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研究

2011-02-20赵文炳

职教通讯 2011年14期
关键词:基地实训职业

赵文炳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研究

赵文炳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当今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管理体制的僵化及学校自主权的缺乏,因而,更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如何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健全机制,引导校企双方自觉走向合作,在双方共赢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开发高质量的课程。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校企合作

高职课程是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以及学生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既包括隐性课程,又包括显性课程。如果把一所学校比作一个工厂,则课程就是这个工厂的生产线,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的过程。高职教育最终目的不在教育过程本身,而在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面对变幻莫测的劳动世界,新兴职业逐步涌现的就业市场,高职教育有责任让学生懂得,通过高职课程获得的是学会了什么,而不是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做”,而不只是“会说”。因此,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课程具有职业定向性、市场适应性、学习实践性、设施昂贵性、课程评价标准双重性的特点。

一、高职课程开发与高职教育培养的特征

高职课程开发是指高职教育中,为适应社会发展,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循环反复的过程。因为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指针,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研究高职课程开发,并希望高职课程开发能够有所超越,就必须详细解读高职培养目标的本质及特征。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个交汇点,“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在界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应该考虑人才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型、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以下两个特性:(1)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指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技术应用为主的基层劳动者,作为职业性的定向教育,是从职业岗位出发而不是从学科出发,能符合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的工作特征。高职教育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培养取向,职业性反映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特性;(2)人才类型的应用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它以培养能胜任生产、服务行业基层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并以应用性职业能力的需要和提高为依据,强化学生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而变化,对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应及时把握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敢于创新,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量的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和发展趋势,把校企合作推到了高职课程开发的前台。

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高职课程开发始终是以教育界为主导,与企业和职业相比较,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更熟悉教育和学科,因此,使课程模式难于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这也是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根源。而高职教育职业性特点对实践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而且要求大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实践导向课程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职教课程研究与实践的标本,也将成为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也有利于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在谈到为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各发达国家在职教课程改革方面所显露出的经验和工作过程回归的综合化趋势时说:“这种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的组织方式的变革,而是在本质上体现的一种更深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它强调把职业性、实践性、过程性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突破学问化高职课程的知识性、静态性和表面性。

这种发展趋势也是对当前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的挑战,因为单凭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只有整合校企两个系统的教学资源,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才能让高职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并获得美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满意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才会有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才会有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开发设计

课程开发是一个重大的决策过程,在进行高职课程开发决策之前,一定要掌握大量相关数据。高职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实践能力、工作能力的培养,收集的数据必须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而且要联系整个社会大环境。

课程开发并不是对现有课程的全盘否定,它有很大的继承性,只有充分了解原有课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和扩展。因此,在高职课程开发中,全面评价己有课程显得非常重要。评价己有课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课程现状调查,即要明了所设专业和开设的课程,登记每门课程实有学习人数——课程的实际容量,然后与课程的理论学习人数——课程的理论容量进行比较,评价课程运作的效率。其二是历届学生追踪调查。高职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其课程成功与否,要靠毕业生在工作或就业中的成功来证明。把握课程现状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历届学生追踪法。追踪调查往届毕业生时,首先确定好调查对象,即被调查的往届毕业生,要注意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要包含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去向不同区域的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学生。调查对象名单可以从学校保存的毕业生名册中确定,从学校招生就业处了解学生的工作去向和升学去向,接着开始调查,可以用制定好的调查问卷进行邮寄调查,但是这种方法的回收率往往不高,降低调查意义;而用电话调查更加直接,但有些唐突,而且不容易获得对方的电话号码。课程开发是集体工作,依靠个人很难成功,在学校依靠教务处和招生就业处合作,通过教务处比较方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时对课程的态度,通过招生就业处比较容易获知毕业生的去向;在校外依靠合作企业能够比较轻松地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或就业情况。这也是本文提倡校企合作下高职课程开发的一个理由。重视学生职业兴趣调查,一般来说,高职课程开发要以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但也应当考虑学生的职业兴趣,学生是课程四要素中的中心要素,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不可能成为成功的高职课程。有些高职学校不惜耗费巨资添置现代化仪器设备后,却发现学生并不乐意学习这些课程,造成巨大的浪费。了解学生的兴趣,要选用合适的兴趣量表,可以参考有权威的已有量表,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教师自制量表。

实施测验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何时进行测验。通常,标准化测验是用于评估学生目前的职业兴趣的。高职课程开发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有1~2年的时间,实测对象应该选择低两级的学生,新课程实施时,他们正好修读。因为调查量表有一定的机械性和预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应该增加个别谈话,避免不回答或粗心回答甚至虚假回答,使获得的数据尽量完整、精确,调查更加标准、科学。数据收集后,要组成包括有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的专家组,从心理、教育、专业各个角度进行全面、中肯的分析。

企业发展与高职课程开发关系非常紧密,企业的发展战略、劳动力供需状况、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岗位的变迁以及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意向和条件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职课程开发。劳动力供需状况反映了当前的就业形势,企业的发展趋势影响未来的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势,合作意向和条件制约外部课程的支持资源。如果校企合作进行高职课程开发,定位在学校主持,邀请企业参加,企业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那么企业出于经营信息保密需要,学校不可能从企业获得劳动力供需情况的真实数据(订单式人才培养除外)。高职院校不可能针对某一固定的企业培养人才,而应该面向整个社会,企业也不会只从某个学校引进人才,而是多条渠道引进,择优录取,因此,仅仅掌握某个企业的用人计划,意义不大。我们主张,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高职课程开发和高职人才培养,为课程设计介绍相关行业的大致走势,认真分析夕阳产业、朝阳产业、员工饱和行业、人才短缺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形势。企业方面为高职课程开发收集的数据主要有能够参加教学的技术人员、能够提供课程实施的场地设施、能够参与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专业人员、进行课程开发的企业方面的成本预算,等等。

(二)课程实施

课程设计是整个高职课程开发的蓝图,为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好了准备,但是从蓝图到竣工还要经过艰辛的实施过程,课程实施就是课程开发的落实阶段。实践教学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成功开展的基础。

1.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实训基地根据其承担主体不同,可划分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内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初步技能训练、整合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的训练、某些难以在工作现场进行的特殊训练等实践教学任务。企业内实训基地指企业建立的用于职业院校实习教学的基地,这种实训基地通常没有专门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它是与企业的生产场地和设备融合在一起的。企业内实训基地能够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有效缓解校内实训基地场地、设备不足的压力,让学生学习到在校内实训基地难以掌握的工作知识,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有利于弥合学习与工作的鸿沟。公共实训基地是指政府用公共财政投资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具有职业教育功能,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职业教育实体,而只是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服务的公共平台。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高职课程的角度出发,可把实训基地设计模式分成“课程内容导向模式、物质导向模式和工作导向模式”。要形成一个具体的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实训基地实施方案,仅仅是专家们坐在圆桌旁各抒己见是不行的,一定要有职业教育与培训专家和一线管理人员、教师、课程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参加研究。工作分析是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设计的出发点。只有以工作分析的成果为依据,实训模块、实训设备的确定和实训室或实训区域的划分才有科学的依据。从工作分析到设备、材料和工具的确定是实训基地实施方案的第一条线。第二条线是对实训室或实训区域的规划,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实训模块、设备、工具和材料、工作情境。在获得实训模块和实训设备、工具、材料以及实训室或实训区域后,要把三组成果对接起来。

2.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方法。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实践性教学不仅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而且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心环节,是衡量高职办学特色的主要标志。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运用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才能凸现高职教学自身的特色。这样既可以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高职课程的核心理念,又能充分调动学校本位和工作本位两个不同场所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整合两个场所的教学资源。

最古老的实践法是学徒训练法。它主要由三个步骤构成:示范,即师傅给学徒示范,告诉学徒怎么做;训练,即师傅在工作任务中让学徒反复模仿,并给予必要反馈和指点;隐退,当学徒技艺日渐熟练时,师傅给予学徒越来越大的自主权,自己则逐渐隐退。

现在运用广泛、效果较好的方法是项目教学法。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结,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该方法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即以一个企业为教学项目,由学员进行现场咨询诊断。其具体步骤是:了解企业总体情况;进行现场参观,实际考察、了解企业现场管理、生产工艺流程等情况;运用所学的工商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就项目企业的经营战略、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等问题进行现场咨询诊断;由“项目教学”指导小组老师进行总结,并提出综合性诊断意见。这种做法既锻练了学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企业发展及有关决策提供了咨询意见,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赵文炳,男,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G712

A

1674-7747(2011)14-0013-03

[责任编辑 方翰青]

猜你喜欢

基地实训职业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我的基地我的连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