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野·中国语境·认知诗学研究
——“全国首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综述

2011-03-21杨卫东

外国语文 2011年1期
关键词:诗学语言学教授

杨卫东

(中国石油大学 外语系,北京 102249)

全球化视野·中国语境·认知诗学研究
——“全国首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综述

杨卫东

(中国石油大学 外语系,北京 102249)

认知诗学是融认知语言学与文学文体研究于一体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国外的认知诗学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国内研究还是刚刚起步,主要成果还是局限于对国外相关理论的引介和译介,还缺少实证与自创性研究。对于国内的认知诗学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参照、借鉴、吸纳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成果并以此反观自身的研究。这就要求中国学者从自身的语境出发,结合全球化视野来观照认知诗学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10年11月13日-14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乃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论坛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主办、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协办,来自清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位正式代表参加了论坛,围绕“认知诗学的跨文化视角及本土化研究”的论坛主题和“认知诗学的前沿动态”、“认知诗学的跨文化研究”、“认知诗学的本土化进程”、“认知诗学与中国古诗词研究”、“认知诗学的发展前景”等议题展开热烈研讨,回顾认知诗学研究的动态,梳理全球化视野、中国语境、认知诗学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观点和新问题。

11月13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副主任赵秀凤教授主持了简短而隆重的开幕仪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徐春明教授、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主编熊沐清教授、美国洛杉矶山谷学院教授、米菲尔德,认知与艺术学院副院长Margaret Freeman、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张辉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主任裴文斌教授分别致辞,祝贺大会召开并预祝圆满成功。

开幕式后,美国著名认知诗学专家、西方认知诗学的领军人物Margaret Freeman与国内知名学者熊沐清教授、张辉教授、蓝纯教授、封宗信教授、苏晓军教授、卢卫中教授等作了主题发言。

本次认知诗学高层论坛的一个突出议题是在梳理国外认知诗学的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展望认知诗学发展前景,继而提出中国语境下认知诗学本土化研究发展战略。针对这一议题,熊沐清教授的主题发言“认知诗学研究动态及本土化问题”给予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熊教授指出,认知诗学发源于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现在是一种显学,还在不断地发展。认知诗学把它作为一个工具来关照文学,工具不一样,对文本的考察效果肯定会有所不同。关于认知诗学的研究动向,熊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目前国外认知诗学的发展态势是向美学和文本进一步靠拢,在“形而上”方面会加强探讨。熊沐清教授重点阐述了认知诗学的本土化问题。如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藩篱及延展,本土化过程中文本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借鉴等。熊沐清教授认为,本土化需要在阅读和方法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认知诗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要立足阅读并超越阅读,还应该包括文学创作、文学交流的其他方面。作为文学理论,应该读出新意。认知诗学本体理论可供我们去完善、补充甚至去新建。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构建一整套中国化的认知诗学,并在这一领域同国外进行对话。此外,苏州大学的苏晓军教授的主题报告“认知诗学及研究动向”,澄清了诸如认知诗学界定和范畴及其发展趋向等许多认知诗学中的核心问题,使我们对认知诗学的学科本质及发展前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苏教授首先指出,认知诗学不同于认知文体学,两者研究重点各有侧重:认知文体学强调对语篇的语言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认知诗学则更多地强调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一种关于文学艺术理论的研究。苏教授详细阐述了认知诗学的学科地位及研究本质:认知诗学可以看作等同于文学认知研究(cognitive literary studies),属于一种文学批评流派。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跨学科性、科学性和实证基础。认知诗学是一种具有认知维度的阐释学理论,其目的是为了抓住文学语篇意义与体验的互动过程。苏晓军教授最后分析了认知诗学的发展前景和研究趋向。他指出,正如 Stockwell(2002)所说,把研究重点从个人转向人类认知的社会和交互维度非常重要,认知语言学有必要向社会语言学靠拢,要带着批评的眼光关注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因此,认知诗学的研究前景之一是向社会学靠拢。此外,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将更加全面,不但关注概念信息处理,还将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维度;关注焦点不仅局限于读者的阅读过程,而且也将关注作者的创作过程。概言之,认知诗学将从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角度,对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交流的各个层面展开全面细致的研究。

在聚焦文学作品的情感维度方面,美国著名认知诗学专家Margaret Freeman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在此次高层论坛上,Margaret Freeman作了The Role of Metaphor in Poetic Iconicity主题报告。她以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Metaphor、What Distinguishes Literature from Everyday Discourse?Poetry as a Semblance of Felt Life、Aesthetics as the Science of Sensory Perception、Iconic Representation 为题分别阐述了隐喻与诗歌美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Percy Bysshe Shelley和Horace Smith同一主题的十四行诗Ozymandias,Freeman教授详尽论述了隐喻图示在创建诗学象似性(Poetic Iconicity)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把它归结为一首诗歌成功与否的区别性标志。

Freeman提出的“诗学象似性”概念引起了中国石油大学赵秀凤教授的共鸣。赵秀凤教授认为,这一概念从诗学和审美的角度给予象似性以全新的界定,扭转了以往只侧重于形式与概念意义之间象似的传统研究范式,突出象似性的情感功能。这一概念有助于使认知诗学研究从作者的创作动因及读者的阅读体验入手,关注语篇的情感效应,阐释文学审美情趣的由来。赵秀凤教授的论坛主题发言“多模态视角下的诗学象似性:以几米绘本《月亮忘记了》为例”,正是以诗学象似性为切入点,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究多模态文学的一个次类——绘本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并尝试提出“多模态认知诗学”的概念,建议研究者正视后现代语境下多模态形象文化的繁荣与昌盛,超越传统的文字中心观,从理论上探究后现代多模态对传统文学的解构和重构作用。

在强调文学语篇的情感维度方面,四川外语学院的蒋勇军老师通过感受质表征与言不尽意的分析探索了认知诗学的感知效果。他在阐发“认知诗学的感知效果探微感受质表征与言不尽意”中认为感受质是心灵哲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一种主观感觉体验。文学语言中有类似于感受质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感受质表征,即感受意义。认知诗学不应只关注文本情感到意义阐释中的认知过程,更应关注结果即文本的感知效果,如主题意义、情感、移情、审美等情感因素。

关于认知诗学的研究前景和研究路径,张辉教授强调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为认知诗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例如,把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文学文本研究可以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张教授还特别指出,认知诗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应该注重实证研究,向硬科学靠拢。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的卢卫中教授的报告“认知机制与诗歌文体分析”认为,认知诗学的分析必须遵循以下两个路径:既要关注、识别和分析认知文体手段与非认知文体手段的作用和效果,同时又要分析这两种手段的互动及其整合效果。认知诗学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呈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宏观层面上对认知诗学进行整体的梳理和展望方面,本次论坛的另外一大亮点是以具体文学文本为例,在微观层面上细致展示认知诗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的封宗信教授的“小说元语言的认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精彩范例。封教授从元语言的性质出发,区分了“元语言”(metalingual)和“元语言学”(metalinguistic)功能,分析了《爱丽丝镜中世界》中元语言性质及其对建构奇境世界的表现手法,现实世界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推理与虚构世界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此外,一批年轻学者以外国文学文本为例,向我们进一步展示了认知诗学分析的生命力。如,清华大学的梁晓晖博士的报告“‘Time is a Room’: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IME IS SPACE i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认为,概念隐喻对于解读文学作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者就是在不确定的故事情境下,主要通过概念隐喻TIME IS SPACE构建了该小说的主题结构,并且也正是通过这一概念隐喻,读者理解了作者对小说主人公CHARLES的可疑性格的塑造。首都师范大学的高剑妩博士的报告“《阿卡迪亚》中的情境迷向、认知风格、时间性与情感反应:基于概念复合的封闭类元素模型初探”通过分析Tom Stoppard的名剧《阿卡迪亚》(Arcadia)主、副文本与封闭类元素相关的现象对读者/观众原有认知过程的挑战,试图解释该剧引起的读者情感反应,并以此回应Tsur和Miall对认知语言学模型能否应用于文学文本的情感反应分析的疑问。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马菊玲副教授的报告“错位的指称,游走的自我——《第二十二条军规》人物认知建构探微”通过对指称的基本表达式——名字的心理表征及其连贯特点,探讨了小说人物错位的身份建构以及人物建构如何在不确定的小说语境中保持连贯,从认知诗学视角阐释后现代小说经典主题——现代人生存现状和自我身份的问题。清华大学的庞玉厚博士的发言“本世界理论、精神分裂症与花园路叙事——电影《美丽心灵》的认知诗学分析”主要利用文本世界理论考察了后现代叙事中一类特殊的花园路(gardenpath)现象,即由“精神分裂症”引起的花园路叙事,具体分析了电影叙事中这类花园路现象的动态识解过程及其对观众理解所产生的认知效果,从而表明文本世界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诗学方法所具有的解释力和优越性。这些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外国文学独特的解读视角,彰显了认知诗学的阐释力。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是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蓝纯教授主题发言“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角色/背景理论和脚本理论分析唐代诗人王维及宋朝词人秦观、柳永和晏几道的部分诗词,并提出了由初遇—钟情—欢会—分别—相思等五个基本步骤构成的中国古典爱情脚本。这是将源起于西方的认知诗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赏析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中国科学院高原博士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古典诗歌中的“数量名”现象,并探讨了古诗中“数量名”结构由于概念合成而产生的绘画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赵晓囡、王春霞、唐丽萍也分别以古诗词《相见欢》、《卜算子》、《如梦令》为例,结合概念整合理论,聚焦诗歌意象的建构和诗词的审美体验过程,揭示了认知诗学对文学作品中非概念意义的强大阐释力,体现了认知诗学引领我们“知其所以然”的巨大优势。此外,清华大学朱瑞青博士的报告“概念隐喻视域下《周易》和《圣经》生态观念对比”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西方文化发源之一的《圣经》和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周易》进行考察,认为概念隐喻是《圣经》和《周易》中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二者所运用的概念隐喻体现着东西方生态思想的重要区别。《圣经》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而则《周易》则持“天人合一”观点,主张人与自然是平行、共存与和谐发展的。

通过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达成如下共识:认知诗学是融认知语言学和文学文体研究于一起的新兴学科,目前在西方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在我国,认知诗学起步较晚,英、汉语界的专家一致认为这有可能是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值得发展。其原因在于:认知语言学如火如荼,但是大多聚焦纯粹的语言现象,不涉猎文学问题;而文学界对语言学尤其是对认知语言学又知之较少。如果能够把这两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解决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完全隔离的现象。无疑,此次论坛极大推动了中西文化、文学艺术研究的相互借鉴和交融,也将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熊沐清教授为本次论坛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次首届认知诗学论坛有三个特点:理论和文本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参与性比较广泛;“中外文本”相结合,“中外”结合对于认知诗学走向全国很有意义。熊沐清教授认为,这次首届认知诗学论坛有其独特的贡献:促进了认知诗学的普及和发展,在普及中提高,没有普及仅仅在“象牙塔”里面搞研究有悖于认知诗学研究的初衷。他提议这种论坛应当常态化,比如每两年举办一次,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熊沐清教授认为,本届论坛不仅是对认知诗学研究、全球化视野、中国语境的一次回顾和反思,也含有更多的智性的追问。正是这种不断的追问让中国的认知诗学研究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也让我们摆脱蹒跚学步而独立行走。在此背景下,以“认知诗学的跨文化视角及本土研究”为主题的“全国首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不仅具有回顾、总结的作用,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追寻和期待。

据悉,第二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将于2012年在山东日照举行。

致谢:特别感谢赵秀凤教授的悉心指导!

责任编校:赵小刚

猜你喜欢

诗学语言学教授
背诗学写话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社会语言学名词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