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1-02-12李太平

中国林业经济 2011年4期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化

李太平

(得耳布尔林业局,内蒙古 根河 022357)

1 企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们根据对生态关系的需要,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企业生态文化,就是企业将生态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经营的指导思想,贯穿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人、企业、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意识、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规章制度、精神面貌等,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生态价值观。它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企业生态价值观、企业战略、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体,是对企业文化的时代补充,也是企业文化对生态文化的积极回应。林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仅有产业和生态是不够的,林业也同样存在着《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论及的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可持续经营是一种重点从技术、经济角度上的经营技术体系,那么从文化角度上来经营森林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们相互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的科学经营系统。”显然,林业还应该有社会科学,即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模式,与技术模式、生态模式和空间布局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林业的和谐发展模式。

2 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对林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恩格斯曾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林业生态文化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林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林业生态文化是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的协调剂,是林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及林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林业生态文化的提出完善了林业发展的坐标系,,为林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1]。产业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林业发展的标志,文化是林业发展的保障。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林业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林木可采资源的减少,林业企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变得越来越迫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企业生态文化整合了传统企业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新思想,代表和体现了善待自然、保持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的新的思想和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实现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够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生态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①能够引导林业企业顺应时代要求,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避免受到经济规律和生态要求的惩罚;②在生态文化指导下,林业企业生产出的生态产品拥有更高的质量,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更能吸引顾客,而且拥有强烈环保意识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付出更高的成本;③可使林业企业获得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企业获益;④有助于林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长期得到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增值力,创造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润;⑤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林业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⑥能促使林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为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良好条件。

2.2 有利于林业企业创建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注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关注企业是在破坏环境还是在为环境保护作贡献。如果林业企业能够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文化理念,长期、持续地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施ISO14000标准并通过认证,就能满足消费者和全体社会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而使企业受到消费者和公众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很快被消费者接受,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树立对环境负责的良好形象,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知名度,实现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利益。

2.3 有利于增强林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正纷纷采用更加隐蔽的环境管制措施,设置种种绿色贸易壁垒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这无形中给中国林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态产业的发展,盲目开发出口产品,放松对产品生态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因而没有形成绿色管理体系,致使许多产品不符合国际生态标准。企业生态文化则要求林业企业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生产符合国际生态标准的产品,从而有利于林业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4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的实现

生态效益是企业组织为兼顾生态及环境的保护,通过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创新而获得的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效益。生态文化建设要求林业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转变经营模式,尽力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使林木资源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和利用[2]。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使消费者得到更为实惠和优质的服务,而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环境。

3 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措施

3.1 提升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生态文化素养

企业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组织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因此,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态文化是否能够积极倡导、着力培育和身体力行。所以,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哲学学习,掌握生态学方法论,将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摒弃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损耗,自觉地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思想反映在各项决策之中,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加快林业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必然的战略选择。林业部门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上更是责无旁贷,必须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①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生态良好,真正体现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②要大力繁荣生态文化,普及碳汇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进一步形成关注森林、热爱自然的良好风尚。这既是现代林业要构建的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内容之一,也是全社会牢固树立低碳生活理念的必然要求;③要进一步强化国家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村创建工作,规范程序,加强示范引导,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3.2 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

林业生态文化的文化基础是传统森林文化和现代林业文化。在传统森林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回归自然、森林美学、森林游憩等诸多内容可供借鉴。优秀森林文化的丰富内容为林业生态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持续发展理念、社会林业思想、环境公正意识、清洁发展机制、森林认证机制、绿色技术以及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等为林业生态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政府1994年率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理念代替了传统的永续利用。1998年,我国林业六大工程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由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一维发展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生态、产业双轨运行的二维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式下,森林被看作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林业成为了生态建设的主体,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一转变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然而,在新的大好形势下,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林业发展理论的滞后;二是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监测与评价;国有森工企业改革滞后;后续产业政策不明确;基础设施落后等。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林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缺项,主要表现在几方面:①林业文化内涵及其体系;②森林的文化价值;③产业体系、生态体系与林业文化体系的耦合关系和技术基础。

为了营造企业生态文化氛围,林业企业应注意厂区周围及内部环境的绿化,并按照生态文化的要求设计厂区内部空间布局;充分而有效地管理和运用企业文化网络的积极作用;要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有意义活动。如“生态在我心”演讲比赛、“我为环保献一计”征文活动、生态技能大比拼以及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报告会、读书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广大员工对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能时时考虑环保,事事想着生态。

3.3 加强生态宣传与员工的生态教育

林业企业建设生态文化,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将企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行动方案和已经取得的环保业绩公布于众,向社会发布企业的生态化思想、生态化生产方式和产品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广告,使社会公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企业以及企业倡导的生态文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及其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新的生态企业的社会形象[3]。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员工进行ISO14000系列标准和指标体系、环保知识、产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采取物质激励、目标激励、反馈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等方式,着力强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环保、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员工朝着企业生态文化要求的方向发展。

3.4 强化林业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态管理制度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持,是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保证,也是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规范企业行为、保证生态企业之间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的基本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也是企业生态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林业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以此激励广大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做出较大贡献。为此,首先应设置生态职位,如在企业最高管理层即董事会中设置专职生态董事负责处理生态事务,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1标准的要求设立环境管理者代表;其次应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取得认证。

3.5 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

环保信息公开化是林业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诚信表现,既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也有利于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林业企业定期向社会公布环保信息,不仅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批评,也会极大地鼓舞企业广大员工建设生态文化的士气。而且,社会各界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等信息,又是加快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环保信息公开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定期编制与发表企业的环境报告书。这样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证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相容性,同时也鞭策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以求得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长期共存和持续发展。

3.6 发表生态宣言

生态宣言是林业企业向全世界发出的对社会、环境承担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声明,是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冲锋号,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倡议书,是向社会各界进一步承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林业企业若主动地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公布于众,发表生态宣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他们为建设企业生态文化努力工作。

[1]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62-163.

[2]龚胜刚,孙智君.企业生态效益及其实现机制探讨[J].经济管理,2007(20):4-7.

[3]章鹏.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生态文化素养[J].农场经济管理,2008(4):66-67.

猜你喜欢

林业生态文化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land produces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