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1-02-21崔笑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师

崔笑君

(沈阳市新民第二初级中学,辽宁 沈阳 11030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崔笑君

(沈阳市新民第二初级中学,辽宁 沈阳 110300)

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课堂提问逐渐得到重视。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使提问艺术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可以看出,良好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对课堂提问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提问模式,这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效果。对此,需要广大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找到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提问之路。

一、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纳和能力的增长。那么,在提问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1.提问的主体性原则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说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知识与心理情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拥有发言权,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提问教学。

2.提问的层次性原则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问题的设置要体现一定的梯度原则,也就是具有层次性。教师在提问时,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能力出发,使问题难易适当、有层次感。教师要努力使所提出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锻炼思维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此外,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时,还要注意在提问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多层次的问题,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不同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3.提问的创新性和启发性原则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加具备创新性和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提问过程中提升能力,从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中获取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启迪心智,健康成长。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注意利用一些记忆性的问题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容,创设出带有创新特点的问题。

二、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激发学生对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便会形成学习的强大动力,从而主动探索知识、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认真地回答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反之,在缺乏兴趣的课堂中,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的提问也只能以应付心理对待。这会严重影响提问的预期效果,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更好地利用提问开展教学活动。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授“直面挫折”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刘欢的歌曲《从头再来》,然后向学生提问,“谁能说出刚才播放的歌曲名字?这首歌展现的内容是什么?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学生们在欣赏歌曲之后,便会产生疑问和兴趣,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此类提问,便形成了良好教学开端,从而使整堂课都充满活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列举一些新颖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事例,运用恰当的漫画、故事等形式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情趣盎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科学调控提问的频率和密度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是由问题提出的多少来掌控的,而是由提问是否合理、有效所决定的。这样,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注意提出问题的频率和密度,充分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过频过密,学生只能忙于应对,产生疲劳感和厌烦感,阻碍学生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提问频率太小,会使思想品德课堂上师生之间缺少足够的互动与交流,不利于课堂教学和提问效率的提升。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密度,使提问能够发挥到最佳的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所以课堂提问切忌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要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一般至少应有5~7秒钟准备时间,在停顿的时间内,教师应该用期待和鼓励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更好地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回答的效果。

3.强化学生对待提问的探究意识

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钻研和思考,才能增强学习能力,从而体现出问题创设的价值。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良好方式,是建构有效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手段。

例如,在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内容时,可利用具有争议性的知识点进行提问,“民警对某人的住宅进行搜查合不合法?”关于警察的职能和权力,学生大多在影视剧和日常生活中有所了解,而因学生各自感知和理解角度不同,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而这也恰恰是提问具有探究性的原因所在。这时,班级学生意见多种多样,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展开讨论。根据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警察搜查是工作需要,是合法的。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是不合法的。在学生讨论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法律的有关规定,找出答案。这样,在这种探究式的提问下,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合理利用提问的有效模式

(1)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存在着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不能仅仅局限书本知识本身,因为这样的直接提问太过僵硬,如果在教学中被反复使用,学生肯定会失去思考的动力,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的结合点,创设生动、自然的问题情境,用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维护消费权”内容时,教师可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3月15日是什么日子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多媒体视频片段:三鹿奶粉事件、康师傅“辐照门”等消费问题。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消费权益?这些消费事件会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消费权益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培养学生自我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是关系到学生发展的大问题。而良好的提问能够促进问题意识的生成,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问自学的转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和解决问题。课堂自问形式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在自问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学习。例如,在讲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教师可先不提问,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然后由其他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纠正。这样,能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并且主动寻求解决。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提问艺术,使有效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有效提问的策略。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李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7).

李 璐(1973-),女,江西九江人,中教一级,硕士学位。

李雪虹)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选择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