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2011-03-18屈秀艳

天津护理 2011年2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室间隔先天性

屈秀艳

(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 3000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心脏病多见。以前大多数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已应用于临床〔1〕。由于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我院自2004年开展介入术治疗小儿先心病,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先心病患儿179例,动脉导管未闭95例男60例,女35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1岁3个月;房间隔缺损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3~14岁,平均5岁8个月;室间隔缺损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3~12岁,平均6岁1个月;肺动脉瓣狭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岁 5个月~12岁,平均 5岁2个月。全部病例经查体、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及各项检查确诊。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摆脱常规护理方式,采取患儿及家长乐于接受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将收集到患儿心理特点及患儿和家长的需要,制定出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心理护理计划并实施,对婴幼儿易受分离的困扰,心理护理侧重减轻分离的压力,术前护士抱患儿到监护室熟悉环境,将喜爱的玩具放在监护室病床上。年长儿心理反应是害怕介入治疗过程中由此带来的疼痛,护理人员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在态度上和蔼可亲,耐心解释手术过程不会带来疼痛,使患儿保持平稳情绪,克服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他们接受介入治疗的信心,主动参与配合治疗。对患儿家长提出的各种疑问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讲解手术过程的安全性,疗效的优点和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合作,确保了术前准备的进行及介入手术的顺利实施。

2.1.2 预防感染 首先为患儿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根据家属的经济情况,尽量安排单间或双人间;每天每班通风1次,每次30 min,保持空气新鲜;病室地面使用消毒剂每天擦拭两次,减少探视人数,保持一床一位家属,认真做好消毒隔离,防止交互感染,避免影响手术日期。注意监测体温的变化,每4 h测体温1次;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术前半小时静脉点滴抗生素。

2.1.3 局部皮肤准备 患儿术前一日双侧腹股沟及双侧颈部备皮,备皮范围为脐部以下至膝关节、颈部以下至胸部以上。使用肥皂水清洁皮肤以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指导患儿及家属在清洁皮肤的同时如何避免着凉。术前一日做青霉素皮肤试验及碘比乐点眼(单侧)与对侧对比观察有无充血、痒感。

2.1.4 麻醉前准备 患儿术前禁食6 h,向家属强调空腹的重要性。

2.2 术后护理

2.2.1 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术后回病房处于嗜睡状态,尚未清醒,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适当垫高肩部,头后仰使气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氧气量每小时5 L,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准备好吸引器,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随时注意患儿是否清醒,每小时记录监测结果。

2.2.2 保证营养和充足的液体入量 患儿麻醉清醒后少量饮水,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给予适量牛奶及蛋糕,逐渐增加半流质至普食,饮食种类以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为宜。5例患儿出现术后恶心、呕吐,及时清理呼吸道,未发生误吸。保证液体入量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液使用留置针,保证在接送患儿或在活动时输液通畅,纠正因禁食造成的入量不足及治疗用药。遵医嘱静脉滴注抗生素及补充电解液,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患儿麻醉苏醒后,多饮水,婴幼儿每小时30~50 mL;年长儿每小时50~100 mL,以促使造影剂排出,同时观察尿的颜色、性质、注意尿量,常规留取尿标本,对婴幼儿使用一次性尿液收集袋留取尿液送检。

2.2.3 病情观察

2.2.3.1 穿刺点及肢体循环的观察 患儿手术采用静脉基础麻醉,特别是在麻醉苏醒期因躁动、哭闹,容易造成伤口出血。护士配合医生在术后适当的给予镇静剂,保证患儿安静。穿刺点加压包扎后用1kg盐袋压迫伤口6~8 h;穿刺侧肢体制动12 h,每小时观察穿刺肢体足背的搏动及末梢循环,皮肤的温度,足背颜色及双下肢粗细是否一致,对稍大患儿询问肢体有无麻木、疼痛;观察穿刺点有无皮下血肿和淤血。本组3例患儿出现伤口出血,2例患儿出现皮下血肿,护士发现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积极按压伤口止血,皮下血肿采用冰袋冷敷,未出现不良后果。婴幼儿不会主动诉说及反映自己的术后感受,护士在观察时要十分细心,由专人守护,对婴儿为保护伤口不被污染,使用一次性卫生护垫,覆盖在伤口处的纱布表面,防止污染伤口。

2.2.3.2 特殊并发症的预防和观察 预防及护理观察是介入治疗的成功保障,经导管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性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方法,其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已被公认〔3〕。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着某些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如术后呕吐、伤口出血、皮下血肿、血栓形成、机械性溶血急性心包压塞、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残余分流等。特别是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产生的并发症多于其它种类,心电异常发生率较高。因室间隔缺损部位传导系统组织丰富,术中的导管刺激及封堵器的存在造成缺损周围组织水肿〔4〕,故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封堵术后的心电监护尤为重要,动态观察心电监护72 h以上。护理人员应掌握识别异常心律的变化。术后3天内均应密切观察监护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应用大量糖皮质激素防止传导阻滞,如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置入心脏起搏器。本组1例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此例患儿是护士最先发现患儿在进食中突然晕厥,立即转入监护室并通知医生,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安装临时起搏器及激素治疗,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病情变化,1周后心电图恢复正常拔管。13例患儿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3例患儿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16例患儿于术后3天心电图恢复正常,2例患儿术后尿常规出现红细胞,护士发现后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动态观察变化,未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密切观察封堵器的脱落及移位,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于猝死,尽管极为罕见,但仍需警惕,术后初期限制剧烈活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必须意识到潜在并发症的防治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3 小结

本组17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儿,无一例因手术心理准备不足及患儿术前临床护理不充分而延误手术,平均住院7~10天全部康复出院。

临床介入护理是护理学科中较新的领域,它是介入医学迅速推广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护理技术。由于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重视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观察。制定有预见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重视病情变化的观察,尤其是对某些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要提高警惕,做到及时早期发现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使患儿早日康复。

〔1〕 AroraR.TrehanV,Thakur AK,et al.Transcatheter ckoure of congenit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J].J Inteiv Cardio,2004,17:109

〔2〕 郭良敏.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要点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7(7):81

〔3〕 任香娣,彭艳.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239

〔4〕 杨茹.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21

(2010-06-21收稿,2010-09-14修回)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室间隔先天性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成功救治1例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液体敷料对心电监护患者皮肤的保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