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党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

2011-02-19赵跃先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赵跃先

(1.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2.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

我党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

赵跃先1,2

(1.河海大学,江苏南京210098;2.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

经历了九十载风雨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追求理论创新的党。从价值取向上看,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突破前人,走自己的路;以高度的责任意识为导向,坚持理论创新对人民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党的理论创新才得以真正实现;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紧跟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取得了科学理论的一步步创新;以人的幸福为最高价值导向,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明确目标。

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为其执政的核心理念,高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旗帜,带领中国人民励精图治,将人的幸福作为自己前进的最高追求。

一、党的理论创新以勇于探索为价值取向

建党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党始终以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理论创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成果并指导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新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也是史无前例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

(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郑重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想来源。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4〕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审视时代特点,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既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又适应时代要求的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大就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二)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党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改革开放事业能够成功的根本保证。

(三)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探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新的实践,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都作了科学回答,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总纲中,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党的理论创新以责任意识为价值取向

责任是一种义务,一种使命,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美德,也是推动发展的原动力所在。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一)责任意识是党的理论创新形成的前提。理论思维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思想精华和眼界高度。马克思主义基础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需要全党的努力。党的理论创新需要集中全党的智慧,形成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对实践作理论概括和创新更是责无旁贷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不是只存在于书斋中的、脱离现实社会、脱离人民群众的所谓“纯学术”。如果从根本上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价值,它就不可能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也不可能在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获得创新和发展。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即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不愿研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那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背离了理论工作者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二)责任意识是党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的原动力。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党以对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不怕担风险,拨乱反正,勇于探索,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这也证明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理论创新才能做到真正有所成就。理论创新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而实现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工作者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才能在推进理论创新中有所作为。理论创新是一项神圣而严肃的事业,它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理论创新者的责任意识直接决定了理论创新的成果和实际效果。所以,理论创新者一定要有高度责任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位谋其职,应以不辜负党和人民托付的重大责任为理论创新的前提。

三、党的理论创新以与时俱进为价值取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正是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精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创立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与时俱进精神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准确把握和解决这些课题,就会把思想向前推进一步。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开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新道路。与时俱进贯穿于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进程之中,是党90年理论创新之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社会主体实践的过程,也是人类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不断变化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这是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决定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向世人宣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5〕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革命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以批判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为己任,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阶段;二是建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之所以会经历这两大阶段,是由它们的创始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决定的,是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质的生动体现。

(二)与时俱进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魅力所在。回顾90年来党的历史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党的事业就胜利前进;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党的事业就失败。19世纪中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现实基础,这个基础在20世纪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格而言,这种变化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展和创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并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些新理论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并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并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因此,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光芒的根本所在。

四、党的理论创新以人民的幸福为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的幸福为根本。“人”是广大人民群众,“本”指的是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价值目的必然是为了造福人民,9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就是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展开的,以谋取人的幸福为根本的价值目标为指向。从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再到江泽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理论上进行的准确全面的论述。“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解放人、依靠人、塑造人、关心人、尊重人和为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国家大政方针时,既要从历史发展角度考虑问题,又要从人的角度考虑;既要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又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既要关注人的共性、普遍性,又要关注人的个性;既要树立人的自主意识,又要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自觉。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全面性的新特点。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切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都是把人的幸福作为价值目标指向的实践运用。

〔1〕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D2

A

1009-1203(2011)04-0046-03

2011-06-22

赵跃先(1965-),男,山西临汾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