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高血压药物的特点及其合理应用分析

2011-02-10白海燕

中国药业 2011年17期
关键词:钙拮抗剂利尿剂阻滞剂

白海燕

(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药剂科,重庆 400061)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为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了31%,而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18.8%,服药率为24.9%,控制率仅为6.1%[1]。多数医家认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标准,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人,呈明显上升趋势[2]。因此,正确、有效地治疗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笔者对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的特点及合理应用进行了分析。

1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

1.1 利尿剂

《1999年WHO高血压治疗指南》推荐用于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有6大类,第一类就是利尿剂。近30年来,以氢氯噻嗪为主的噻嗪类利尿剂一直是抗高血压药物的主力军之一,无论单用或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用,均有明显的治疗效应。但有研究报道,使用利尿剂对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Paran E等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加利尿剂治疗,随访9~15个月,对患者躯体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使用利尿剂的高血压患者较多地出现胃肠道症状、体质虚弱和性功能障碍,提示利尿剂会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2]。因此,氢氯噻嗪的应用剂量宜小,一般口服12.5 mg,每日1~2次为宜。

1.2 β受体阻滞剂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10余种,以阿替洛尔、美托洛尔为代表。这类药物的降压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通过4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心排出量;二是抑制肾素释放,降低血浆肾素浓度;三是阻断中枢β受体,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四是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以促进前列环素生成[2]。阿替洛尔的应用剂量为 12.5~50 mg,每日 1~2次。美托洛尔的应用剂量为25~100 mg,每日2次。大量的研究提示,β受体阻滞剂降压安全、有效,一般能使收缩压下降15~20 mm Hg,舒张压下降8~15 mm Hg,且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无明显影响。

1.3 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已广泛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特别是二氢吡啶类药物,具有显效快、效果明显,降压平稳、长期使用有效等特点,对血脂、血糖、尿酸、肌酐和电解质等无不良影响,被列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3],代表药物有非洛地平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等。Ingela Wikund博士对45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结果表明该药既有降压效应,又能维持患者的生命质量安全。ACTION研究也证实,硝苯地平缓释片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特别是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欧洲心脏病学会在年会上还确认了硝苯地平缓释片在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安全性,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因此,钙拮抗剂不仅降压效应良好,而且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无较大影响。

1.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该类药物的降压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而降低血压。其代表药物包括依那普利、培垛普利、络活喜、瑞泰雅施达等。美国心脏学会第55届年会上发表的一项小型研究结果表明,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替换β受体阻滞剂,在维持良好血压控制水平的同时,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1.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此类药物临床上以缬沙坦、替米沙坦、依普沙坦等为代表。特别是依普沙坦,它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而且对重症高血压疗效满意。用依普沙坦600 mg/d治疗高血压,其中43.65%的患者为重症高血压,结果显示,该药能明显降低血压,尤其是收缩压,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几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1.6 α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为选择性突触后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滞突触后α1肾上腺素受体而引起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发挥降压效应。其主要优点是既降血压又调血脂,对胰岛素抵抗也有良好作用,代表药物有唑嗪类药物。

2 联合治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抗高血压药物的最佳治疗方案也不断优化。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高血压,具有干预多个发病机制、血压达标率高的优点。如卡托普利与维拉帕米(异搏定)合用,降压疗效增强,尤其适用于重症高血压。硝苯地平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效果增强。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对高血压治疗有协同作用,且不会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3]。2005年欧洲心脏病年会正式公开的ASCLT-BPLA试验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加培哚普利组比阿替洛尔加苄氟氯噻嗪组的全程血压多降低2.7/1.9 mm Hg,在这种血压轻微下降的基础上,钙拮抗剂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原设定的一级终点事件(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致命性冠心病)比β受体阻滞剂加利尿剂组降低了10%,二级终点事件发生率的降低也更明显,而三级终点事件(除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外)不稳定型心绞痛、外周血管病、新发糖尿病、新发肾脏损害等指标的相对风险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2%,35%,30%,15%。ASCOT-BPLA研究方案中的钙拮抗剂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合以及β受体阻滞剂加利尿剂组合均为欧洲高血压指南及中国高血压指南提倡的降压药物组合方式。这两种组合方式可使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获益。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

[2]武阳丰.我国人群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医学论文通讯,2003,32(12):27 -29.

[3]徐 浩.临床用药须知(第二辑)[M].天津:天津电子出版社,2005:508-509.

猜你喜欢

钙拮抗剂利尿剂阻滞剂
心衰患者不用利尿剂,预后更好?!JACC子刊研究
利尿并非越多越好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冠心病心衰冠心宁+利尿剂治疗的临床效果
钙拮抗剂会影响钙的吸收吗?
重磅试验 CLARIFY:稳定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的长期获益收到质疑
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不是“冤家”是“搭档”
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钙拮抗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