面对着消费群体的观念变革,企业只有不断更新理念,重视企业道德建设,利用法律与道德双重保障竞争优势,有效平衡服务利他与企业利润,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观念先于行动,理论促进实践。结合法律与伦理竞争规律,透视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道德竞争优势的发生机制,为自己创设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培养高素质的企业人才,提高企业公民素养,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利润增长。

猜你喜欢

竞争道德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感谢竞争
竞争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