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一堂课的秘诀

2011-04-02江汉大学韦志成

成才 2011年1期
关键词:一堂课思路教学效果

■江汉大学 韦志成

上好一堂课的秘诀

■江汉大学 韦志成

许多老师跟我说,我做梦都想把课上好。他们向我讨教,上好一堂课的秘诀是什么呢?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想了想之后,上课本没有秘诀,如果说非要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对上课有着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和认真的准备。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有效的上好一堂课有几点必须做到:

第一,上课必须要有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干什么事都要有价值,何谓价值?价值,就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上课要有起码的价值,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就语文课程来说,就要满足学生的认知价值、智慧价值、审美价值和发展价值,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这堂课要完成的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师生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说白了,所谓教学目标,就是解决这堂课“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颇费思量:

一不能盲目。没有目标,搞什么非“预设”,“课堂生成”,“追求没有预约的精彩”,要么“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讲什么,等我来想”;要么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么是跑马溜溜的山上,信马由缰;等等。没有目标上课,是对教学不负责任,对学生不负责任,课肯定上不好,十个有十个要摔跤。

二不能随意。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弄一个目标,贴标签,做样子,对付领导检查,“秀”给旁人看的。如朱自清《背影》的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课文语言,培养自学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空洞浮泛,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任何一堂课都可以“套上”,唯独对这堂课没有用,因为没有这堂课的特点,大帽子底下开了溜。

三不能错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总是把他们摆在配合和服从的地位。如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节选)》)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祥子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理解描写的衬托作用。

2.使学生理解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错位了,“使学生如何如何”,“使动用法”,使学生动,把学生置于教师的驱使之下,学生是被动的,完全失掉了主体地位。也许有人说,别抠字眼,可语文课就是要抠字眼,如果连这一点意识都没有,那还奢谈什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呢?

教学目标的制定,课文是唯一的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按照课文的体式来确定。体,文章体裁;式,文章的表现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文章体式千差万别,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即使是同一类文章,如记叙文,有记人、记事、记物,记叙有顺序、倒叙、插叙等,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有每篇课文的个性,是这“这一篇”的“这一课”。突出本课的特点,选准训练的角度。然后,基于学生的实际,体现教学目标的分寸感和层次性。在表述时,尽量做到“重点、明确、简洁”。如《论语六则》的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人格品质。

2.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和虚词“而”的用法。

3.诵读并默写课文,积累本课的成语。

4.笔译课文,写一篇心得。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信息量适合,密度适中,分寸恰当,具体明确。教学目标确定了,上课方寸不乱,导教、导学、导评价,上好一堂课心里就有底了。

第二,上课必须要有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教学目标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怎样教”呢?怎样把教学目标变为现实呢?怎样引导学生“达成”呢?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达成实现。

思路教学,把课文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教师的理解思路三者合一,教师设计一条进行教学的思路,引领学生前进,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走进去——出来——再进去——再出来,感受——领悟——积累——触发,顺利地到达终点。把这堂课的前后左右,仔细想好,安排妥贴,先教什么,后教什么,重点教什么,难点如何解决,教到什么范围,教到什么程度,思路清晰、清楚,层次分明。哪里需要转折,哪里需要过渡;哪里需要牵引学生过好坎子,把学生扶一把,让他们自己走稳当;哪里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思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制定教学思路,就是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可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一般把一堂课分为几个教段,或者教学板块。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首叙事诗,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可把秋风破茅屋、秋雨淋破房的经过与诗人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突出他的感情,表现他的高尚人格。可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一秋风卷茅——焦急的心态——感到处处为难

二秋雨漏屋——凄苦的心情——感到事事辛酸

三期盼广厦——高尚的心境——推己及人的情操

这样的思路,教出了这首诗的深度,领悟诗人同胞物与、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推己及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怀。“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字字句句震撼千古人心。

第三,上课必须要用启发教学,注重一个“活”。把教学思路予以在课堂上实施,就是教学过程。上好一堂课的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是一个“活”字。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处理偶发事件要活等。然而,这些都取决于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千个师傅千个法。由于人们不断地创造和积累,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我参与编写过《语文教学方法大辞典》,收集的教学方法有一千多种。但是,今天仍在课堂上常用的不过六七种,如讲授法、提问法、情境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诵读法等。这些方法的最大价值所在,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形成他们的创造精神,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方法变来变去,秀来秀去,如同孙悟空翻筋斗,始终都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它就是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经过2000多年的时空检验,启发式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说,“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启发的核心,就是抓住学生的思维想弄通而没有弄通,学生的语言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矛盾,教师一点一拨,学生学习生动、活泼、主动,令其弄通而表达出来。钱梦龙老师讲《愚公移山》创造的启发式的经典教例:

师:这个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他有多大年纪呀?(学生思考,看书,没有马上回答)

生:大约七八岁。

师:你怎么知道?

生:始龀。龀,就是刚换牙齿,大约七八岁。

师:你真聪明!那么,大家想想,这个小孩这么小的年纪,就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课堂沉静,学生翻书,找注解,都没有直接的解释。思考约3分钟,一个学生霍然站起来)

生:他没有爸爸!

师:你怎么知道?

生:课文告诉我的,那个“孀”字告诉我的。孀,寡妇;对那个妇人来说,是没有丈夫;对那个小孩来说,就是没有爸爸!

……

这就是启发式教学。谁说我们的学生不活?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培养的学生焉能不聪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是照亮了课堂吗?这比那些满堂问、满堂串的对话不是有天壤之别吗?我笃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用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无法之法,是为至法。”

第四,上课必须要有教学效果,强调一个“实”。教改的关键就是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多、快、好、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上得实在,知识扎实,训练求实,学风务实,教风踏实。

教学效果良好,按教学目标完成了任务,课堂上该读的读了,该理解的理解了,该背诵的背诵了,该练笔的练了,该训练的技能到位了,形成了学生继续学习动机,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明显。课上得有魅力,有韵味,有兴致,有美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能够吸引学生,迷住学生,引领学生好学、爱学,进入了乐学境界。

上好一堂课,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怕大家笑话,我年轻时准备一堂公开课,教《南京路上好八连》,我的老家是黄冈,普通话不标准,我就把课文的每个字都查了字典,注上拼音,苦练朗读,整篇课文可以背诵下来。上课时,我声情并茂,朗读到“闪光的一分钱”时,学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老师们教学如果都认真准备,课就会上得好,那是一定的。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一堂课思路教学效果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