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羡茶和紫砂壶文化

2011-03-17王志刚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11期
关键词:紫泥矿层宜兴

王志刚

宜兴紫砂工艺厂 宜兴 214221

阳羡茶和紫砂壶文化

王志刚

宜兴紫砂工艺厂 宜兴 214221

宜兴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春秋时宜兴属吴国,秦朝改称阳羡,宜兴南部山多,盛产陶土茶叶,阳羡茶和紫砂壶古今闻名。

紫砂壶;文化;阳羡茶

阳羡茶文化

中国是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浇灌着华夏古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俗话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你在辛勤劳动之后,坐下来稍作休息时,茶将是你的良伴。喝茶既能止渴,又能消释疲劳,所谓“清茶一杯,元气百倍。”它深深地交融在中国人的血脉情怀之间。

宜兴,是中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产区之一。秦统一中国后,缜、蜀一带的茶叶种植沿长江逐渐向中下游推广。翻阅史书,发现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表明早在200 0多年前宜兴就有茶叶生产技术了。到三国孙吴时,所产“国山苑茶”,名传江南。苑茶是茶的一种名称,《枕谭·古传注》中有“初采为茶,晚采为勉”的说法,而今则统称为茶。据《宜兴县志》记载:阳羡“有名山一百三十六”。“离墨山(按即国山,三国时孙皓在善卷洞立国山碑而易名)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各”。山顶佳茗就是云雾茶。到了唐代,连皇帝也喜欢宜兴名茶,规定每年要宜兴进贡茶叶。唐上元年间,陆羽在《茶经》专著中证实阳羡茶山产茶,“芬芳冠他境”。阳羡茶在历代文人笔下是极负盛誉的。隐居茗岭的唐代诗人卢仝曾在《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李郢写的《茶山焙贡歌》称颂阳羡唐贡茶是“蒸之馥香胜梅”。现在宜兴湖的唐贡山即因唐时产茶入贡而得名。今其村名唐贡里,山农多艺茶,小峰垒垒,概称之茶山。

紫砂陶文化

宜兴紫砂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其中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产量较大。绿泥又是紫砂矿层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由于绿泥数量不多,也不适合制成大件产品,函而仅有岁数产品用绿泥制作。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可制作大件产品。红泥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通常也是用来制作小件产品及化妆土。

几千年来,宜兴的制陶业一直延绵不断,勤劳智慧的宜兴陶工更是将当地的陶土充分利用,各尽其能,发展到极致。紫砂壶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尤其是文人的参与,不仅把茶文化提升到一个精神文化层次,而且还亲自设计紫砂壶,由艺人按图制作,自己再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壶的外在鉴赏价值。文人对紫砂壶的创作的参与,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1]曾柱昭.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中国文物世界

[2]梁白泉.宜兴紫砂.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

[3]李英豪.紫砂茶壶.香港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紫泥矿层宜兴
贵州省安龙县戈塘镇矿山矿层对比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新疆和田市沉积矿床矿体特征与岩层特征对比研究
宜兴釉陶
河南舞阳铁矿田铁山庙组矿层下盘地质体成因
开采残余矿层存在的风险及防治对策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紫砂泥料简析
浅谈紫泥“六瓜壶”的自然雅趣
试论宜兴紫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