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心灵
——解读《再别康桥》

2011-04-08王小华

关键词:志摩再别康桥康桥

王小华

诗意的心灵
——解读《再别康桥》

王小华

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拟从三个角度对《再别康桥》的主旨进行解读。

再别康桥;主旨解读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优美的旋律,把我们带入诗情画意之中。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具有至真至纯的诗情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再别康桥》”,细细品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解读《再别康桥》的主旨。

一 别了,母校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年轻的徐志摩在英国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孕育了徐志摩的精魂。他曾为康桥写下多篇著名诗文。他深情描绘康桥那无尽的自然美景,热烈赞美康桥灿烂的人文精神,深切表达对康桥的无限眷恋热爱之情。“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但我要没有过过康桥的日子,我就不会有这样的自信。”

康桥已成为志摩生命的泉源,永久的精神依恋之乡,因为康桥让他的生命达于极致美的境界,使他具有了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离开康桥回国后,他从事各种文学活动,创作了大量具有积极意义的诗歌,提倡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诗人深情地称康桥是“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他说:“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而今重返母校,诗人“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夕阳西下,落日把它的余晖幻成满天的彩霞,织着思恋,缀着梦幻,诗人带着无限的眷念,带着深深的愁思,一步三回头地向母校告别。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不忍惊动、不愿惊动母校的心理。看似安静,实则沉重,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实感,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这幅落日告别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子对母校的无限深情。就让那份美好永远沉淀在康河中,永远尘封在记忆的画册里。诗人把无限的眷恋与淡淡的忧伤注入康桥的一草一木,他轻轻挥手,悄悄离去,留下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二 别了,爱人

徐志摩交友甚广: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斯、泰戈尔……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徐志摩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句话似乎应验了他的情感历程——痛苦而孤独。“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徐志摩深爱林徽音,但是最终林徽音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从此林徽音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的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这种爱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这种富有性灵和诗情画意的爱情是志摩所追求和渴望的。从文学的角度说,志摩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从“人”的角度说,他却是一个浪漫而注定孤独的人。因为社会是现实的,浪漫就像晚礼服,虽然美丽但不能天天穿,浪漫只能是诗人笔下和心中的一片美丽云朵。志摩的爱人在他内心深处,又在他遥不可及的天边。

三 别了,理想

胡适在《追悼徐志摩》中曾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志摩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生都在追求爱、美与自由,这可以从他给梁启超的信中看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这样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完美生活的理想主义者,注定是痛苦的、悲剧性的,更注定是孤独的。徐志摩多次提出过“回复天性”的主张,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惧怕、猜忌、算计、懊悔所苦闷。他努力着,为保持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最终不免黯然神伤。

康桥,因为有了志摩,成就了它的灵性,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找到了精神的皈依与寄托。康桥正是志摩心灵的故乡啊!因此,康桥在志摩心中已不再是一个学院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美学观点、一个博爱的载体、一个自由的象征,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但是彩虹似的梦是美丽而短暂的。因此再别康桥不仅是和母校告别,还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是一遍就可以读懂的,因为它——语近;但也许是好多遍也读不懂的,因为它——情遥。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说:“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诗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细细品味《再别康桥》,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很多。

[1]赵玲.徐志摩的心路历程[J].语文研究,2008(6).

[2]祝志强.理想与现实[J].语文月刊,2009(2).

[3]李珏.飘飞的诗情[J].教材教法,2009(3).

Comment on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Wang Xiaohua

The poem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written by XuZhimo is loved by readers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because of the outstanding artistic characteristic,the abundant and complicated feelings expressed in those poems.The paper explains the theme of the poem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interpretation of a theme of poem

I207.25

A

1672-6758(2011)07-0118-1

王小华,硕士,讲师,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文教研室,新疆·独山子。邮政编码:833600

Class No.:I207.2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志摩再别康桥康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偶然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泰戈尔在我家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泰戈尔在我家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