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婚姻观

2011-04-08陆跃升

关键词:媒人婚恋男女

陆跃升

试论《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婚姻观

陆跃升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其风格简明而朴素。那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恋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研读《诗经》婚恋诗,可以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更有助于认识《诗经》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及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诗经;婚恋诗;婚姻观

婚姻是人类属性的体现,是人类本能的需要,也是人类繁衍、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由于时代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婚姻的形式与内涵也各不相同。这都诠释了各个时代及各个地域的文明。可以说,婚姻文化的发展轨迹就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的显示屏。《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的,这不仅仅体现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同时,它还是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是迄今我们研究古代婚姻家庭问题的主要资料来源。本文试就《诗经》中婚恋诗的内容探讨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婚姻礼俗及婚恋生活习俗,以便准确理解《诗经》中婚恋诗的内涵。

一 《诗经》婚恋诗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思想

西周、春秋时期,礼乐文化产生,在关于婚姻的礼制规范中,就明确要求男女婚嫁要严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必须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再由媒人介绍两人认识交往,才可以结婚,绝不可以自由恋爱结婚。《诗经》中许多婚恋诗歌就表述了古人对这一婚姻礼制的重视。如《国风·齐风》中就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为与。”[1](384)这样的诗句。《礼记·坊记》亦云“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2](690)就是说当时男女婚恋要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卫风·氓》在叙写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时,女主人公就理智地告诉他“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可见,在年轻男女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时,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会为人所不嗤。“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已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俗。《孟子·滕文公下》对于不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婚恋者的危害有过经典的描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故而婚姻之礼废、夫妇之道苦、淫僻之罪多。若婚姻之道淫僻,則人文世界废。故而《礼记婚义》曰: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3](416)在孟子看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礼制是至高无上的,是古代礼制的根本。因此,对于违反这一礼制的婚恋者就必然会受到无情的指责。《国风·鄘风·蝃蝀》中就严厉指责了一位不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追求爱情自由的女子,“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这充分说明明媒正娶仍已被视为男婚女嫁所必须遵循的婚姻法则。又如《国风·郑风·将仲子》也写道:“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1](337)诗中真实而细腻地表达了姑娘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此诗以女主人公的口气,向所爱的人坦露自己内心的痛苦。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却受到父母、兄弟和邻居的责难,造成了精神上的压抑。女主人公深深地陷入盼望他来,又害怕他来,既与其勇敢相爱,又处于顾虑重重的矛盾之中。

二 《诗经》婚恋诗中男女婚嫁要严尊“六礼”的思想

《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婚礼的六个步骤:一、纳采。採择女也。二、问名。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吉凶。三、纳吉。卜于庙而吉,使使者往告。四、纳徵。使使者纳币以定婚。五、请期。告婚期。六、亲迎。往迎妇。[4](219)这男女婚嫁的“六礼”在《诗经》婚恋诗中有比较清楚的反映。“纳采”,就是指年轻男子的父母长辈先请媒人向未婚女子家父母长辈表明求婚之意,如果女家父母等同意这门亲事,年轻男子的父母长辈立即再请媒人给女方家送上活雁作为礼物,并正式向女方家说明缔婚的请求。《诗经·邺风·饱有苦叶》中的“雝雝鸣雁,旭日始旦。”一句记载的就是人手执嘎嘎鸣叫的大雁,清晨赶往女家“纳采”的情形。纳采之后,就是“问名”。“问名”,即指男方家的人再次派媒人带着雁作为礼物到女方家问清所嫁女子之名字,生辰八字等,然后根据所嫁女子的名字与生辰占卜婚姻的吉凶。《诗经·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反映的就是“问名”后占卜的情况记载。依照占卜的结果,如果吉利,婚姻就确定了,因此,男方的家人就立即再一次派媒人带着雁作为礼物去向女方家报喜,这就是“纳吉”。如《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谓。”就是指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朱熹在《诗集传》对此解释曰:“文,礼;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纳币之礼定其祥也。”[5](269)所谓“请期”,是指男方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后,让媒人告之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周代的聘婚婚期一般在秋冬之季,即头年九月到翌年二月,称为婚月。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周代的正规婚期受制于农业生产,男婚女嫁一般是在秋冬农闲时举行。所谓“亲迎”,指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礼记·坊记》曰:“昏礼,婿亲迎。”“亲迎,往迎妇”。[2](693)即女婿要亲自到女方家里去迎亲。这是古代婚姻礼俗中的主要程序,也是婚姻礼仪中的最重要、最实质的礼仪程序,亲迎的仪式亦很重要。如《大雅·韩奕》写韩侯取妻时亲迎的盛况:“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俟顾之,烂其盈门。”[1](979)韩侯娶的妻子是蹶父的女儿,韩侯亲自到那里迎接,迎亲的车子有上百辆,陪嫁的妾媵多如云。婚姻“六礼”在《卫风·氓》一诗中得到较完整的表现:诗中第一章的“子无良媒”,就是姑娘提醒小伙子找个媒人来女方家提亲,或谓“说媒”即“纳采”。第二章的“尔卜尔筮”为“纳采”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即由媒人向女方家庭往述男家求婚之意,问明待嫁之女的年岁生肖后,再找一个占卜算卦的巫士来合婚,看看男女双方的婚姻是否相配,以此来决定他们能否结合。“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则反映的是当时盛行的“亲迎之礼”,即男子必须亲至女家以礼相迎,故曰:“亲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娶亲”。这种“亲迎”之礼在《诗经》中还有很多,如《郑风·有女同车》就写了一个小伙子亲迎新娘,同乘一辆车,将她娶回家的情形。通过以上《诗经》的这些婚恋诗,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西周、春秋时期严守婚姻“六礼”的思想。

三 《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血统传承与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首先,婚姻为血统传承的途径。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确立。婚姻虽然表现为男女个体的结合,实质上是两个姓氏的结合,它能使家族群体得以扩展和延续。正如《礼记·昏仪》所讲“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仪礼·士昏礼》也记载,古时新郎出门迎亲,父亲会郑重地叮嘱儿子,“往迎尔相,承我宗事”,重申接妇成婚事关宗庙继祠的婚姻主旨。正所谓为族娶妻为重,为己娶妇为轻。所以,继承本族血统、繁衍一家子孙成为西周、春秋时期婚姻的主要目的。

其次,两姓结合讲门第。出身良贱不同的男女不得为婚。在唐以前,不仅士庶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及时士庶之间也是界限分明,很少结姻,结婚论门第,自古已然。《唐律疏议》:“人各有偶,色类相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媒人撮合两姓时首先考虑双方的等级地位,讲究门当户对,“良”与“贱”、“君子”与“庶人”之间不能通婚,即实行的是等级内婚制。《周南·关雏》:“窈窕淑女,君子好述。”这里的“君子”并非泛指一般男子,而是指贵族男青年;“淑女”也不是泛指一般女子,而是指贵族女青年。“君子”求“淑女”,意在门当户对。又《大雅·韩弈》:“韩侯取妻,汾王之甥,撅父之子。”这也是夫妇身世相当。《卫风·硕人》在赞美庄姜时,首先从这个齐国公主的身世写起,说她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刑侯之姨,谭公维私”,这些都是在说明庄姜的世系身价与卫侯相匹配。迎亲的车辆是显示门第等级的标志之一。还有如《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 ,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就涉及了文王父王季与母任氏的婚事和文王的婚事。周文王的婚事是统治这之间的政治联姻,他的妻子是大国的子女,是殷王的妹妹因而文王的婚礼更是具有上层社会聘娶婚的典型特色。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许多婚恋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几千年前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不少婚恋诗充分诠释了西周、春秋时期不同地域的婚姻观念,婚姻制度。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深入探讨《诗经》的婚恋诗,将会有助于我们对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体制的形成以及发展的研究,同时,也将会更深刻地领悟《诗经》各诗歌的丰富意蕴。

[1]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2.

[2]钱玄.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 ,2002,7.

[3]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朱熹 .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7]十三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8]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On Ideas on Marriage Demonstra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Lu Yuesheng

There is a lot of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which depicted the marriage life and demonstrated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s and the marriage life.With a high degree of art recapitulation,those poems revealed the reality of social life at that time.We can learn the Chinese ideas on marriage,the custom of marriage life.The more learning of th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 more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stic spirit and value.

The Book of Songs;romantic poetry;idea on marriage

I207.22

A

1672-6758(2011)07-0121-2

陆跃升,硕士,副教授,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研究方向:先秦文学及古汉语修辞学。邮政编码:556000

教育部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课题(编号:10XJA740008)

Class No.:I207.2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媒人婚恋男女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男女有别
媒人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专职媒人的变化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搞笑男女的幽默生活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