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2011-04-08李立夏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道德

李立夏

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李立夏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反观现行的学校德育,尚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形势,主要表现为德育内容的陈旧、德育网站的滞后、德育工作者网络素质的欠缺等。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从加强网络道德课程建设、校园网络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学生心理动态以及建立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等方面,实现创新,以应对不断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挑战;对策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在这支网络大军中,青少年占着极大的比重。网络在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传统德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难题,如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文化侵略等,这些现象和行为直接危害着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成为其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反观现行的学校德育,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尚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形势。

首先,对学生德育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学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很少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品性、修养,很少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德育重点普遍定位于防范、纠正和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上。各种规范与制度都是自上而下地强调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在形式上是单向的和教官式的,仍然是教育者直接向被教育者单方面的施教,注重的是道德知识和观念的灌输和宣讲。德育的工作模式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不相吻合,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而一些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德育则被摆在可有可无的的位置上。

其次,学校德育网站发展普遍滞后。总的来说学校德育网站建立的时间不长,达到专业水准的精品网站不多。一些德育网站有名无实,内容形同虚设,内容缺乏时效性。除了几篇理论文章外长期没有更新,更谈不上开发建设。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缺乏实用性。在形式上,过于严肃,不够生动活泼,摆脱不了传统的说教模式。

最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在整体上还不能应对网络对学生道德所带来的冲击。许多老师并没有掌握足够的网络知识和娴熟的网络技术,辨别和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不强。在面对学生的一些网络行为失范时,作为教育者的老师由于自身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就无法胜任对学生的网络德育工作了。另外有些老师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终日忙于考试升学率的提高,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上网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客观把握,无法即时准确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德育过程中,学校的‘加热’功能抵不过家庭和社会的‘散热’功能,德育这壶水自然难以烧开。”①

面对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当前学校德育应不断与时俱进,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内容之中,同时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以应对不断出现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

一 加强网络道德课程的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②为了真正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使网络规范深入人心,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当前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专门开辟网络道德教育的课堂。一方面向青少年传播网络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在国外已经盛行,如美国杜克大学开设的“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借鉴以上做法,我们可以专门设置网络道德教育的公共课程,围绕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一些专题探讨,比如“黑客与黑客精神”、“网上交友中的自我保护”、“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怎样做好网络人”等,通过向学生全面深入地介绍网络生活,提升他们对网络道德的认识,矫正他们的不良网络行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要求此类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比如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网上讨论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和同伴的网络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深刻认识网络行为道德与不道德的不同结果和影响,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

二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校园网是青少年德育的有力阵地,应着力提升校园网络的建设质量,有助于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升其网络道德素养。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聊天交友、猎色、猎奇、游戏之所以众多,一定程度上与校内网络德育资源不足有关。网络资源缺乏,再加上上网速度太慢,根本吸引不了学生上校园网。

校园网站的建设应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个目标的指引下,设立诸如心理咨询、勤工助学、就业信息、社团活动、学习交流、学术交流、名人名师论坛、热点问题讨论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网上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使正确的思想、理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起到以正压邪的作用。在形式上,精彩的栏目和版面设计可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如清华大学创建的“红色网站”,设有学习园地,实事点击、党建风采、焦点话题、网络课堂、休闲一刻等栏目。其中学习园地栏目下设文件经典、理论与读书、史海浪花三个栏目,“实事点击”下设国际热点和国内聚焦;“休闲一刻”下设革命歌曲和优秀影视鉴赏。网络版面的设计,既考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又适应了学生的要求,达到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的统一,值得借鉴和推广。

同时学校应着力建设学习型的网络,切实加强校园网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不仅要引进校外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而且要积极开发具有校域特色的网络学习资源。通过技术手段控制校园网范围内的网站,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挡在校门之外。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也可以在学校成立“绿色”网吧,让学生在校园上网,建立网上教育的新阵地。通过校园中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鼓舞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抵御能力,使其不受网络环境消极内容的左右,这一点对于好奇心极强但控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它可以将传统的灌输式变为参与式的道德教育;将德育内容由枯燥乏味变为生动活泼。”③有鉴于此,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已无法完全适用于网络道德教育,这就给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网络的负面影响使教师的德育工作内容有所增加,面对学生的种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教师要积极应对,认真思考和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种种道德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具备两大新观念:一是教育民主化的观念。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不再仅局限于教师,加上学生的独立意识的增强,学习视野的开阔,他们已经并不完全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平等、互动。因此,教师应适当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引导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二是网络信息资源观。获取、整理、分析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是开展学校德育基础性的工作。在信息社会,巨大的鸿沟将横亘在两代人之间。教师应利用网络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为德育工作所用。

其次,教师要积极更新知识结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要求他应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这就要求教师增强对网络知识的敏感性,在网络的时代大潮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网络知识。一是网络道德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与此有关的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结合网络的特点去分析青少年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特点,增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二是具体运用网络的基本技术。只有掌握了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这个现代德育手段,德育工作者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借助网络深入把握上网学生的思想状况,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四 关注学生心理动态

青少年的网络心理疾病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人格的不健全。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交友往往是他们释放和满足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和攻击幻想的有效手段,在这种“虚拟的现实”中实现他们对情感交流、两性问题、财富权利的满足,并逐步代替其现实中的有效行为。如果这些行为长期积累,就会形成一种人格缺陷。因此,学校教育还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具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网络成瘾的消极影响保持清醒、正确的认识。减少在网络中寻友或在聊天室交友的活动。提高学生面对压力的心理调适能力,避免过度用网络游戏来放松;其次,要把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要设法教会学生有效地使用互联网,但又要回归现实,不可脱离现实把自己封闭在网络中。最后,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同时,学校可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互动氛围。

五 建立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家庭已成为青少年学生除网吧之外的主要上网场所,这就使家长在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方面也承担了重要的的责任。基于此,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学校首先要关注和家长的密切沟通。因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失范现象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密切相关。极端的家庭教育— —过分的放纵和过分的限制,都容易造成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和行为的失范现象。学校应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

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自身网络知识的匮乏和网络技能的有限,无法在家庭教育中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这方面给予帮助。可以定期举办针对学生家长的网络知识培训班,一方面向学生家长介绍当前网络的发展情况,网络对孩子的巨大影响等理论知识,帮助家长认识网络的多面性和不良诱惑;另一方面在上网技能方面予以帮助,如指导家长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对家用电脑中青少年不宜的功能或网页加密,指导并监督孩子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和学习的关系,经常注意孩子上网的内容,对孩子参与的不健康、不文明网上活动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加以制止,等等。针对学生浏览不良网站的情况,学校可向家长推荐一些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以此强化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正确引导。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向家长讲述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家长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并且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研究、商讨解决学生上网中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应先将学生家长作为自己的网络道德教育对象,以此优化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家庭环境。

总之,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的:“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面对互联网给我们德育工作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德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 释

①孙云晓,赵霞德.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N].中国教育报,2004—5—5(3).

②严桂泉.论信息时代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8—25(27).

③王忠斌.试论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5):97.

[1]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忠刚,刘连峰.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J].教育探索,2002(2).

[5]张晓文.基于网络的德育探索[J].思想政治教学,2006(1).

[6]周忠.“虚拟环境”与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学校教育,2000(2).

[7]何思好.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Challenges and Policies Response to School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Internet

Li Lixia

The challenges to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school has been emerged since the current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an't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especially the Internet conditions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advanced with the time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 network and the teachers'team.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students and establish new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respond to emerging moral problems.

Internet era;school moral education;challenges;countermeasures

G410

A

1672-6758(2011)07-0001-2

李立夏,硕士,许昌学院团委,河南·许昌。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邮政编码:461000

许昌学院校内科研基金项目《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2011B095)

Class No.:G41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郭美霞 郑英玲)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道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