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防灾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黄山市为例

2011-04-11朱爱青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黄山市大道黄山

朱爱青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世界,强大的破坏力瞬间摧毁了一切,受到惊吓的人们很多在当天晚上选择了开阔的公园、绿地带作为自己的避难场所,成都新天府广场则聚集了数万群众。此时,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成为人们保护自己的场所,成为城市中人民生命的“保护伞”。这些都足以说明风景园林与城市防灾减灾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在城市防灾减灾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1]。

1 调查地的概况

黄山市位于皖南山区,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截止至2009年,黄山市市辖区总人口数为1486033,其中屯溪区总人口数为173131,区镇辖区为73272人。[2]

2 调查时间及范围:

2.1 调查时间2010.11~2011.1

2.2 调查范围黄山市,包括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黟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由于整个黄山市面积相对较大,不利于展开分析,故在确定防灾绿地范围时仅把黄山市中心城区作为调查分析对象,以方便具体地分析研究。其他各区县防灾绿地范围的确立均可参照黄山市中心城区防灾绿地进行分析研究。

3 调查内容

3.1 黄山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屯溪区绿地系统的结构为“鱼骨状”结构,以“三江两

岸”为主轴线,采用“围合、楔入、相融、通透”的布局手段进行布局、沿着河流和景观道路向外渗透,形成“一环多廊、三区三带、七园多绿”的直观布局形式,使城区内绿地与外围林地连接成片,形成以众多风景区和“山、水、城、园、林”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

据黄山市园林局提供资料,截止至2010年9月,黄山市屯溪区绿地总面积(不包括管养范围外的)为3368276㎡,其中公园面积为879310㎡,广场面积226428㎡,游园类绿地面积276732㎡,其他绿地面积(包括沿江绿地、道路绿地)为1985806㎡。

黄山市中心城区绿地面积在逐年增大,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黄山市绿地分布较为合理,各类绿地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为城市防灾绿地的选择与建设提供了强有利的支持。但城市不同类型绿地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绿化景观质量有待提高。充足的绿地面积有利于中心城区防灾绿地的规划建设与使用,需要通过改善与提高各类绿地的设施,加强绿地间的联系,有利于群众受灾时及时转移,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2 黄山市中心城区灾害现状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重等特点。由于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区域内有新安江水系,洪灾,雪灾发生次数较多,容易产生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黄山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并有一定数量的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80%与气象有关,降雨量(冬季表现为冰冻)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灾害的规模与成灾的范围。

黄山市中心城区的灾害点分布为横江、率水、新安江的沿江两侧,随着洪水级别的逐渐升高,受灾地区逐渐往外围扩散,地势较低的地区受灾尤为严重,例如黄山学院北院、花溪饭店等由于位于江边且地势较低,较易成为洪灾的危害地,因此在防灾绿地选址时,主要选择靠近受灾地区,且地势较高的绿地作为较近的避难点,这样就为人群撤退争取时间,并且保证了避难点的安全性。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山体及河流冲刷区附近,两者发生时间段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尤其是梅雨季节时,洪灾、坍塌、泥石流会相伴发生,因此结合两者的发生时间,可进行综合防护。当发生地质灾害时,也利用防洪绿地进行避难。

3.3 黄山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的现状环状放射的快速路:快速路形成“环枝结合、一环五枝”结构:环绕绿心的快速路起到刚性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以及快速疏散交通综合体至机场、中心城区各组团以及至花山谜窟风景区交通的功能。“五枝”为快速进入岩寺城区、休宁县城、歙县县城、新城区、机场的快速路。

“半环状+方格网”的城市主干道:“两半环”:一环为屯光大道—北海路—齐云大道—梅林大道—黄山路—永佳大道—快速东路—快速南路;一环为码头路—徽州大道—柏山路—辅路—环城西路—迎宾大道—九龙二号路—站前路—二环北路—永佳大道—快速东路—快速南路。

“五横”:从交通组织来说,东西的交通主要通过五横来组织,徽州区的黄山路;新城区徽州路、齐云大道;屯溪区的黄山路、徽州大道。

“六纵”:从西到东的四纵分别为站前路、梅林大道、永佳大道、新安北路—新安南路、前园路、天都大道。

4 结果与分析

4.1 防灾类型的确定从前期调查结果中分析得出,黄山市灾害类型大体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主要为洪灾、崩坍、滑坡,黄山市中心市区新安江水系两岸为严重涝区;人为灾害主要为火灾,由于黄山市古村落集群,建筑群落且多为木质构造,极易引发火灾。防灾绿地的建立应以常见的灾害类型为依据,提前预防洪灾、崩坍、滑坡、火灾的发生且为灾难发生后人们避难提供场所[3]。

4.2 防灾空间的确定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四周群山环抱,村落多是依山而建,市区内土地资源紧张,因此开发地上部分之外的空间范围十分重要。除去黄山市区内地上部分防灾绿地的建立外,还可充分利用停车场、大型超市、体育场以及地下仓库等空间进行避难,平灾结合,一举多得,具有抗震避灾和节约用地等效能,同时可提高城市整体防护功能。还可适度开发地下空间,在地下配置相关的生活用具,辅以绿化,即可达到临时或长期避难避险的需要[4]。

4.3 防灾绿地点的特征及其分布依据调查资料分析,黄山市中心城区的防灾绿地点主要用于防洪,根据主要灾害的发生点确定如下:

横江桥南岸为主要洪灾发生点,受灾地点较为集中,有黄山学院北院、隆阜一、二村、隆阜三、四社区、隆阜中学、泰丰花园等,距离较近的适于作为防灾点的为黄山学院南区,由于其地势稍高,绿地面积集中,且面积较大,同时道路宽阔,能方便群众及时转移。南院中徽文化广场、第一教学楼前绿地、逸夫图书馆前绿地等均可作为临时避难点。

位于新安江两岸的受灾点如:黄口桥下、观光索桥、广宇桥下、长干路小学、长干路等可就近选择世纪广场、市民中心前绿地、体育场地下避难点作为避难场所,这些受灾地点距离世纪广场较近,世纪广场面积较大,绿化集中,四周交通便利,位于市政府边上,利于集中管理。

对于其他受灾点可依据这种就近寻找适合避难的防灾绿地点的方法进行确定[5],如屯溪老街、延安路、黄山东路、前园南路、滨江路、老汽车站、仙人洞路等可选择上塘广场、汇鑫广场、荷花池广场、湿地公园等附近的场地宽阔、绿化面积适当且地势较高的场地作为防灾避难点。一些附近的学校,具有绿地面积大,地势高等优势,如中华职业学校,屯溪六中等均可作为附近灾害点的临时避难地。

4.4 避难通道的特征及其分布避难道路系统的建立在防灾绿地的意义极其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避难与救灾的成效,也影响着灾害伤亡的程度,因此结合防灾绿地的确定,在保证避难通道的顺畅与安全的前提下,将道路、受灾点、防灾绿地点三者有机结合,确定了如下的避难通道系统:以黄山市中心城区城市主干道为一级避难通道,宽度确定为8~10m(包括道路两边绿化带的宽度),主干道周围的次干道及支路作为二级避难通道,宽度确定为5~7m。

黄山学院南区防灾绿地点:以西海路、徽州大道、戴震路为一级避难通道,迎宾大道、稽灵山路、黎阳路等作为二级避难通道。

世纪广场防灾绿地点:以前园南路、屯光大道为一级避难通道,社屋前路、滨江路、安东路、天都大道、长干路等作为二级避难通道[6]。

仙人洞周围的受灾点可选择中华职业技校作为避难点:以北海路、新安北路、屯光大道为一级避难通道,前园北路、仙人洞路、华山路等作为二级避难通道。

5 结语

通过对黄山市灾害和绿地的相关调查,对黄山市中心城区的特例分析研究,基本上确立了黄山市市区的主要灾害发生点、防灾绿地的范围以及逃离撤退的避难通道,针对此次展开的调查研究,得出的以上内容,希望为以后黄山市防灾绿地的具体建设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1]孙健,刘桂林,李丹等.石家庄市防灾绿地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48.

[2]王志平等 .2009年黄山市年鉴[M].黄山:黄山书社,2009.

[3]曲良艳,弓弼,金立强等.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22-123.

[4]初建宇,苏幼坡,刘瑞星.城市防灾公园“平灾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J].世界地震工程,2008,24(1):100.

[5]徐波,郭竹梅.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及其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8:57-58.

[6]朱爱青.应急避难绿地对黄山市中心城区规划的启示[J].黄山学院学报,2008,10(5):61-63.

猜你喜欢

黄山市大道黄山
幸福大道宽又阔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大道同行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美乃大道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