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邓小平的经济思想

2011-02-19姜广举林国标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开放性结构思想

姜广举,林国标

(1.湖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2.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从耗散结构理论看邓小平的经济思想

姜广举1,林国标2

(1.湖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2.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耗散结构理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及随机涨落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从系统论角度来看,邓小平经济思想体现了耗散结构理论的特征,如他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具有开放性特征,他提出的“先富”与“共富”论具有非平衡性特征,他对“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论述具有非线性特征,他发表的“南方谈话”具有激发涨落的特征。

耗散结构;邓小平;经济思想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比利时的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在1969年提出的。形成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各组成元素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四是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通过涨落放大而达到有序,即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自组织成耗散结构,由突变而涌现出新的结构。”〔1〕自这一理论问世以来,已在自然科学领域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邓小平经济思想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是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中国的经济巨系统形成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因此,从耗散结构角度来探析邓小平经济思想,能够更深刻理解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系统开放性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开放的程度、规模与范围决定系统的未来发展。一个孤立的系统会自发地趋于无序,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从外界引入负熵①流来抵销自身的熵的增加,使系统从整体上适应大环境趋势。以此来分析,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具有开放性特征。

(一)从信息交换分析邓小平开放性的经济思想。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存在的前提条件,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既进行物质交换又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邓小平开放性的经济思想切合耗散结构理论开放性的重要特征,他指出,“我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就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2〕64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开放性特征的高度的理论概括。邓小平所言切合当时我国现实状况,20世纪末期,我国单位国民产生总值的物耗、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至5倍,而信息使用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信息短缺又加剧了物资积压、货流不畅和能量虚耗,而目前情况更甚。其原因很多,其一就是我们仍旧处于信息封闭社会,未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而不能形成开放性系统。

(二)从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阐释邓小平开放性的经济思想。在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出现有序结构和特定功能,系统必须从整体上适应大环境趋势,适者就能生存,不适者又迫使它不断进化。邓小平经济思想体现了内部开放性与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他说: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邓小平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联系了起来,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把世界社会主义命运和人类的前途看作一个优越的环境。邓小平是从两方面辩证看待改革开放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变落后面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335其思想是一个国家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中国必须调节自身适应外部环境,形成与外部世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相干状态,在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动态效益,促进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而生存、发展,不仅无机界的自然现象,而且有机界的生命现象,直至人类社会的群体现象都遵循着耗散结构的规律。

(三)从系统开放的规模、程度与范围探讨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系统开放的程度、规模与范围决定系统的运动和发展。系统开放程度大,它就可以从外界引入更多的负熵,保证系统的运动和发展,走出混沌所设定的稳定区域,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相反,系统开放范围小,引入的负熵少,系统自身的运动发展就会因缺乏动力而趋于停滞。要改变这种落后的闭关锁国状况,就要不断同世界各国贸易往来,交换物质与能量。为此,邓小平指出,我国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改变严重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之中。这就要求在考虑国内发展时,必须有全球视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调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使我国的经济运行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扩大地域的全面开放,而且更需要扩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开放,始终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策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非平衡性特征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平衡态、近平衡态和线性非平衡态都不可能自发产生任何变化,不会产生新的有序结构。“平衡的状态使系统内部控制功能下降,使系统走向混乱和无序”,〔3〕只有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非平衡态才可以自发地产生有序性,维持有序性。非平衡是指系统中各分子元素分布不均匀、地位不等、系统自我运动状态下的一种稳定,其结构是活的结构,动态有序;平衡结构是死的、不变的结构,不需要消耗外界的物质、能量来维持系统的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发展模式就如一个孤立封闭系统,系统中各分子元素均匀分布、地位等同,是静止状态下的一种稳定,内部的熵只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变成一种平衡死结构,最终导致系统的终结。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处于平衡的状态,干好干坏都一样,吃大锅饭,任何一个单位都处于一种均匀的平衡态,不顾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力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均等的大同社会,社会产品平均分配,吃用一致,整个国家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大跃进”也是非常类似这种平均主义大推进式的均衡发展模式,导致有限资源的大规模平均投入,比例失调,投资失控,被迫进行了五年调整。而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认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搞平均主义不行”,要科学选择优先发展的地区,注重培育经济增长点。邓小平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2〕382-383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形成地区富裕不均匀分布、地区地位不等、远离平衡的稳定状态,然后通过先富地区的示范作用,带动各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非平衡态,是活的结构的动态有序,是系统自我运动状态下的一种稳定。

普里戈金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著名论断,即“非平衡是有序之源”。〔4〕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系统是在非平衡条件下生成的,非平衡是远离平衡态,是平衡与不平衡相互变化的动态。系统内部元素参量发生变化成为动态,产生流动,元素之间产生强制力使元素排列不再是平衡态而有序化,旧结构失稳,新结构产生。邓小平经济思想中就蕴含了丰富的非平衡战略思想,1986年,邓小平谈到了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他说: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邓小平认为我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生产力水平差距大的国家,平均使用有限力量和平均分配资源是不现实的;必须打破原来的一大二公和绝对平均的平衡态,在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较好的沿海和东部地区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给予优惠政策的倾斜,这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理论的伟大实践,是对人们在旧体制下长期持有的平均发展观念的一个突破。邓小平的非平衡战略思想,改变了计划经济状态下不断动荡的恶性循环的封闭社会、文化荒芜、教育倒退,新闻封锁;抛弃了平衡封闭结构、实现了平衡与不平衡相互变化的动态,使当代中国经济走向高负熵产生、宏观上有序的国富民强的状态,完成了历史性的变迁。

三、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非线性思维特质

形成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系统元素间应具有的非线性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具有非独立相干性和时空中的非均衡性以及多体间的非对称性。只有当系统元素间具有适当的非线性关系时,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各个因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才能使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形成耗散结构。”〔5〕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想存在着非线性思维特质,他重视经济发展系统中各种复杂的变量关系。他在考察经济发展过程中超越了线性的思维模式。他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从系统的非线性方面对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察,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取决于哪一对矛盾的相互作用,而是取决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多种因素的非线性的协调耦合;对经济特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等这些元素的不同时期的轻重缓急,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是邓小平对经济系统非线性本质认识的一个重大进展。

非线性是世界发展的共性,事物内部的非线性作用,构成和促进对现实系统的深化和发展。邓小平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发展经济不能从经济本身寻找着力点,而必须先发展教育,教育与经济具有非独立相干性,他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教育落后,导致劳动者素质及科技水平较低;当然,文化、政治、民生等也与经济存在多体间的相关性、非对称性,它们的改革与发展能促进经济的进步。现代经济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和科技的竞争,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邓小平人才战略的实质是从扩大经济发展要素之间的线性机制效果,以教育促进经济;经济上去了反过来支持教育,使经济、教育与文化各个因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整个社会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而良性发展,形成耗散结构。

四、邓小平经济思想中的涨落观点

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而导致了无序。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这里随机涨落是系统演化的直接诱因。邓小平“南方谈话”就具有涨落激发的特点,是中国经济放大成为“巨涨落”的直接诱因。1992年,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特别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本原则,这次视察南方及其重要谈话引起的强烈反响,以及随即出现的新一轮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浪潮,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当时已面临经济系统的不稳定临界状态,即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和深化改革的要求以及国内一度出现的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因此,“南方谈话”是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系统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微“涨落”,良好机遇使之放大成为“巨涨落”,使“南方谈话”成为改革关键时刻的指南针。从根本上说,他成功把握了从“微涨落”到“巨涨落”之间的临界点,使我国改革过程整体系统控制和调节从不稳定状态跃升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

“涨落”包括渐变与突变,这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基本形态,渐变形态常常表现为递进式连续性发展,突变形态常常表现为跨越式非连续性发展。邓小平经济思想中蕴含渐变式增长的系统发展理念,如三步走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阶段性质变到根本性质变的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关系的生动体现,其内容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发展战略中,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层层递进,不断积累,最后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进行质的飞跃,是“涨落”的生动体现。

由此可知,邓小平经济思想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蕴含了系统的哲学思维。它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特征:开放性是维持经济系统功能的必要条件,非线性非平衡态可以自发地产生有序性,维持有序性,“涨落”是实现跨越式、连续性发展重要手段。因此,从系统学角度深刻论证邓小平经济理论科学性、先进性,有助于保持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注释〕

①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负熵是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经济系统在负熵状态中吸纳储存能量比其释放能量大,使国家的经济发展系统的运转维持在更高层次,使经济系统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耗散结构状态。

〔1〕宋毅,何国祥.耗散结构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8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李亚军.浅论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昆明:昆明出版社,2003:9-10.

〔4〕普里戈金·G.尼科里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5.

〔5〕史晓平.耗散结构与生态系统新探〔J〕.系统科学学报,2008(4).

Exploring Deng Xiaoping’s Economy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JIANG Guangju1,LIN Guobiao2
(1.Huna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208,China;2.The CPC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Changsha 410006,China)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has a broad prospect of being used in the fields of both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s,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theory is formed are opening,imbalance,nonlinearity and radom fluctuation.Judged by the systematology,Deng’s economy thinking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His thinking on“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shows its opening characteristic,the theory he presented of“getting well-being first”and“common prosperity”has the imbalance characteristic,his ex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orm,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features nonlinearity,and“the speech he mad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features radom fluctuation.

dissipative structure;DengXiaoping;economy thinking

A849

A

1009-1203(2011)04-0022-04

2011-06-22

姜广举(1969-),男,江苏淮安人,湖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系统哲学。 林国标(1964-),男,湖南衡阳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开放性结构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思想与“剑”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论结构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