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肾入手”治愈心脏病

2011-02-10方露

中外医疗 2011年30期
关键词:心虚心血心气

方露

(江城宋春辉中医内科诊所 吉林省吉林市 132021)

中医诊断疾病不是只着眼于某个局部病变,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把身体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各脏腑器官之间的配合和制约关系,这就是中医辩证论治的根本法则。心脏病是这样,其它疾病也是这样。%

首先拿心悸、怔忡、胸痹、不寐来讲,它归根结底是一个“心”字。《黄帝内经·灵枢》讲:“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历络三焦”。所以汉代张仲景讲:“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金匮要略》)。宋代,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讲“惊悸不已(也就是心慌)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皆心虚胆悸之候也”严用和还讲:“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且心者君主之宫,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气安逸,胆气不怯,决断思虑,得其所以。或遇事有所大惊,或闻巨响,或见异相,登高涉险,惊忤心神。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官,血富则心君自发矣。或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宋代赵佶在《圣济总录》中也讲,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心藏神,其主脉,若劳伤血脉,致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令人精神惊惕悸动不定。若水停心下,水气乘心,亦令悸也。这就是说心气不足,心血不养,是其病的根本所在,所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说“人之所生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属虚,时作时止者,病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论述这个病时说:“气强者,不易惊,而易惊者必肝胆之不足者也,故虽有客邪,亦当知先本后标之义。”所以明代作《证论准绳》的王肯堂做出这样的结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矣,失守则舍空,舍空则痰入各之,此惊悸之所由发也”。对于妇女患心脏病,宋代齐仲甫在《女科百问》中写道:“妇人多惊者何也”?答曰:“妇人者,众阴之所集,而以血为主,夫心主行血,脾主裹血,肝主藏血,因产褥过伤,或因喜怒攻损,是致营血亏耗”。《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血即不足,神亦不安,所以惊怖”。为何会造成心气血虚呢,在引起的原因上明代虞传在《医学正传》中写道:“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皆能令子虚,因而心血为之不足,又或遇事意繁冗,思想无穷,则心君亦为之不宁,故神明不安而怔忡,惊悸之症作矣”明代戴元礼在《证治要决》中讲,“一是因有事所大惊,触忤心神,气与涎郁,遂生惊悸,此乃心虚胆怯所致,二是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注意和预防这方面的疾病呢?明代易大艮在“易氏医案”中常讲:“心为一身之主,藏神而生血,宜常静而不宜多动,人能静养,则心血充满,脉自浮大,若不能静养,事事搅乱,心无宁刻,斯神不安而血不充,是以脉无力而不浮,怔忡惊悸之病由之以生也”。所以清代沈金鳌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人所主者心,心所主者血,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快快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难经讲:“损其心者益其荣,法当专补真血,真血若富,心帝有辅,无不愈矣”。清代罗国纲在《罗氏会约医镜》中讲:“怔忡者,心中跳动不安,如击鼓然,凡事不能用心,一思更甚此由素过劳,心血虚损而然。治者宜生血养心,稍加凉血之味”。致于心绞痛,是心脏病的又一表现,可以称为严重者,在中医属于胸痹范畴,内经讲:“心病者,胸中痛,肋之满,肋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这就是心脏痛,可以引起肋下肩背两腔疼痛,在这里有多种疼痛,多种原因交织在一起,都可以引起这个区域疼痛,统称厥心痛,如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者也。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脏病突发死亡。清代陈士铎把心痛分为2种:“一寒邪犯心,一火邪犯心。寒犯心者,乃直中阴经之病,猝不及防,一时感之,立刻身死,死后必有手足尽紫黑者,甚则遍身惧青,多非药食解救,以至急而不遑救也,倘家存药饵,用人参一二两、附子三钱、急煎救之,可以望生,否则必死。若火犯心者,其势甚急而犹缓,可以速觅药饵,故不可不传方法以救人也。余言前症,正邪犯心也”。但同是心痛,保以辩其一为寒而一为热,盖寒邪舌必滑,而热邪舌必燥耳。陈士铎还讲,人有真正的心痛,法在不救,然用药得宜,亦未尝不可生也。%

以上是古代一些名家对心脏病的部分论述、我们为此可以做一下总结,心脏病实质就是一个心血不足症,即使因惊吓而得,时间一长也就必然耗心血,现在有些人主张从活血化瘀镇静、兴奋入手,这样的治疗有时表面见效快,但往往出现依赖性。所以补心血,增体质,这是正治,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长期思虑过度,操劳过度或不正当饮食,伤及脾胃,耗损肾水造成的,使心肾两虚,气血亏乏。因心为君主,心神告急,必然殃及其它脏腑,造成使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统血,病状虽出现在心,有时也与其它脏腑均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医自古有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之说。所以治疗疾病时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从心肾入手,巧施构方、可望回春,另外民间讲十分病七分养,平素要保持心平气和,少生气、少烦恼。《内经·举痛论篇》讲,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就告诉我们能保持心平气和也是恢复身体健康,驱除病魔的必备条件和保证。%

猜你喜欢

心虚心血心气
“心虚”使人进步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七 “鸣天鼓”“治后心虚痛”导引法
有“心气”才大气
[心虚]使人进步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必 要
且看心血幻烟霞
“五老”倾注心血 呵护“幼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