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涛应对气候变化思想论析

2011-02-19王青李亮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发展

王青,李亮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

胡锦涛应对气候变化思想论析

王青,李亮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

胡锦涛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他强调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也是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综合措施,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战略任务,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走上法制化轨道;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胡锦涛;气候变化;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和最复杂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最大的全球性公共产品,也是影响未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此,胡锦涛“本着对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1〕“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2〕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各种场合发表了许多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讲话、指示。因此,学习和研究胡锦涛应对气候变化的思想,对于保护全球环境,进而推动世界实现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利益

所谓气候变化实质上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剧所造成的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近年来,胡锦涛多次强调,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

(一)应对气候变化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国情一般泛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我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球气候变化几乎保持同步,中国近百年的变暖趋势也毋庸置疑。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方位、大尺度、多层次,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其一,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据估算,按照目前的趋势,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我国种植业产量到2030年在总体上可能减少5%~10%。其二,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近50年来,我国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北方部分河流发生断流,地下水资源锐减。其三,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加大。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经济损失,20世纪50年代为80亿元、80年代为410亿元、90年代增至1300亿元,近年来则高达2000多亿元。2001年~200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2.8%。其四,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近50年来,我国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2.5mm,上升速度高于全球平均值,预计未来随着海平面的继续上升,海岸侵蚀加重,海水入侵加剧,沿海被淹没的范围扩大,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将减缓甚至可能会衰退。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对全球暴露于洪水中的沿海城市按照社会资产总量排序,中国的广州、上海、天津、香港、宁波、青岛等城市均位列风险最大的前20个城市之中。〔3〕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危害人体健康,对重大工程的安全造成威胁。为此“,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福祉”。〔1〕

(二)应对气候变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与科学发展观在实质上是相一致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出路不是不发展,而是要使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从“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从向自然过度索取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化“生态赤字”为“生态盈余”,其本质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1〕

(三)应对气候变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按照联合国标准,我国目前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仍然是十分繁重的任务。同时,如果不转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5“〕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综合解决”。〔6〕显而易见,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最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气候变化已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着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1“〕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为改善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

(四)应对气候变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生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保障、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

(五)应对气候变化是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必然选择。国际社会公认,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因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气候变暖势在必行。中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对经济外延扩张空间的需求巨大,加之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迅速。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二氧化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责无旁贷。然而,面对愈来愈大的国际压力,如果我们处置不当,长此以往,中国为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所付出的努力必将受到影响,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必然受损。〔8〕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被《京都议定书》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因而也并不需要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但从为人类负责、对国民负责的角度,中国始终认为,节能减排是世界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的需要,从而把减排问题看作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为减排行动制定了综合性的措施与方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与国际社会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9〕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继续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7〕

二、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所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狠抓落实。胡锦涛强调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战略任务,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战略层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且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赋予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的地位,并把应对气候问题纳入了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明,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幸福指数升高的文明。这不仅说明我们对保护环境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充分体现了迎接气候变化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也是为保护全球气候履行国际义务的战略举措。“我们已经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6〕

(二)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主要是减少能源消费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要“把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切入点”。〔6〕“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首次被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胡锦涛进一步提出,要把实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任务,需要付出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一是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认真实施节能减排的统计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确保全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实现。二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抑制高耗能产业,推动建立能源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三是大力改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优质能源,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广清洁能源,争取到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四是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五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把节能减排变成全民自觉行动,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

(三)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本质上都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和生态化体现。绿色经济是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经济、环境和谐为目的的经济状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统筹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更是因气候变化问题而起,又直接指向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危机挑战的必由之路,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共识。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胡锦涛强调指出,要“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根据其指示精神,国务院也提出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四)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着眼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眼于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明确提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这是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战略的重要保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要一手抓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一手抓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缓和适应气候2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减缓气候变化是为了降低未来发生气候变化的程度,适应气候变化则是通过对气候变化影响作出调整,减小气候风险,其实质是降低脆弱性。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减缓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挑战,而适应气候变化则是一项现实的、紧迫的任务。“要大力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继续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特别是要提高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2〕

(五)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走上法制化轨道。法制建设至关重要,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相继颁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了相关体制机制。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法制仍然比较薄弱,不能适应妥善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要大力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推进能源管理体制和价格改革,完善多灾种的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全社会广泛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机制”。〔2“〕要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投资政策,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实施保障能力”。〔1〕

(六)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气候变化无国界。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立应对。这就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因此国际合作是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胡锦涛在多种场合阐述了中国的“国际气候合作观”,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关于国际合作的原则,胡锦涛指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应该以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保护环境三者关系为出发点,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6〕基于扩大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及维护其基本权利的立场,胡锦涛强调推进国际合作要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该率先承担减排义务,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同时发展中国家要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第二,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树立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观念,努力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实现各国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共赢。第三,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应对气候变化,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同时,不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超越发展阶段应负的责任。第四,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推动完善全球环境基金等现有资金机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期的资金支持。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让发展中国家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7〕近年来,中国本着“互利共赢、务实有效”的精神,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对于促进形成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7〕

〔1〕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念扎实工作,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N〕.人民日报,2010-02-24.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N〕.人民日报,2008-06-29.

〔3〕潘家华,郑艳.适应气候变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

〔4〕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8.

〔5〕胡锦涛出席八国集团同五国领导人对话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7-08.

〔6〕胡锦涛强调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解决气候变化问题〔N〕.人民日报,2008-07-10.

〔7〕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9-23.

〔8〕陈鹤.气候危机与中国应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6.

A8

A

1009-1203(2011)04-0032-04

2011-07-02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YJA761018)阶段性成果。

王青(1966-),男,山东高青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低碳经济研究。李亮(1971-),男,山东邹平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低碳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气候变化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