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对编辑工作内涵的审视

2011-02-18路文倩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选题文化

●路文倩

(武警指挥学院,天津 300250)

威廉斯在《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这样描述编辑的角色:“挖掘好书的搜猎者,化平凡为神奇的魔术师”,在对编辑角色做出了恰当定位的同时,也概括出了编辑工作的主要内涵——发现。编辑工作可以说始终与“发现”紧密相连:发现好作品,使其出版面世;发现有价值的作品,指出其不足,进而得以修改校正;不断发现新作者,促进作者队伍的更新与流动,为新闻出版凝聚人才资源;发现好的选题,进而深挖细掘,催生好的作品。可以说“发现”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始终,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内涵。

一、吹尽黄沙始到金——发现作品

(一)发现好作品。编辑人员每日面对众多稿件,能够沙里淘金选出好作品,这应该是编辑的第一责任。一部作品,能得以付梓问世,和读者见面,必先经过编辑人员的审读与发现。只有编辑发现了作品的潜在价值、认可这一价值,它才有面世的可能。而这一发现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浏览和披阅,它需要编辑人员调动自己的心智与热情,以自身学识与职业素养为依托,以敏锐的眼光、不凡的见识为支撑,去捕捉、发现适合于时代潮流、人类精神需要的好作品。否则,再好的作品也会被束之高阁,湮没无闻。其实很多名篇佳作都曾遭遇过这样的命运。20世纪90年代,余秋雨先生率先写出了一系列以文化为主要叙述对象的散文,然而,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散文是难以承载文化这样沉重的话题的。一家小出版社的编辑在《收获》上看到余秋雨连载的散文后,赶来约稿。说来好笑,他们之所以看中余秋雨的稿子,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散文可以收集成册,当做旅游小册子在各个旅游点兜售。后来,他们发现这些文章并非他们想象的只是轻松的游记,很难编成旅游休闲的点缀品,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幸亏有知识出版社编辑王国伟的慧眼识珠,《文化苦旅》才得以逃脱厄运。此书正常出版后,一时间洛阳纸贵,争读《文化苦旅》成为一种时尚,余秋雨也因此奠定了他开创中国文化散文先河的显耀地位。王国伟在谈到“发现”这本书时曾说:“书中所释放出来的生命信息和作者良好的文化感觉,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尤其是作者深入浅出,把沉重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底蕴,通过非常感性的文字输送出来,我如获至宝,心中已谙此书的价值,也庆幸原先那家出版社的失误才使我抓住了这个机会。”普朗克在编辑《物理学报》时慧眼识金,发表了当时还是专利局职员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尽管那时能看懂《相对论》的人很少,但《相对论》的发表却开创了物理学上的一个新时代。正是由于编辑的“发现”,作品才得以成就,作者才得以成名。

(二)发现作品中的不足。再优秀的作品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文章的立意结构、内容裁剪,还是语言表述、引文例证乃至标点符号,都会存在瑕疵。编辑的职能价值正在于能敏感地发现这些缺点与不足,指导作者修改校正,精益求精,打造精品。杨沫的成名作《青春之歌》原是出版社的退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龙世辉发现了它的价值,带着稿子来到杨沫家,大至思想观点、篇章结构,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与杨沫一起讨论修改,《青春之歌》才得以问世。编辑的智慧与学养在发现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诠释,编辑职业的价值也在成就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得以闪光并得到作者与社会的承认和敬重。

(三)发现退稿中的闪光之处。很多作品被以退稿处理,并非都一无是处。每篇作品,不管水平高低,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所以,对退稿,也不应简单地一退了之,而应着意发现其中的些许可取之处。立意不明者,或许文笔还算流畅,观点有问题或许选题角度可取,行文生涩者或许思想有亮点,等等。如果能从退稿中发现一两个小亮点,并反馈给作者,不仅是对稿件的负责,也是对作者的鼓励与尊重,对其创作过程的肯定与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近编辑与作者的距离,成为建立良好沟通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初学写作者,编辑人员的认可会给他以极大的鼓舞,成为他继续不倦辛勤写作的推动力。所以,退稿之中亦有学问。善于从退稿中发现其亮点,也是编辑人员的一种职业素养和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发现作者

对作品的发现,是编辑最基本的职责。与此同时,“发现”还应包括另一个层面的内涵,即发现新作者。其实这与前者是紧密相连的,编辑人员往往通过发现作品,进而发现作者。正是一个个新作者的发现与成长,汇成一份杂志或出版社的“源头活水”,才使其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没有了作者,出版也便失去了对象和存在的依托。因此,发现新作者,开发并建设作者群,也是编辑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作家、编辑出版家巴金认为:“编辑的成绩不在于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这一思想贯穿在他的编辑生涯中。他在靳以那里看到存放了两三年的曹禺剧本《雷雨》,被深深吸引,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遂将其发表在《文学季刊》1934年7月第1卷第2期上,从此曹禺的创作才得以崭露头角。随后,在其编辑的《文学丛刊》第一辑中出版了《雷雨》的单行本,在第三辑中出版了《日出》单行本,在第五辑中出版了《原野》单行本。这些作品的问世,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基础,也使曹禺名声鹊起。可以说,是巴金发现了曹禺。《文学丛刊》第一辑中有三分之二为新人,16辑《文学丛刊》推出新作家的处女集达36部,几乎占到总量的四分之一。像何其芳、陈荒煤、萧乾、胡风、萧军、张天翼等等,这些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新秀,也都是巴金和文化生活出版社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成就了他们的文学生命。同样,这些“发现”也成就了巴金的编辑事业,他的名字不仅仅因其文学成就而被后世景仰,也因与这些“发现”紧密相连。而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这样的“发现”,使编辑工作跳出了个体的小圈子,融入到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的进程中,更为直接也更为大力地推进着文化事业的繁荣。编辑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和最大限度的体现。固然,像巴金这样的编辑大家,其成就令人高山仰止,难以企及,但作为一个普通编辑,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时刻以发现新作者、构建稳定而又动态变化的作者群为己任,以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为己任,这是编辑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是编辑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通过作品发现作者,这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但是如何从作品中感触到作者的学识、才华和功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容易的事,因为精品和杰作毕竟不是经常和大批涌现的。我们需要学会善于从一般的或较好的作品中审视作者的才力,不要被作品外在的圆熟所蒙蔽,因为有些平庸作者,虽才力匮乏,但却是善于汇总、善于搜罗、善于讨巧,有时他们也能写出与他们自身学识才力不相称的文章。编辑人员必须培养自己灵敏的识文嗅觉,善于从作品独特的行文风格、独到的见地、巧妙的构思,去感悟作者的素养与学识,别具只眼地去识别和发现有才华的作者。同时,在与作者的交流中、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要善于捕捉相关的作者的信息,以便顺藤摸瓜,进行新的发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编辑人员往往都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对这“上篇文章”功夫下足,而对抓住作者这一“下篇文章”却投入不够。尤其是在稿源充足的情况下,极易忽略了对作者的关注,从而导致优秀作者的流失。因此,作为编辑,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要善于抓住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作者,通过信息添加赢得作者,通过职业素养感召作者,通过指导规划培养作者,通过周到服务留住作者。

三、采得百花成蜜后——发现好的选题

编辑的工作不仅仅限于对来稿的加工,更重要的还在于选题与策划。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其实,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一个新的命题的提出,也是从无到有,是“发现”,是创造。能否“发现”好的选题是衡量一个编辑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好的选题,或许看来是妙手偶得之,然而功夫是往往在诗外的。它是编辑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结果,是敏锐的头脑与深厚学识的综合,是信息、思维、文化底蕴的融合,而这其中创造性的思维是其关键。要形成好的选题,首先要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进行创造性加工,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创新思维过程。在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从微观上进行考察,也就是对一项一项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编辑活动中灵感的来源往往是这些具体的信息。一些好的选题往往是在这些具体信息的触发下产生的。但仅关注对具体信息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信息进行高瞻远瞩的总体把握,从宏观与微观的紧密结合上发现问题,确定选题。只有这样,编辑工作才能不至于仅仅停留在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简单层面上,而可能实现其最高层次的职能,即引导和促进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思潮。中华书局编辑出版《于丹〈论语〉心得》,即是选题策划的一次成功事例。总编辑李岩与于丹签订了初版印刷60万册、付12%版税这种被视为赌博的合同。其实,签订这样的合同,编辑并非出于盲目的自信,而是在综合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才确立这一选题的。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近年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对孔子和儒学大加吹捧,政府也极力宣扬,北大开办国学培训班,人大设立国学研究院,国外各地纷纷设立孔子学院,在这种大背景下,央视百家讲坛又请于丹开讲,电视这个强大媒体的介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之下,再加上书稿本身那种融会了时代精神、闪烁着人性与智慧光芒的风采,最终促成了此书的热销,从而也引导了平民争读儒家典籍的热潮。

从过程的角度来讲,“发现”应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内涵,也是编辑职业素养和文化功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只有敏锐的感受时代脉搏,才能准确抓住符合时代精神的选题;只有站在高于至少同于作者的高度,才能感悟作品的精髓与神理;只有具备独到的眼光与见地,才能遴选出真正出类拔萃的好作品;只有对研究状态有更为全面的把握,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对作者的选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指出不足;只有具有精道的语言文字修养,才能指点作者。而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职业素养的修炼和文化学识的积累才能得以实现。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职业素养,惟有学习积累、不断实践与心灵领悟相结合,才能得以不断提升,进入较高境界。

[1]秦艳华.巴金文学角色的自我认定[J].编辑之友,2006,(2):76-78.

[2]向新阳.编辑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15-117.

[3]吴曼华.论图书编辑的文化品格[J].编辑之友,2006,(5):42 -43.

[4]朱胜龙.现代编辑应努力提升资源整合力[J].编辑之友,2005,(5):30 -32.

猜你喜欢

选题文化
文化与人
《探求》2022年重点选题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