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县域尺度的福建省服务业空间非均衡和极化研究

2011-01-08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组内增加值极化

赵 亮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福建 350007)

基于县域尺度的福建省服务业空间非均衡和极化研究

赵 亮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福建 350007)

描述了2000—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时间特征和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了福建省服务业的基本变化趋势。以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空间的非均衡和极化水平。研究发现,福建省未分组服务业发展非均衡和极化程度逐年下降。按照发达/欠发达和城市/乡村标准分组的服务业空间极化趋势变化方向相反,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亦显示出不同的特征。

福建省;县域;服务业;非均衡;极化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2010年,福建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39 432元,按照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兑换约5 954.0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福建省正逐步向中等发达水平迈进,不仅工业化进程需要进一步提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应该逐步提高。2009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7∶49.1∶41.2,2010年则调整为9.5∶51.3∶39.2。与2009年相比,2010年福建省第一产业比重略微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拥比重下降(2010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第三产业无论是增加值还是发展速度都不及第二产业,服务业发展基础不牢固,发展态势不稳定。

与此同时,福建省提出了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目标[1]。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研发创新和物流销售两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把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力争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4%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服务业就业比重达40%以上。

当前,福建省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决定要素及发展思路成为福建省学术界重点研究课题。郑珍远构建了福建省优势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出福建省优势服务业行业[2]。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发现福建省金融服务业直接效率和全效率较高,但是与东部省市相比,效率提升相对乏力[3]。陈明森等认为十二五期间福建省产业结构呈逆高度化倾向,服务业份额在工业比重达到峰值之前其增幅不会很大[4]。陈新介绍了福建省农村服务业取得的进展,分析了福建省农村现代服务业拓展的重点[5]。翁飚等探讨了福建省体育产业的政策颁布和落实问题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认为应该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凸显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构建以非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6]。姜泽华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福建省与台湾服务业市场需求迥异,以往的经贸往来为两地服务业对接奠定了基础。闽台服务业对接包括资源对接、垂直对接和水平对接[7]。张惠苹等提出福建省IT外包信息服务业发展路径,以IT外包带动业务流程外包,加快实现产业要素集聚[8]。

福建省服务业现有研究成果对推进该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政策建议,但是忽略了福建省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差异,提出的对策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福建省67个县(市辖区)为研究空间单元,分析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空间非均衡和极化水平,反映福建省服务业空间差异性。

二、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特征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服务业增长速度快于十五期间增长速度,但是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长速度放缓。2000—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先降后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全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2006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但是随后则逐步下降,说明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面临阻力,服务业发展水平不稳定,服务业需要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根据布朗宁和辛格曼服务业4分法[9],结合福建省统计年鉴相关指标,将福建省服务业分为四个方面(表1),并进一步将分配性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生产者服务业细分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社会服务业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个人消费服务业包括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表1 典型年份福建省服务业4分法产业结构

研究期间,福建省生产者服务业和个人消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而分配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的原因是福建省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强有力的服务业支撑。个人消费性服务业上升的主要原因则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旅游、娱乐和居住服务要求提高,此类消费增加。分配性服务业属于传统服务业范畴,其增加值比重下降凸显了福建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于传统服务业,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提升和优化。社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则说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业领域投入不足,制约了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福建省服务业非均衡和极化测算结果

借鉴收入非均衡和极化测算方法研究福建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服务业发展差异。收入非均衡指数反映收入分布的差异,强调的是个人收入与全局收入均值偏离,忽略了个人收入局域集聚。

测算收入非均衡的理论基础是庇古-道顿公理(Pigou-Dalton axiom),即在给定条件下,收入高低的转化是不均衡的。目前,收入非均衡的测算方法主要有基尼系数、广义熵(the generalized entropy,GE)。

收入极化测算强调收入的集聚,反映收入分布中“消失的中等收入群体”。伊斯特班和雷伊、沃尔芬森、崔凯云和王有强、张晓波和坎贝尔分别提出了ER指数、W指数、TW指数和KZ指数4种收入极化测算方法[10-11]。

1.未分组服务业非均衡和极化分析

计算2000—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基尼系数,反映该省服务业发展非均衡程度。计算同期各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W指数,反映该省服务业发展极化程度。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用各地区人均GDP去除地区生产总值,得到相应年份各空间单元人口数量。再用各地区人口数量去除第三产业增加值,得到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

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差异性显著。厦门市、福州市辖区、漳州市辖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列全省前3位,分别为35 544.20元、31 074.20元和25 048.33元。除宁德市辖区之外,其他8个市辖区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均排在全省67个空间单元前10位,充分说明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天然载体。

同年,政和县、诏安县和平和县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列全省倒数前3位,分别为3 925.62元、4 622.38元和4 849.93元。排名第一的厦门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排名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同类指标8倍。排名前10位空间单元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均值是排名后10位空间单元同类指标的4.42倍。

此外,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倒数前10位的空间单元分布于除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之外的6个地级市,福建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层级明显,即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服务业发达而其余6个地区服务业欠发达。

2000—2009年福建省未分组服务业空间非均衡和极化指数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2000—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非均衡和极化测算结果(未分组)

研究期间,福建省服务业发展非均衡程度大于极化程度,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各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平均水平的差异,服务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空间集聚程度不高。2000—2009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服务业发展非均衡程度和极化水平稳步下降,充分说明服务业发展落后地区利用自身后发优势,快速追赶服务业发达地区。同时,服务业发达地区可能面临服务业增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困惑,服务业发展速度减缓,迫切需要寻求服务业发展新途径。

2000—2009年,福建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极化程度下降了84.48%,年均递减18.70%。同期,人均服务业增加值非均衡程度下降了22.4%,年均递减2.78%。总体上来看,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空间集聚程度下降迅速,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优势逐步消失,原先消失的服务业中间群体正在出现。

2.按发达-欠发达标准分组的服务业发展极化分析

未分组服务业非均衡和极化分析可以反映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但是却不能区分服务业发展的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以漳州市为例,说明服务业发展的组间和组内差异特征。从整体上来看,漳州市服务业远落后于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服务业发展水平。2009年,漳州市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9 182.31元,全省9个地级市中排名第6位,不仅远低于服务业发达的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而且也低于三明市和龙岩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在漳州市下辖的10个县级空间单元中,云霄县、诏安县、平和县和华安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全省后10位。同年,漳州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却高于泉州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排在全省67个县级空间单元中第三位。

将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3个地区所属18个县级空间单元分为1组,其余6个地级市所属49个县级空间单元分为1组,分析福建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

2000—2009年,按照发达-欠发到标准分组的福建省服务业发展非均衡和极化测算结果见表3。

表3 按照发达-欠发达标准分组的福建省服务业极化测算结果

从福建省服务业发展KZ指数绝对值来看,该省的确存在服务业空间极化现象,即服务业发达地区集聚在一起,落后地区也集聚在一起,服务业发展的“中间阶层”空间单元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界限模糊。

从福建省服务业发展KZ指数变化趋势来看,该省服务业空间极化程度先升后降,服务业发展空间均质化程度逐步提高,差异性则逐步减弱。福建省服务业发展落后地区正利用各自的后发优势、空间区位优势和国家服务业发展政策优势,慢慢实现对服务业发达地区的赶超。同时,分组的KZ指数与未分组的W指数计算结果大小不同,但是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两个指数在空间极化测算方面具有可替代性。

研究期间,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服务业发展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都逐年减小,且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就总体而言,组间差异下降幅度大于组内差异,从而决定了KZ指数整体下降趋势。福建省服务业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的可能解释是:服务业发达的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市辖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各县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但是与服务业不发达地区市辖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大。2009年,福建省服务业发达的18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均值为14 627.49元,标准差为8 248.12元。厦门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最高,为35 544.20元。永泰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最低,为7 200.06元,前者是后者的4.94倍。同年,福建省服务业不发达地区49个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均值为8 914.46元,标准差为4 300.17元。漳州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最高,为25 048.33元。政和县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最低,为3 925.62元,前者是后者的6.38倍。福建省服务业发达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为不发达地区同类指标的1.64倍。可见,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组内差异的确大于组间差异。

3.按城市-县城分组的服务业发展极化分析

将福建省9个市辖区分为1组,其余58个县级单元分为1组,用于分析城市-县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异。2000—2009年福建省城市和县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极化测算结果见表4。

表4 按照城市-县城标准分组的福建省服务业极化测算结果

研究期间,福建省城市和县城服务业发展极化现象的确存在,极化水平虽有起伏,但是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既可以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必须的生产要素投入,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县城服务业主要面向周边农村地区,受空间区位、农民收入水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程度影响,与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2009年,福建省9个市辖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均值为29 882.80元,其余58个县城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均值为8 799.14元,前者是后者的3.40倍。福建省城市与县城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了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

同期,福建省城市和县城服务业发展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水平都呈现下降趋势,并且组内差异下降幅度高于组间差异下降幅度,提高了福建省服务业空间极化水平。2000—2009年,福建省城市和县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组内差异下降了28.72%,年均递减3.69%。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组间差异仅下降了8.44%,年均递减0.97%。数据表明,福建省市辖区空间单元内部和县城空间单元内部服务业发展均衡程度均有所提高,并存在服务业发展收敛现象。研究期间,福建省城市和县城服务业发展快且不平衡,两者之间的差距略有缩小。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福建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但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不稳定。福建省生产者服务业和个人消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分配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快于传统服务业,服务业产业结构逐步提升和优化。同时,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服务业领域投入不足,制约了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未分组时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空间非均衡和极化程度都呈现下降趋势,且服务业发展非均衡程度大于极化程度,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各空间单元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平均水平的差异,服务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空间集聚程度不高。

将空间单元按照发达-欠发达标准进行分组时计算得到的KZ指数显示,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确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即服务业发达地区集聚在一起,落后地区也集聚在一起,服务业发展的“中间阶层”空间单元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界限模糊。但是这种空间极化趋势逐步减弱。福建省67个空间单元服务业发展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都逐年减小,且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就总体而言,组间差异下降幅度大于组内差异下降幅度,从而导致空间极化程度下降。

将空间单元按照城市-县城标准进行分组时计算得到的KZ指数显示,福建省服务业发展的确存在空间极化现象,极化水平虽有起伏,但是总体呈上升趋势。福建省城市和县城服务业发展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水平都呈现下降趋势,并且组内差异下降幅度高于组间差异下降幅度,提高了福建省服务业空间极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应该加快城市联盟进程和同城化步伐。推进轨道交通、机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增强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区域次中心城市发展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县级城市率先向中等城市发展。培育服务业核心功能区域,推动福州、厦漳泉大都市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城市新区加快发展高端及特色服务业。以厦门市和福州市鼓楼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为契机,培育现代服务业要素,增加服务业产品供给能力。生产者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同,生活性服务业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协同。

[1]福建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2-14)[2011 -03-10].http:∥www.fjdpc.gov.cn/fj/preview.aspx? LanMuType=qqyj&Date=&Newid=74D27A4F80624 BE281817CA10DEF2765.

[2]郑珍远.基于因子分析的福建省优势服务业综合评价[J].经济问题,2010(11):122-125.

[3]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基于DEA模型的福建省金融效率研究[J].福建金融,2010(8):16-19.

[4]陈明森,陈新,肖庆文,等.十二五福建产业升级趋势、任务及政策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123-128.

[5]陈新.福建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拓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9):53-57.

[6]翁飚,李明峰,林耀生,等.福建省体育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9(3):4-7.

[7]姜泽华.闽台服务业对接基础与对接方式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8-45.

[8]张惠苹,俞兆云,陈旭.基于IT外包角度的信息服务业发展策略:以福建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2009(1):17-19.

[9]Browning H C,Signalman J.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the LaborForceintheU.S.A. Springfield[R].VA:NationalTechnicalInformation Services,1975:15-18.

[10]Esteban J,Ray D.Extension of a Measure of Polarizatio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of Five OECD Countries[EB/OL].[2011-03-10].http:∥ideas.repec. org/a/kap/jecinq/v5y2007i1p1-19.html.

[11]Zhang X B,RaviK.What Difference DoPolarization Measures Make?An Application to Chin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2001,37 (3):85-98.

Spatial 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of Fujian Service Industry

ZHAO Li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The time,space and industry structure features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09 in Fujian Province are described.The basic trends in service industries in Fujian Province are analyzed.Taking 67 counties in Fujian Province for study,the spatial 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degre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are calculated.It reveals that degrees of spatial 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decrease if all the spatial units are not divided into groups.The spatial polarization,intergroup difference and intragroup difference are analyzed by dividing 67 spatial units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eveloped-less developed and city-town standards.

Fujian Province;county-level;service industry;inequality;polarization

F 224

A

1008-9225(2011)06-0001-05

2011-05-20

福建省软科学项目(2010R0060)。

赵 亮(1974-),女,黑龙江汤原人,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刘晓鸥】

猜你喜欢

组内增加值极化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基于PWM控制的新型极化电源设计与实现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