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农”经济走势

2011-02-20计慧

中国合作经济 2011年3期
关键词:农超收购价三农

从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农”经济走势

2011年3月5日上午9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2011年及今后五年的“三农”工作做了部署,这些相辅相成的部署给中国“三农”带来怎样的希望,又将指引中国“三农”走向怎样的未来,我们对此做一一解读。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35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2800万,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0%。虽然数量非常庞大,但这其中的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生产初级,管理松散,规范性差。随着市场对合作社的需求,这部分合作社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就必将在竞争中朝生产、加工、销售综合性农产品开发及组织紧密性这个大方向发展。今年的政府报告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一起作为新增补贴的重点投放对象,从中不难看出,国家寄希望于利用这部分新增补贴快速推进农产品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已经做好发展准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看到机会所在。

农超对接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自“农超对接”推广以来,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连锁集团都已加入其中。据测算,“农超对接”可有效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商品成本平均降低15%左右。2010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农超对接”的作用凸显,政府也希望借助“农超对接”这把钥匙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民“菜篮子”,然而“农超对接”的作用远不止此。“农超对接”开展以来,不少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实现与超市的持续有效对接,开始严格生产环节,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培育了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农超对接”在真正意义上有效、快速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虽然“农超对接”有着众多积极意义,但是“农超对接”也面临着税票抵扣难度大、合作社功能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意味着“农超对接”要想成为农产品市场供销的主要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

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是国家调控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手段。2008年以来,针对部分农产品出现的价格下跌及卖难现象,国家适时出台了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解决了部分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稳定、市场稳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社会资本越来越活跃,国家完善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在市场出现不正常变化的时候可以起到稳定市场作用,是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必要措施和“定心丸”。

粮食安全

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强调,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国的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这是面临的客观挑战。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工业化加速,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土地流失有加重的趋势,土地等生产要素面临的形势在恶化。再有,连续的自然灾害也在威胁着粮食生产。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金融危机等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从长远看,中国人多地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将进一步减少,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就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的道路,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通过土地流转,培养种粮大户和经济作物大户,推广大型农机具,提高生产效率;开展专业合作组织;制定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等。

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

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消费平台和消费环境已经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于是,一些商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开始打造新型农村消费平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这一做法让农民和商业资本取得“双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农村商业连锁的建立,逐渐在当地形成了小型商业圈,加快了农村小城镇建设。但是这些农村商业连锁目前可以有实力实现配送销售一体化的极少。统一配送是商品质量、数量的重要保障,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农村商业连锁的持续性发展将难以保障,自身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也会大大增加。政府工作报告把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作为一个主体来规划不无道理。

粮食最低收购价

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

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调节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民种粮的有效政策。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了收购范围,合理安排收购时间,促进了粮食市场稳定,保护了农民利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提高2011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将有利于补偿粮食生产因农资价格上升而增加的成本,促进农民种粮收益稳步增长,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有利于引导农民扩大优质小麦、稻谷生产,改善粮食生产结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农田水利建设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近两年出现的多次严重干旱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而实践证明,我国农村大部分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目前都无法满足逐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田发展需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聚焦水利建设,三个月后,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农田水利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充分说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人大代表提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仅仅靠国家在政策和财力层面的支持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水利工程的监督体系,也就是水利建设问责制度。这种问责制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从工程建设方面来实行,也就是通过专门的检测机构对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对有问题的工程项目负责单位及个人进行问责。二是从政府领导的行政问责来实行,这类似于我国现在的矿难问责制,如果出现严重的干旱损失,就要对地方政府一把手行政问责,从制度上确保地方政府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并长期坚持不懈,而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三农”投入

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简称为“四补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这对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是个十分利好的消息,同时也给我们一个信号:中国的农业已经进入了高补贴的时代,而这也是全世界的趋势。另外,在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形势下,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民的基本权利,才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才能提升,城镇化建设才能发展,以此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有保证。(计慧)

猜你喜欢

农超收购价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青藏高原上养殖三文鱼 农超对接精准扶贫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公布 每50公斤112元
积极应对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的调整
“农超对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
小麦最低收购价再次下调
坎坷走来的 农超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