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土祠隐喻“性话题”

2011-03-17陈为人

社会科学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女娲秋风

陈为人

山西万荣县有一座历史悠久、遐迩闻名的后土祠。

后土祠的至高点是秋风楼,到后土祠不能不登秋风楼。

汉武帝曾先后六次前来后土祠祭拜,并即兴吟诵了千古绝唱《秋风辞》。鲁迅先生评价曰:“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秋风辞》在金元之前一直未见诸文字,到元代才在后土祠的一块石碑上发现。当时,人们为这块石碑建了一个亭子,称为“秋风亭”,到明朝扩建為“秋风楼”。汉武帝的《秋风辞》石碑就收藏在秋风楼的三层。

“萧瑟秋风今又是”,我们山西作家黄河采风团一行,恰逢与汉武帝同一节令来到后土祠,当然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秋风楼,位于整个后土祠的最后面,砖木结构。初建时楼高五层,后因太高被暴风吹倒。复建改为三层,即使如今三层,也有32.6米高。后土祠是依山势而造,因而秋风楼愈益显得巍峨屹挺。秋风楼上高悬两块横额:东曰“瞻鲁”;西曰“望秦”。登临楼顶,极目远眺,东瞻齐鲁,嵋岭山若隐若现;西望长安,史圣司马迁墓似有似无。源于晋北管涔山的汾水,激情澎湃莽莽滔滔由东向西,奔腾着赶来与黄河相拥。两河交融,冲刷堆积出一块高地。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水气和雾气好似为这块土地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山光水色犹如海市蜃楼尽在虚无飘渺之中。

登高而望,顿成瞻瞩。眼前展开的,不仅是一幅奇特的自然景观,也是一轴积淀的历史画卷。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心中不由涌起历朝文人墨客登临此处的吟诵:

“层楼碧殿入青云”“俯瞰中流百尺深”;“悠悠飞鸟青天外,滚滚河流大野中”;“黄河滚滚楼边过,嵋岭巍巍天际驰”;“菊兰芳歇秋容淡,箫鼓声残日色沉”;“山分秦晋群峰断,水入河汾两脉通”;“怒涛千年摧旧岸,归鸿几点下斜曛”……

当我正沉浸于思古之幽情中,作家彭图靠上来,用他那带有极浓忻州口音的普通话看着我说:“看到眼里拔不出来了?”

我不知所云,亦无言以答,只是望着彭图。

彭图笑了:“你瞪大眼好好看看,这是什么?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就是一个巨大的女人生殖器。”

我也笑:“还是鲁迅那句话,中国人唯在这方面想象力丰富,从白臂膀就能想到半祼体全祼体,就能想到性交杂交私生子。”

彭图文绉绉地调侃一句:“性者,人之欲也。百看不厌,饱食无够!”

华夏文化向有“皇天后土”一说。皇天主司天,后土主司地。后土是传说中的大地之母。原始初民在神话里创造了姜嫄这位大地女神的形象,她生育的儿子也以谷物“稷”命名,后来堆土而成的“社”演化为土地神,大地所生的“稷”演化为谷物神,“社”和“稷”联在一起称作“社稷”,成为代表国家政权的一个政治名称。万荣后土祠祀奉的主神就是后土圣母,后土又称“社神”。万荣县东部,与稷山县交界处有稷王山,是祀奉稷神的地方。社神、稷神,构成“社稷”。

一个皇帝登基以后,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到泰山祭天,君权天授;再一个就是到后土祠祭地,心系社稷。

“社”是华夏民族上古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是了解中国古代宗教、政治与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范畴。闻一多说:“余尝谓治我国古代文化史者,当以‘社为核心。大抵人类生活中最基本者不过二事,自个人言之,曰男女,曰饮食;自社会言之,则曰庶,曰富,故先民礼俗之重要者莫如求子与求雨,而二事又皆寓于社。”

值得回味和思索的是,我们先祖创造出作为地母神的“社”,和作为谷物神的“稷”,此二者的相互组合,反映着我们祖先什么样的潜意识思维逻辑?尽管社稷二者合称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名称,但在初始阶段,二者分明是代表着两个相关的神话信仰体系。女性的地母神和男性的谷物神之间,是对男女两性关系的一种象征。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存在,保障着大自然生命繁殖功能的正常运转。

导游小姐向我们这样介绍后土祠:

“这个庙的历史非常悠久,初建于汉文帝时代,早在公元前163年,据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初建时叫汾阴庙,所谓汾阴,就是说地处黄河东岸,汾河之南。汉武帝刘彻是来后土祠次数最多的一位皇帝,一生共来了六次,可见汉武帝将祭祀后土圣母看成是国家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正是在汉武帝时期,汾阴庙改为后土祠。自汉武帝之后,汉朝的宣帝、元帝、成帝,后汉的光武帝,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先后三次前来祭拜,再以后,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也前来祭拜。从汉武帝到宋真宗,前后有九个皇帝,二十四次来后土祠祭祀……”

还可以向上追溯,在万荣后土祠里,有座《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轩辕氏扫地为坛于睢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这段碑文记载说明,远在汉文帝建汾阴庙之前,我们的先祖黄帝就曾来这里祭祖,因当时此处尚未设坛,于是黄帝就“扫地为坛”。黄帝是我们炎黄子孙祭奠的先祖,而黄帝却来这里祭祀后土圣母,“寻根拜祖”!此后,尧舜二帝以“八元”,即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大官员,专管祭祀后土之事。再往后,夏商周三朝国王,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祀后土的仪式。

这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引无数帝王竞折腰。

我们随导游小姐走进后土祠庄严肃穆的献殿,中间供奉着后土圣母,两侧是送子娘娘和送药娘娘。这大概与道教的上清、太清、玉清和基督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宗教崇拜格局是类似的。

导游小姐介绍:“后土圣母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女娲了。”

陈振民在《万荣后土祠》一文中介绍说:

传说在黄帝以前很早的年代,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却有一位伟大的女神——女娲氏。这位女娲氏在中国远古传说的文荟《风俗通义》中,被称作地皇。事有凑巧,后土祠中有一明嘉靖丙辰年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这个图上称后土圣母为“后土皇地祗”。祗是土神,这里又称她为皇,无疑她也是一位地皇。这样,女娲和后土就被地皇二字串联到一起,说明女娲和后土是同一位女地皇的两个称呼。

来到万荣后土祠,我还听到这样一个传说,说当时大地上只有一位地皇女娲,她独来独往,非常孤独。后来天皇伏羲氏从天而降,与其为伴。天皇为男,地皇为女,两者交媾,女娲怀孕。到分娩时,就选中了这块最为僻静安全、又温润宜人的河中之洲,完成创造人类的庄严使命。由于分娩十分痛苦,一次又只能生一个,女娲见这块土地肥沃,能生长万物,心想,用黄土抟捏一些男女,让他们自行交媾,不就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于是,女娲氏就在这块土地上筑起一个土围子,在里边用汾黄之水和了一大摊稀泥,然后用绳蘸泥,举起来一甩,溅出许多泥点,一个个都变成了人。这样不断地蘸,不断地甩,无数人就产生了。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女娲亲自抟泥造出的人就成为富贵之人,而用绳蘸泥甩出来的人,当然就是“溅”民了。这一说法,显然是官方话语“富贵在命”对民间产生影响的印痕。

古代传说中,伏羲、女娲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夫妻关系。例如,《风俗通义》云:“女娲,伏希(羲)之妹。”《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卢仝《玉川子集·与马异结交诗》云:“女娲本是伏羲妇。”

至于女娲与伏羲,他们是怎样由兄妹而结为夫妻的,李冗的《独异志》中讲了这么一则神话故事:

上古时有一次,下雨三日不停,洪水暴涨,人全淹死了,伏羲兄妹躲在一个葫芦瓢里,幸免于难。等到雨停水退,他们从葫芦瓢里走出来后,世界上已杳无人迹。一个仙人对他们说:“这世界上已没有人了,你们结为夫妻吧,不然人类要灭种了。”他们没有同意,因为过去听老人说过,亲兄妹不能结为夫妻。他们向前走去,一只乌鸦飞来,劝他们结为夫妻,他们很生气,砍下了乌鸦的头说:“如果你能接活,我们就结为夫妻。”刚说完,乌鸦的头与身又连在一起,呱呱叫着飞走了。可是伏羲兄妹仍不肯结为夫妻,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观音娘娘。观音娘娘劝他们结为夫妻,并说这是天意,他们不信,观音娘娘说:“你们各去一个山头,各燃一堆火,如果两股烟能合到一起,就说明天意要你们结为夫妻。”他们照做了,果真两股烟合在了一起,于是他们就结为夫妻了。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创世纪传说中,都留下“兄妹交媾”繁衍后代的记忆印迹。诸如苗族、侗族、瑶族、傈僳族、彝族、水族、藏族、黎族、撒尼族、土家族、布依族、拉祜族、基诺族等。

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从而衍生了人类。在人们心目中,土地是万物之母,孕育了生命,两者融合为一体。

原始初民把性交、生殖和土地等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思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把这种关系扩大为天和地、阴和陽、男和女的关系,儒家就认为,天和地、阴和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机。

分析“地”这个字也很有趣味:地者,从土从也。郭沫若在《释祖妣》一文中,以《殷契粹编》及《殷墟书契前编》中的甲骨文和金文为依据,把“土”字诠释为男根之象征。而“也”字,据许慎的《说文》卷十二:“也,女阴也,象形。”认为“也”字是女阴的象征。与“土”的生育功能相类似,“地”的概念也同女性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为了强调大地的母性及生育特征,用代表女性生殖器的也字,和代表男性生殖器的土字,组合成一个崭新概念。确切地说,土和地都是地母观念的表露,而土字在先,见于甲骨文,地字不见于甲骨文,显然是后生之字。从土到地的演变,表现出原始初民对人类繁衍现象认识上的进步。

《易经·系辞下传》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氤氲在这里不是云或雾浓郁的意思,而是施之“云雨”,意为万物由相互作用而繁衍变化。在这部书里,还称阴为地之母,阳为天之父。在我们祖先的心目中,人类繁衍生殖崇拜是与农业生殖崇拜融为一体的,这可能也就是形成把“后土”和“女娲”合二为一的民族集体潜意识。

万荣后土祠把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言之凿凿地搬到了自家的土地上。与此相印证,距离后土祠不到一百里,在山西的南大门芮城县有一个著名古渡——风陵渡。其名称的由来,因为史书上记载女娲是风姓,这里遗存有一座女娲的陵墓,故女娲陵也称之为“风陵”,这一古渡也因之而得名。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河东这片土地,是女娲当年活动的地方。

也有学者认为后土与女娲不能混为一谈,2004年《山西日报》还专门召开了后土与女娲是否同一人的专题讨论会。

实际上,女娲这一神话中的人物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甚至女娲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还产生过争论。大多数认为女娲是女性。《太平御览》引言:女娲氏,风姓。会制作牺牲祭品,有厨艺。蛇身人首。也叫女希,是女皇。南宋郑樵在《通志·三皇纪》也记载:伏羲死后,女娲继位,成为女皇。这些记载和说法,都认为女娲是女性。然而清代学者赵翼考证,女娲应为男性。他认为女娲本来是风姓,号女希氏,是上古时代贤明的帝王,位列三皇之一。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先民们世代口口相传,后人因音而误为字。其实,女娲是姓氏,而不是性别。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的开首篇《释祖妣》中,对古史传说和祖妣概念的发生和演变,做了深入缜密的考据。

我们暂且把这一历史疑案存而不论,不管女娲是男是女,也不论女娲娘娘和后土圣母是否同一人,总之,万荣后土祠供奉的,是繁衍了我们人类的一位女性先祖。

《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天下以后土为主宰,总管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也说,周王在给诸侯封田之前,必须禀报后土圣母。可见在当时,后土圣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母系氏族的遗痕。

在后土祠供奉“后土娘娘”的献殿立柱上,书写着这样一副楹联:

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

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

联头巧妙地嵌入了“后土”二字。

我们的原始先民们,用自己的想象和智慧,诠释着天地起源、人类繁殖的一系列疑问。

在踏进后土祠的山门时,导游小姐特别提醒我们注意上边的一幅楹联:

“合脽拥浪,浪浪吞波朝圣母;日月生辉,辉辉泛彩绕神丘。”

导游小姐还诵读了一幅联:

“追本溯源,汾阴脽上寻始祖;感恩戴德,后土祠中谒圣颜。”

导游小姐说:

“我们注意这两幅联中,都有一个‘脽(念Shui)字,月字旁一个佳人的佳字。这个‘脽是我们后土祠的专用字,现代汉语里已经废弃不用了。这个‘脽字,在《辞海》里边指得是我们人身体的一个部位,就是臀部。”

中国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这个“脽”字,正是隐喻着美人之臀。而在汉武帝的秋风辞中,其实也有着这一暗指:“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吟诵后土祠的诗中,也多有雷同暗指:“谁言芳岛佳人到,思情偏结一生痴。”

导游小姐说:“在我们后土祠里边,‘脽指得是我们后土祠的地形,最初建祠的地形,就是汾河流入黄河的交汇点上,有一块类似我们人体臀部的高崖,认为这是一块吉祥之地。因为在远古,人们对生殖非常崇拜,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生殖,人类才能繁衍,部族才能壮大,所以,就把祠建在了这块土地上。”

导游小姐又引领我们看了后土祠中明嘉靖丙辰年间重新建庙时镌刻的一块石碑:《后土祠庙像图》。导游小姐说:“在这个碑图的上方,刻有这个‘脽的原貌,我们更容易看清这块‘脽的地形构成。你看,这边是汾河,山西的母亲河;这边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这两个母亲河的交汇点上面,就有这么一块突起的、形似人臀部的高崖。汾河、黄河形似人的两条腿,而这个突起的高崖,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女性生殖器。所以这个地方就成为特别能够繁衍人类的地方。就是因为这个生殖崇拜,转化为对土地的崇拜。因为最初的先人认识到,土地能够滋生繁衍万物,由此转化为对女性的崇拜。因为女性和土地一样,能够孕育生命,所以为什么后土祠里供奉的主神是个女性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把大地称为母亲了。”

华夏民族在说到“性话题”时,历来讲究含蓄。《小雅·甫田》中记述上古人迎御田祖,祈求雨水,盼望谷物丰收,人丁兴旺;而所谓“御田祖”,主要是在田地播种时,以男女交合为祭。以田地象征女阴,以种子象征男精,将男女性交称作“播种”“耕耨”,见诸民间长期流行的说法。如《聊斋志异·林氏》中,林氏要求丈夫和她同房,笔语曰:“凡农家者流,苗与秀不可知,播种常例不可违。晚间耕耨之期至矣!”

此处“汾阴脽”正是一个极好的隐喻。

汾阴脽也称汾脽、脽丘、癸丘。黄河由北向南,汾河由东而西,在此交汇,形成一条长二三公里,宽一公里有余,高十多丈的长阜。《山西通志·山川考》一书记载:“后土祠在汉汾阴故城西北二里(故城即现在万荣县宝井村),汾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据《水经注》讲:“有长阜,背汾带河,长四五里,广二里余,高十丈,汾水历其阴,西入河。”《汉书》称这块地方为“汾阴脽”,唐颜师古解释说:“因其地高而起,如人尻,而名之。”清代康熙年间孔尚任总撰的《平阳府志》中记载:“脽者,河东岸特堆崛长四五里,广一里余,高十丈,巨屡坐处以形成,高起如人尻,故名。”

这正是我们登临秋风楼、俯瞰地貌所闯入眼帘的景象。

我们在进山门后前往献殿的路上,看到这里的台阶也修造得十分奇特,是呈“S”形。导游小姐说,这是标志着道教中的“阴阳鱼”图形。

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一书中认为,初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们只看重出现新生命的门户,奉祀女阴的模仿物陶环、石环等;第二个阶段,他们选择鱼为女阴的象征物,奉祀鱼,举行特别的吃鱼仪式,即鱼祭;第三个阶段,他们又崇拜蛙。

以陶环、石环等为女阴的象征物,这只是一种最肤浅的表面认识,只是简单地以环状圆洞比喻女阴。以鱼作为女阴象征物则进了一步,一方面,鱼形、特别是双鱼与女阴十分相似;另一方面,鱼的繁殖力很强,初民以此寄托人丁兴旺的美好希望。以后,又进了一步,他们认识到婴儿是由女性的子宫(肚腹)孕育而由阴户娩出,而蛙生殖力强、腹部浑圆,就以此作为子宫(肚腹)的象征物。所以,这几个阶段也体现出初民性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女娲秋风
女娲和五彩石
女娲
秋风
和秋风捉迷藏
女娲造人
秋风
不畏艰难的女娲
秋风吹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