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部交流工作之我见

2011-02-18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交流干部工作

●高 松

(武警学院训练部,河北廊坊 065000)

(本栏责任编辑、校对 李献惠)

干部交流工作,是各级党委根据《现役军官法》、《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等有关精神,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调任、转任、挂职等形式对干部实行的地区间、单位间、部门间、岗位间的工作变动。作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干部交流工作对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干部交流工作的意义

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对干部的交流,有利于改善班子结构,提高班子素质,增强班子活力。加强干部交流工作,也可以使干部在多个领导岗位上丰富经验、提高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还有利于干部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摆脱人情、关系束缚,放手开展工作,促进干部廉政勤政。因此,做好干部交流工作,对于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优化班子结构

当前,各级领导班子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专业不配套,整体功能不够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各部队驻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各异,领导干部的资源分布与部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普遍存在,实行有组织的干部交流,既有利于打破干部管理上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体制,又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资源在各单位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干部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二)有利于提高干部能力素质

交流、轮岗可以为干部提供新的认识和实践环境。新的环境会有新的压力,促使干部努力思考、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提高适应新环境的应变能力。从一个部门交流到另一个部门,可以打破原有部门的一些思维定式,从另一个角度获取新知,提高工作水平。如果干部长期不交流、不轮岗,每天环境依旧,敏感程度势必降低,就难以提出新思路,营造新局面,部队建设也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三)有利于激发干部自身活力

很多干部在一个地方呆久了,自然而然都会养成惰性,开拓创新精神逐渐消退。实行干部交流,无论是岗位交流还是异地交流,提职交流或是平职交流等都会因岗位和环境的变化,促使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和环境,激发干部自身的活力。

(四)有利于促进部队党风廉政建设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久握权力会使人腐化……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特别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等价交换这把“双刃剑”和公共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往往极易伤害干部。领导干部长期在一地工作,容易陷入某种“小圈子”、“关系网”中,甚至滋生宗派、出现“山头”。定期的干部交流能从制度上使这种“关系网”不易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杜绝腐败的生长。此外,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人身依附”关系仍然大有市场,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变了味,是非曲直难以判断,而干部交流可以从制度上有效防止这种封建依附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影响干部交流的主要因素

虽然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加大了,交流的渠道和范围也拓宽了,干部交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干部交流存在认识偏差

许多干部由于对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缺乏明晰的认识,因而在交流工作中产生了一些错误和消极思想。有的误把交流与分流等同对待,对交流工作产生抵触、怨恨和消极情绪;还有一些人认为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干部交流无非是组织安排换一个位子;有的干部难舍自己长期经营的“地盘”,不愿意交流到新的单位,思想上抵制,安于守旧摊子;有的干部不愿交流到基层工作,喜欢在机关发号施令、按部就班,高高在上的思想严重;有的干部不愿交流到经济欠发达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有嫌贫爱富思想;还有的干部认为交流是为下一步提拔重用作铺垫,有短期及镀金思想,工作中喜欢干一些锦上添花、借花献佛的事情,不敢碰硬,不愿意解决棘手问题,认为自己任期内不出大问题就稳升无忧,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年看、二年盼、三年换”,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直接影响着干部交流工作的开展。

(二)干部交流渠道不够畅通

目前,干部交流仍然存在观念陈旧、“画地为牢”、不愿引进人才的问题,有些单位和部门领导存在着“门户之见”,既不愿向外交流干部,也不愿接收外单位交流进来的干部。特别是提拔交流进来的,往往以影响本单位本部门干部的积极性为由,对交流干部持抵制排斥态度,不愿把重任交给交流来的干部,甚至“挂起来”。有的单位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因为对一些干部使用的时间长了,对每个人的性情、特点和能力熟悉了,容易产生恋旧心理,认为做工作主要依靠这些老部下、老同事,不愿让这些干部交流出去。这些问题的存在既阻塞了干部交流的渠道,又不利于干部的个人成长,给领导班子的优化带来消极影响。

(三)干部交流相关保障滞后

干部交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有规范干部进出升降的法规制度外,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家庭保障(夫妻分居、老人赡养、子女入学等)、探亲休假、福利待遇等,这些都是事关交流干部切身利益的事情,现实中各单位尚未有效地从制度上得以很好的解决,致使干部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仍在低水平徘徊。

三、加强和完善干部交流工作的对策

干部交流是部队加强干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干部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干部本人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干部部门具体操作中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制度和政策配套上的问题。加强和完善干部交流工作,不仅需要进行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方法革新,而且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探索出干部交流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逐步形成以组织调配为主、个人意愿与人才配置需求相结合的干部交流机制。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干部交流工作的认识

交流工作是否到位,首要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强思想工作,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推动干部交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干部交流工作中,必须坚持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通过教育,树立干部整体所有、合理流动的理念,转变个别干部存在的“本位”观念,坚决摒弃“以官为尊、以官为礼、以官为利、以官为财”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树立主动进取、积极有为的观念,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争创一流。牢固确立四个意识:一是确立干部交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意识;二是确立干部交流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素质的全局意识;三是确立干部交流是为促进部队全面建设的责任意识;四是确立保证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军魂意识。

(二)统筹安排,严格干部交流工作制度

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和干部部门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理念,根据《现役军官法》、《干部任免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等有关精神,结合班子的整体需要,制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干部交流规划和方案,对符合条件必须交流的干部要尽快依法按照计划、合理组织交流。可以允许逐步推进,但不能久拖不动。在坚持工作需要的前提下也可适当考虑个人正当要求,尽量做到合情合理。但该交流的必须交流,该回避的必须回避,对违规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拓宽途径,促进干部交流形式多样化

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交流制度。当部队编制体制调整、任务转换、装备更新、班子调整、以超补缺时,应采取需求式交流方式。对年轻优秀、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的干部,应本着弥补急需、着眼发展的原则,进行培养式交流。对有“裙带关系”的干部,长期在一地工作“关系网”较深的干部,因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而遭受排挤、陷害甚至打击报复的干部,应进行回避性交流。

另外,应积极推进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内地与边远艰苦地区之间、城区和乡镇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干部交流。坚持从内地成批选调优秀干部到西藏、新疆等艰苦地区代职锻炼和干部双向代职制度。

(四)扩大范围,为干部交流提供发展空间

大力推进机关与基层之间、不同专业(业务)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把干部放到不同的部门去积累经验、完善素质,打破干部管理上的“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限制,使干部的阅历由单一走向复合。另外,还要做好部队与院校之间的干部交流。通过代职锻炼、互相选调,不仅能使院校人员了解感受部队的工作内容、工作节奏和工作特点,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还能弥补教员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留人才,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统筹兼顾,完善干部交流政策机制

首先,科学安排干部交流的对象。不断扩大交流人选的范围,把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可塑性的主要领导干部、营团以上干部交流出来,好中选优,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度。

其次,加强和完善干部交流监察制度。对干部交流的原则、范围、对象、程序及工作纪律进行严格监察,建立相关制度,促使该项工作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杜绝利用干部交流搞不正之风的现象,以防形成新的腐败。建立完善干部交流政绩考核制度,科学设计实绩考核的指标,并与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制度结合起来,对不能适应的干部及时调整,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组织交流决定的干部给予免职或降职处分。

再次,建立干部晋升与任职经历直接挂钩制度。要建立干部任职资格制度,重点培养提拔具备多重岗位任职经历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既任过基层主官,又任过机关参谋、干事的干部,应优先提拔使用。

最后,要注重解决被交流干部的实际困难。这是保证干部交流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交流干部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必然直接影响干部交流工作的落实。如住房问题、休假问题,家属、子女随军的各种社会保障,交流到艰苦地区干部的福利待遇等。对此,各级党委应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正视和注重利益的驱动作用,解决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

实行干部交流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部队全面建设的需要。在宏观上,要考虑到领导班子专业、年龄、气质等结构;在微观上,要照顾到个人专业特长、意愿、家庭等因素,使干部交流达到优化班子、培养锻炼干部的双重目的。各级党委和干部部门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全局,着眼长远,通过周到细致的工作,趋利避害,做到思想教育领先,政策措施到位,工作方法稳妥,后续保障同步,切实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稳步发展。

[1]朱建新,郭飞,纪海涛.军官制度比较与改革[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梁丽芝.公务员流动机制与绩效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王日中.新编军事人才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4]王建新,杨树槐.干部管理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5]王骚,吴春华,温志强.中国公务员制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张君.我军干部交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6):47 -48.

[7]牛国政.加大干部交流锻炼力度 培养复合型领导指挥人才[J].政工学刊,2004,(10):52 -53.

[8]孙晓红.搞好干部交流工作[J].政工学刊,2002,(2):50 -51.

[9]张超.畅通干部交流的渠道[J].领导科学,2004,(21):40 -41.

[10]吴晓源,吴广晶.推进军队干部交流工作应把握的关键[J].领导科学,2006,(5):44 -45.

[11]陈宏.谈新形势下的干部交流工作[J].实事求是,2000,(4):58-59.

[12]张正干.干部交流中的问题解析[J].领导科学,2005,(21):30-31.

猜你喜欢

交流干部工作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