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症在古籍中的相关病名浅析

2011-02-10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

中医药信息 2011年4期
关键词:七情郁证素问

韩泰哲,孙丽英,武燕峰

(1.哈尔滨师范大学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和探讨抑郁症的发生与治疗,已成为目前医学界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的尚不是很清楚,且西药治疗副作用比较多,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医药。中医古籍无“抑郁症”之病名记载,在百合病、脏躁等其他疾病中亦有散在论述。现将其归纳如下。

1 百合病

百合病最早出现在《金匮要略·百合病》篇,书中详尽论述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主要表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其脉微数。”概括起来认为,本病是心肺阴虚引起的,以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为主症的情志障碍性疾病。《医宗金鉴》中对本病情志致病这样描述:“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神形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证也”,认为百合病的发病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张氏医通》中认为,本病的病机为余热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引起心肺阴虚,阴虚内热,耗伤气血,脑神失养而成。百合病是“思虑过度伤脾,脾阴受损,厥阴邪火上犯及心,扰及百脉而发病”。该病因认识与现代医学关于抑郁症心理病因学观点一致。

2 脏躁

脏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类似脏躁的病名记载。《内经》[1]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因情志失调导致五脏损伤,产生各种情志症状的情况,书中谈到:“休惕思虑者则神伤,……神惮荡而不收”。《金匮要略》首次对妇女发病的症状作了精炼论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该病轻度症状为为喜怒无常、躁动不安、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呵欠频作等,严重时可见昏厥、失音、抽搐、失听等。究其病机多为长期情志不畅,思虑过度,致心肝阴血不足,虚火妄动,脏不藏神[2]。王叔和《脉经》中称之“脏燥”,认为该病病机为燥热伤阴,阴血不能濡养心神而发病。《景岳全书》中将脏躁列入郁证范畴,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到:“其人思虑过度,伤及神明或更因思虑过度暗生内热,心肝之血,消耗日甚,以致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明”,阐明本病多因情志致病,久而伤及脏腑。近代医家陆渊雷认为,不仅妇女可以罹患此病,男子也可发病,“然患此疾者,虽妇人为多,男人也往往而有之,不尽是子宫病明矣”。

3 梅核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首先出现类似记载,“脉之,大甚为喉叶”,《金匾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该病描述为:“妇人咽中有炙脔”,多有喉节、梅核膈、甸气、回食单等称谓。朱肱在《南阳活人书》中对有关梅核气症状这样认识:“塞咽喉,如梅核絮样,咯不出,咽不下”,《圣济总录》谈及该病的病因病机时认为:“咽中烦闷,如有物者,乃肺胃壅滞,风热客搏,结于咽喉使然,故圣惠谓忧愁思虑,气逆痰结,皆生是疾”;指出发病与七情密切相关,最后致肺胃壅滞,气逆痰结而成,《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论述到:“七情气郁,结成痰涎,随气积聚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也认为该病系气逆痰结所致;《丹溪心法》中认为:“七情气郁,结聚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病机与上述看法相类似,龚廷贤在《万病回春》讲到本病与情志有关,且女性易患此病,“因七情之气郁结而成,或因饮食之时恼怒,遂成此症,惟妇人患此最多”;《医宗金鉴》论述到:“梅核气,因内伤七情,外伤寒冷所致”,对于病机阐述更是精辟。

4 奔豚

奔豚(贲豚)首见于《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书中谈到:“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金匮要略》所谈将该病症状发作时先从少腹起,继而有气冲至咽喉,发作欲死,皆从惊恐得之。与现代抑郁症所说的惊恐障碍较类似。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本病进行了分类,将奔豚病分为忧思奔豚与惊恐奔豚两类。北宋《太平圣惠方》中指出了该病机体发病症状:“奔豚气,攻筑心腹,膨胀疼痛,面色唇口青黑,四肢不和”。清·张从正《儒门事亲》提出“皆抑郁不伸……,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等所致”,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七情失畅有关。

5 郁证

该病的类似记载首次出现于《内经》,《灵枢·素问》篇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举痛论》篇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本病论》论述到:“人或患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首先阐明了郁证的发生与气逆伤肝有密切关系。《医学正传·郁证》首次明确提出该病名,在谈到病因时这样论述到:“或七情之抑遏,……故为留饮湿郁之痰”。总结而言,外感,情志等因素日久累及脏腑而发病,有关郁证的论述大致可分为两类[3]:一为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而生的疾病。如《素问》曰:“木郁达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火郁发之,水郁折之”;二是指精神压抑、情绪愤懑而生的疾病,如《景岳全书·郁证》谈到;“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临证指南医案》言:“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景岳全书·郁证》中论述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该书认为《内经》中所讲的五行之郁与情志之郁是两个不同概念,所描述的因郁而病的郁证比较接近现代医学的观点,但并非完全等同[4]。

6 癫病

《内经》中首次提出,称本病为“癫疾”,《灵枢·癫狂》曰:“癫疾始生,……得之忧饥”。指出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等因素导致心、肝、脾功能失调,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脾虚生痰,痰蒙清窍,神明失用而成,临床表现以精神不振、表情淡漠、沉默寡言、喜静少动为主症。《难经·五十九难》明确提出癫的临床症状,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症状描述与迟滞性抑郁较相似。《素问·脉解》中认为,阴阳失调是本病基本病机,曰:“阳气在上,而阴气从下,上实下虚,故狂癫疾也”。《景岳全书》中认为癫病的病机与心气虚有关。明·程充辑在谈到癫病时论述到:“癫属阴,……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7 小结

纵观中医古籍关于抑郁症相关病名的论述可知,对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各个医家众说纷纭,病因不外乎情志抑郁、忧思愤懑、惊恐惊吓、禀赋不足等;病机多为肝气郁滞,郁而化热,心脾两虚,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等而致抑郁,治疗多以疏肝柔肝,健脾养心,化痰解郁,调和阴阳,移情易性为主,这些医学观点为中医治疗抑郁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治疗思路。

[1]黎朝瑜.论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J].天津中医药,2004,21(5):430-432.

[2]包祖晓,彭草云,田青,等.古代中医认识抑郁症的历史沿革[J].中医药学报,2010,38(3):13 -16.

[3]刘庆宪,马晓玲.抑郁症相关情志疾病论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4):866 -867.

[4]曲森,唐启盛.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11.

猜你喜欢

七情郁证素问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中医郁证病名解析❋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北海之殇
四端之纯善与七情之无有不善
——李退溪四端七情论中的“两情二善”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
郁证辨治探析
七情皆听命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