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石瓢壶》的创作思考

2011-03-17戚丽云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11期
关键词:石瓢端庄宜兴

戚丽云

宜兴紫砂工艺厂 宜兴 214221

关于《石瓢壶》的创作思考

戚丽云

宜兴紫砂工艺厂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茶具,造型多变,品种众多,在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且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紫砂;石瓢;创作

在紫砂壶历史上,“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

现从《石瓢壶》创作来谈一谈

《石瓢壶》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泥色古朴醇厚。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直流,简洁见力度,溶于壶身整体。壶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壶钮似桥,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端庄稳重,古朴大方,刚中有劲。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要运用得当,结合得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到此目的,既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又要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石瓢”茶具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笔者以为“石瓢”就好比一位音乐家创作了一首成功的曲子,美妙动听,后来的演奏家在演奏同一首曲子时,都能发挥自身的理解与想象,不断创作演奏出个具个人风格的新曲,因而名曲长演长新,长演长盛;也由于紫砂石瓢壶从它的形制上比例之度均符合美学的“黄金分割率”,既含有审美要素,又适于实用要求。可以说石瓢壶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和简洁、适用之美联在一起,和人们日常生活联在一起。可以断言,只要茶文化的存在,质朴、典雅、适用的“石瓢”就一定会存在,并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意趣的变化而继续发展。

石瓢在我们行家来说是一跌不破的形(还有掇球、仿鼓、掇只等)。意思是说这些形很受行家喜欢,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并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1]《收藏辞典》 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国陶瓷》(双月刊)《中国陶瓷》杂志社

[3]《陶瓷造型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版

猜你喜欢

石瓢端庄宜兴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浅析紫砂经典器型“石瓢”的前世与今生
简洁实用,大气端庄 北京影视导演影音娱乐室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石瓢壶”探艺
回忆
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婀娜——晁岱双书法艺术管窥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