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和防治探讨

2011-04-09陈华虹

海南医学 2011年14期
关键词:甘草酸脑病黄疸

陈华虹

(陆川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西 陆川 53770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一直居新生儿期常见病之首,发病率高达50%~55%,呈逐年升高趋势[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由不同病因引起,严重者导致高胆红素脑病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临床诊疗工作的核心是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进展,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2],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其预后。目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和药物仍有限,积极寻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病因,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是临床新生儿科工作者的目标。本文对16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进行分析与防治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2例均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男95例,女67例;足月儿112例,早产儿43例,过期产儿7例;自然分娩107例,剖宫产55例;出生体重<2 500 g 59例,2 500~4 000 g 91例,>4 000 g 12例;黄疸出现时间,日龄<24 h 49例,1~7 d 61例,>7 d 52例。

1.2 诊断标准 按《儿科学》第七版病理性黄疸诊断[3]:①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12.9 mg/dl)、早产儿>257 μmol/L(15 mg/dl),或每日上升>85 μmol/L(5 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2 mg/dl)。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可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3 病因及发生率 有围产期因素而无新生儿疾病者为围产因素;有致新生儿黄疸的疾病者,不论有无围产期因素,均归为新生儿自身疾病因素;上述情况外归病因不明因素。围产因素65例(40.1%),其中早产43例,宫内窘迫14例,剖宫产5例,高龄初产3例;自身疾病因素86例(53.1%),其中新生儿感染38例,新生儿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脑病29例,新生儿ABO溶血症12例,母乳性黄疸7例;不明病因(含遗传等)11例(6.8%)。

1.4 治疗 (1)营养对症支持治疗。(2)蓝光照射治疗:选用宁波戴维XHZ-90A型新生儿黄疸治疗仪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累计12 h,共5 d。(3)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kg-1·d-1,分两次口服,共3~5 d。(4)人血白蛋白:总胆红素> 342 μmol/L(20 mg/dl)者,给予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1 g/kg,连用3 d。(5)病因治疗:针对患儿不同病因给予相应的病因治疗。(6)药物复方甘草酸单胺6 mg·kg-1·d-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50 ml,静脉滴注,7 d为一个疗程。

2 结果

临床治愈130例(80.2%);好转19例(11.7%);其他(含放弃治疗及死亡)13例(8.0%)。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国内外报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均居新生儿疾病之首[4],且逐年上升。随着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深入研究,发现血中胆红素的升高除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外,对心肝肾肺等器官及血液免疫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肝脏胆红素负荷增加和清除减少两方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大量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导致新生儿脑功能损害甚至出现胆红素脑病。刘义[6]报告227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中,27.7%胆红素峰值≥220.6 μmol/L,11.1%胆红素峰值≥257 μmol/L,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但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早产儿及高胆红素血症合并感染、窒息的患儿,脑功能损害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概率增高,应不可忽视。高胆红素血症尽管没有引起胆红素脑病,但对新生儿脑功能的影响还是明显的,该研究中有3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出现神志淡漠、嗜睡、不吸吮、腹胀、呕吐等精神症状,这种症状可持续至黄疸消退之后。为防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脑功能的损伤及其他器官系统的损害,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保护新生儿的智力、听力及其他器官等不受损害,减少或避免核黄疸及其后遗症的发生,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7]。积极寻找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病因,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是新生儿科临床工作者的目标。

通过回顾性分析16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病因,发现其病因中围产因素占40.1%,新生儿自身疾病因素占53.1%,其他因素(含遗传等)占6.8%。围产因素的65例中,以早产、胎膜早破、宫内窘迫、多胎、剖宫产、高龄初产等为主要诱因,其中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高达90%以上,主要是早产儿胆红素代谢系统不成熟,肝脏酶系发育未完善,血脑屏障尚未稳定,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胎膜早破、宫内窘迫造成新生儿窒息,多胎及高龄初产、剖宫产、催产素使用等均可能是高胆红素血症的潜在因素。目前催产素使用及剖宫产的指征放宽也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诱因,催产素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血循环,占据胎儿血浆部分清蛋白的结合位点使游离胆红素增加;催产素使用不当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造成人为窒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造成胎儿首次呼吸功能建立不完善,胎儿娩出后红细胞压积高、红细胞破坏增多,剖宫产术切开子宫至胎儿娩出间隔超过150 s可导致胎儿的低氧血症,增加了羊水误吸的危险等等,都是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因素[8]。加强围产期孕产妇保健,降低早产发生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使用催产素等是预防围产因素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手段。

新生儿自身性疾病引起高胆红素血症86例(53.1%),其中新生儿感染38例(23.5%),新生儿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脑病29例(17.9%),新生儿ABO溶血症12例(7.4%),母乳性黄疸7例(4.3%)。新生儿感染成为自身性疾病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病因,其发生机制与炎症引起红细胞破坏、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过多,同时抑制肝酶活力使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下降,肝脏排泄功能障碍而致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及缺氧缺血性脑病成为自身性疾病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的次要原因,其机制是窒息及缺氧导致氧耗增加,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使血红蛋白氧饱和曲线右移,组织缺氧,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从而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引起高胆红素血症[9]。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各种感染和减少生产窒息的发生,可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和控制其进展。

目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是积极的病因治疗及抗炎、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应用肝酶诱导剂诱导肝酶促进胆红素代谢、营养、对症支持等,并配合蓝光照射、光纤毯或中医中药、换血治疗等。药物复方甘草酸单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促进胆红素代谢、降低转氨酶的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机制是—①促进胆红素代谢:复方甘草酸单胺为甘草根的水提取复合物,治疗黄疸疗效确切[10]。甘草酸单胺对肝细胞糖皮质激素的代谢酶有较强的亲和力,能竞争性与之结合,抑制类固醇激素在肝内的灭活,减缓内源性类固醇激素的代谢速度,延长其作用时间,使其进一步发挥诱导肝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11]。②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通过抑制磷脂酶A2和脂加氧酶的活性及抑制补体的激活途径,从而减少甚至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产生,具有抗炎和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12],并可减轻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肝细胞的破坏,降低谷氨酰转肽酶(AST)和谷草转氨酶(GGT)。③具有降酶和退黄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3]。④复方甘草酸苷有轻微不良反应,可出现伪醛固酮样症状或轻度皮疹,但在新生儿期较长时间应用是比较安全的[14]。

总之,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新生儿疾病,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早预防、早诊断与早治疗可控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进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药物复方甘草酸单胺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 王 玲,陈 坚,何海英,等.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01.

[2] 刘 义.新生儿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诊疗进展[J].新生儿科杂志,2004,19(4):187-191.

[3]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

[4] 陈盛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和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5):96-97.

[5] 张新利,肖 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脏器损害[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4):254-256.

[6] 刘 义.广西新生儿医学的回顾与展望[J].广西医学,2004,26(5):617-618.

[7] 范庆祥,韩旭玲,崔桂花.甘草酸苷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观察[J].齐鲁医学杂志,2009,24(6):527-528.

[8] 王 翌,何念海.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21):1932-1934.

[9] 韩 旻,袁建强,王君琴,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0例病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3):325-326.

[10] 宋方闻,李学俊,江元森.复方甘草甜素(SNMC)对肝病理改变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11):24-27.

[11] 日本Kgoto地方医院第三内科学系.甘草酸苷对肝细胞糖皮质激素信号通道的影响[J].消化系统疾病和科学,2002,47(8):1775-1781.

[12] 申保生,高海丽,宋新文.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6,17(21):1 646.

[13] 王幼萍.复方甘草甜素片治疗慢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03,14(3):169.

[14] 冯集蕰,冯宜勉,史长宏,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新生儿肝炎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06,17(6):451-452.

猜你喜欢

甘草酸脑病黄疸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扩散张量成像MRI 在CO中毒后迟发脑病中的应用
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