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的思考

2011-04-0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陈敏丽

成才 2011年1期
关键词:预案辅导危机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 陈敏丽

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的思考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 陈敏丽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不仅建立了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还开始逐渐关注这些紧急重大事件发生后相关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与此同时,针对校园危机事件,如自然灾害、宿舍起火、社会恶性绑架、学生的意外伤亡等,如何开展校园心理危机的预防、应急、维护等干预措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园内涉及生命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及媒体报道的多项中学生自杀事件,从中小学领导到教师,对有关“珍爱生命”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普遍的关注与高度的警惕。我们通过对学校领导与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100%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已深刻感受到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紧迫性,特别是对于“预防性干预”,普遍认为是“势在必行”,但“由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等问题方面存在诸多困惑与误区。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置严重不足,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部分地区通过培训以持证上岗的方式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学校心理教师,但由于职称、待遇、编制等实际困难,能够真正在中小学担任专职心理教师的人数还是有限的。按国际标准水平,中小学生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总体比例应是1000:1,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省、市能达到该比例。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省市来说,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配置离该比例相差甚远,且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仍存在较大的医疗化、学科化、思品化倾向。在这种现实条件下,由于专业资源的严重不足,极大制约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的规范性、科学性与系统性。

另一方面是实施的形式较多停留于传统的德育模式,内容浅表化。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开展过相关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形式主要是主题班会(58%),其次是讲座、报告(23%),其他的就是板报宣传(14%)、活动课(5%)等。这些活动仍停留在传统的德育模式,如开一点大而空的、形式主义的主题班会,请专家做一次集体报告,办点板报宣传相关知识等。这样的活动较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层面,未能触及学生内心,其干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社会的进步已让我们从过去较多关注人的物质生活进入到越来越关注人的心理发展需求。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更人性化,更加凸显人文关怀,面对现实状况的种种困难,作为一项全新的课题——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在中小学该如何开展,笔者的思考是:

1.切实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也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师资基础。如何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尽快落实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配置,严格其资质要求,最好是引进师范类心理专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若学校由于编制紧张,只能在学校现有教师中发展,需安排教师参与专业进修,在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后才能上岗。其次是提高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培训,培训方式可多样化,如“走出去”——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交流、研讨、培训活动,或是“请进来”——定期请专家到学校给教师作相关培训,或是“校本研修”——加强备课组建设,建立研修活动机制,通过同伴互助,实现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与自我成长。

2.系统、深入开展“珍爱生命”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怎样让中小学生,特别是处于迷茫期的中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能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从而懂得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不是仅仅通过一些大型的集会活动或一两次应景式的主题班会与宣传板报能达到目的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如面上的大范围的主题教育活动,激起或强化“珍爱生命”的意识;序列化的主题班会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讨论、体验、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专业的小组辅导与个别辅导帮助部分情绪长期消极低落、极端否定自我的学生走出心灵的阴影。

如何督促学校系统、深入开展“珍爱生命”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该项工作产生实效?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求学校将此项工作明确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二是落实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在小学与初中,应以进课表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程,高中应以选修课形式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是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功能。目前许多中小学校均已建立心理辅导室,如何让这些辅导室不是“应景挂牌”,而是“名符其实”,关键是完善心理辅导室的专业管理与专业服务功能。

3.形成有效的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是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冲突性、危害性的危机事件并尽可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有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辅导。学校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两项重要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举措。人的观察与机器的筛查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校园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在学校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方面可以很好实践学生的“朋辈辅导”,同龄伙伴的心理帮助往往拥有老师与家长所缺乏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心理委员”由于生活在学生中,可以及时察觉同学中的不良心理倾向,实现“早发现早报告”的良好预警功能。当然,在具体实施中,班级心理委员如何产生、职责的定位及职能的有效发挥等需要细致考虑,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心理测试,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校的各项决策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同时,也能筛查出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利于学校对这部分易感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及早进行辅导,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给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施中需注意的是,心理测试量表的选择要慎重,尽量用那些成熟的、信效度较高的、且立足于发展性辅导取向的量表,对于处于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来说,心理测试既要能发现问题,但不能采用诊断式结论,避免“标签”学生。

4.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制度

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灾害所制定的应急处理计划。制定预案的目的是为了某种事情发生时各个职能部门能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协调地开展应急处理与救援行动,降低事件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以校园生活事件或校园生活危机事件应急处理为基础的,以应对校园师生个体和群体可能出现的或已出现的心理危机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的心理干预应急计划。

立足于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制度是提高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以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当危机事件已发生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制度,就是要求各中小学形成各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并定期上报上级行政部门备案,上级行政部门进行不定期的督查与核实。各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应包含的内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范围与对象、组织领导机构及责任、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成员及其工作内容、实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与措施等。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预案辅导危机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
“危机”中的自信
应急预案的编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