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在“东学西渐”中的传播模式

2011-03-17李彦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汉语孔子学院

【内容摘要】作为新时期“东学西渐”文化传播的路径,孔子学院的传播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本文从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孔子学院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即传播五个环节进行分析,以期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 键 词】孔子学院;传播;汉语;中国。

【作者简介】李彦,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传播学。

在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文化的流向:即“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这两种流向虽然一直存在于人类的文明史中,但它们又分别在一段时间内产生过特殊重要的影响。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在任何一种文化中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没有语言,一个国家就无法发展,其文明也无法传承和交流。中国人口众多,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的传播是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孔子学院”启动于2004年,它致力于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作为推广汉语的媒介,孔子学院在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阻力和危机。本文以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为线索对孔子学院在东学西渐过程中所并存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

一、传播者

从宏观层面来讲,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推广汉语的国家战略,它的主要办学模式是与国外大学机构合作,由外方提供硬件、中方提供软件,即中方提供师资和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从微观层面来看,具体的传播者是汉语教师。因此,本节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孔子学院的传播者角色。孔子学院作为语言推广机构并非中国的首创,西方国家已有一些成熟的模式,如歌德学院、法语联盟等。这些机构都致力于本国语言的推广,大都属于非营利性组织除了国家机关的财政支持外,它们也努力寻求民间和社会赞助。比较而言,孔子学院的组织模式较为统一,各地孔子学院和国家汉办有着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另外,孔子学院的成立时间较短,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没有形成规模,这使得政府资金在其发展过程中支持比重较大,目前还无法自负盈亏。政府主体对孔子学院项目的支持固然重要,同时也意味着它面临着更多的质疑和危机。首先,它的危机来自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和软实力提升的提防。在我国与欧美等国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文化却存在着高额赤字,因此很多人将孔子学院的成立看作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一面旗帜。也有很多学者著书立文,赞誉孔子学院的兴起及其所代表的中国软实力提升。这种自上至下的认知直接产生的影响就是孔子学院的扩张。然而,纵观西方语言机构的发展史,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等每年仅成立两三所,而孔子学院七年要建立五百所,也就是平均每五天就要建一所孔子学院。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否充分发挥了其效力呢?答案可能是令人质疑的。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相应的师资力量还很很匮乏,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没有形成规模,文化传播并未形成产业链条。相对于这些运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孔子学院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政治、文化间的冲突。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快速发展,有些媒体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有评论指出“大规模繁殖”正反映了“中国想在国际舞台上匹敌美国”。还有西方学者指出:“孔子学院项目已经不单单涉及文化领域,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它的根基在于需要依靠中国政府。往好里说,这会导致学术的失语;往坏处说,这可能会衍生成为一种宣传手段。”[1]

孔子学院倚赖政府主体的另一个影响是,政府在推广孔子学院时面临着自身的公关危机。2010年1月所发生的招标门事件就孔子学院的推广机构国家汉办卷入了舆论漩涡。网络孔子学院网站中标金额竟然高达3520万元。天价网站现象引起了网友热议,大家对于政府采购过程中的信息遮蔽行为予以质疑。这样的事件使得孔子学院这样一个非营利性组织面临着运营问题,更重要的是产生了形象危机。

二、传播内容

孔子学院的得名来源于中国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的名字,与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的机构命名异曲同工。一方面,孔子学院所带动的文化交流可以有效地输出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在孔子学院所任教的教师从当地回来后也会把外国文化吸呐并带入中国。孔子学院绝不是一个单向的输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管道,因此它并非是对抗西方的工具。孔子学院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平台,文化的交流旨在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协作,促进经济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多边合作。

尽管孔子学院在各地发展顺利,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积极评价,但是它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孔子学院在马来西亚兴办之初被认为具有儒教色彩,马来西亚大学同意办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与“孔子学院”相同,但需更名为“华文学院”才允许成立[2]。事实上,“孔子”所代表的内涵在新的时期已经有了新的所指。孔子他不仅是教育界的鼻祖,更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广为传播,其儒家文化对后代影响极大。这些是“孔子”这个名字本来具有的含义,也就是它的能指。现在孔子还能代表中国文化吗?他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有多少是值得学习的呢?孔子学院所受到的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将新的所指赋予到“孔子”所能指的旧的含义上,使其具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三、传播渠道

孔子学院的传播渠道包括与其相关的各种传播媒介。目前,孔子学院的传播渠道正朝着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前进。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设,迄今又建成了广播孔子学院、网络孔子学院等。孔子学院目前的汉语教学主要面向成人和大学生。一些大学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瑞典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所有课程都计入大学学分,并且纳入了欧洲统一学分。泰国孔敬大学、清迈大学等都承认孔子学院的学分[3]。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并没有将孔子学院的学习纳入学分体制。在美国,校方学术委员会并不认可孔子学院的课程,很多学生由于这种原因打消了学习汉语的积极性[4]。而日本樱美林大学已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办学。樱美林孔子学院中开设了正规的汉语学历学位教育。学生第一年在日本樱美林孔子学院学习,第二年到同济大学学习,在同济大学学完三年以后,可以拿同济大学的毕业文凭,学士学位[5]。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要想使孔子学院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除了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从而在政策层面获得支持,还需要加强孔子学院与国外合办大学的联系。另外,孔子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需要吸纳其他社会力量。它与企业的联姻至少有两点好处,一点是企业对其财务的支持,随着孔子学院越来越宠大的机构组织,国家汉办对其的经费支持是有限的,它的后续发展需要完善的资金链条。汉办所提供的启动资金仅仅是这个链条当中的第一个环节,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如果不能获得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那孔子学院可能成为一个泥足巨人,它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可能使其无法有效拓展其培训工作。与企业合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企业可为学习汉语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不断推进,孔子学院远程教育也将在21世纪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网络教育,各种讲座、展览、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智利圣托马斯维市大学孔子学院为庆祝中国国庆六十周年举办了内容丰富的“中国孔子周”,包括中国文化讲座、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建设图片展以及踢毽子比赛等。两校的活动表明,孔子学院正在智利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良好平台。孔子学院在其他各地的活动也是精彩纷呈的,与企业联姻,与媒体合作,与政府和大学合作,与网络结合是未来孔子学院有效传播的渠道。总体而言,中国经济、政治等综合实力的不断增长将有利于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

四、受传者

孔子学院建立的目标受众并非是铁板一块的,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区域内,具有不同的习性和特点。影响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心理、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不同。对于那些生长或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侨来说,其双重民族身份使之与中国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汉语对于他们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而学习汉语有助于增长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第二届全球华语论坛上,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各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如今在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中,至少有70%是华人华侨子弟,非华人的学习动力并不强[6]。除了华侨,对于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越南、日本等地,他们的本民族语言有六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所组成的,其思想受到儒家的影响比较深远。地理、心理及文化的接近性使得孔子学院在传播时具有一定的基础。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落成并非偶然,其儒家文化的基础及东亚文化圈日益深入的多边合作是促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并非所有的汉字文化圈都能有助于孔子学院的传播。由于日本历史教育和主流媒体的影响,虽然日本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但很大一部分日本民众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仍然抱有疑虑和偏见,日本的孔子学院缺乏明显的推动力[7]。

对于非儒家文化圈,也就是其他两大国际性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的受众来说,中国文化具有异质文化特有的神秘感和吸引力。通过孔子学院多方位的传递,可以向其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做出一点贡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差异较大,这使得他们学习汉字较为困难。异质文化圈的受众不仅与中文的传播语境不同,而且这种差异还会产生中国文化产品的“文化折扣”现象[8]。

五、传播效果

关于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从国家到受众层面都予以了很大的关注。一些在海外孔子学院教过书的教师和学者也撰写了很多相关论文,这些文章大多针对孔子学院及其教学状况进行反思。通过对目前文献的一个回顾,我们可以对孔子学院目前的发展状态,也就是其传播效果进行一个简要的SWOT分析。

首先,孔子学院的优势(strengths)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语言文化根基深厚,受众广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十分广泛,作为汉语学习的主要受众群,孔子学院具有广泛的需求和群众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增多,对于汉语人才的需求势必推动孔子学院的发展。二是中外文化交流项目丰富,国家汉办十分支持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给予一定的支持。另外,海内外关于汉文化、跨文化交流等研究日益丰富,各种会议讲座致力于推广汉语教育,这些研究促进了孔子学院的社会沟通功能,有助于汉文化的社会传承和传播。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其劣势(weakness)是:一是师资力量匮乏:汉语全球升温使得海外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而具备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人与需求的人数不成正比。即便是具备教师资格证,跨文化培训亦是必不可少。二是缺乏权威的对外汉语教材:虽然语言传播政策需要因地制宜,但是过分分散则会缺乏统一的标准,减弱汉语传播的国际化进程。三是对于申办者缺乏明确规范:目前孔子学院章程中对于申办者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第十九条中要求申办机构合法,拥有教学资源和学习中文的需求,有符合办学需要设备和金费等等[9]。其规定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人为可操作性太大,这对于其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想要将“孔子学院”打造成中国的一个文化品牌,成为高品质的教育项目,就必须从政策入手。

另外,从孔子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其机遇(opportunities)包括以下因素:一是如果说孔子搭乘的是一辆文化快车,那么辅轨的却是经济。在韩国,包括三星、LG在内的一些著名企业已开始将汉语作为人员招聘的重要依据;在英国,汇丰银行从2001年起就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中文学习项目[10]。二是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其开展的有利保障。孔子学院从申办到派驻汉语教师、组织文化活动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离开政府的支持,因此这是其发展的有利环境。

其威胁(threat)主要为:一是国家汉办缺乏危机管理环节,日前关于孔子学院网站门的事件还未平息,国家汉办作为孔子学院的建设主体,需要完善其机制和管理。孔子学院对外所传播的信息需要与国家汉办以及中国传递给世界的形象统一起来。二是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孔子学院总部与申办方合作办学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中资金的来源和监管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其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其他机构的支持,只有合理规划才能降低孔子学院的风险和危机。

以上,本文以传播学的“5W”模式为线索对孔子学院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本文的分析大多采用二手资料,缺乏实地的访谈调查,因此,本文的分析仅仅是一个粗略的讨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待于各个领域的集思广议。

注释:

[1]刘立恒:《中外合作创建孔子学院的问题与对策》,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王燕:《马来西亚称孔子学院有宗教色彩拒绝其注册》,载《法制晚报》2006年9月21日。

[3]周济:《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工作报告》,载《孔子学院: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2008年。

[4]聂映玉:《孔子学院概述》,载《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

[5]马健:《孔子学院:中国与世界全方位的交流平台》,载《国际人才交流》2006年第10期。

[6]鲁小彬:《文化视野中的海外“汉语热”》,载http://sspress.cass.cn/paper/6177.htm。

[7]戴蓉:《孔子学院与中国语言文化外交》,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8][加]考林·霍斯金斯等:《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第45页,刘丰海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9]《孔子学院章程》http://www.chinese.cn/college/article/

2009-08/24/content_12165.htm。

[10] 成舸:《搭乘文化的东方快车——全球孔子学院速览》,载《世界博览》200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汉语孔子学院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海盗学院(12)
汉语与拼音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