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特征及原因探析

2011-01-08梁振东张艳辉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高校教师研究

梁振东,张艳辉

(1.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 363000;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特征及原因探析

梁振东1,2,张艳辉1

(1.漳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漳州 363000;2.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以高校教师科研倦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倦怠的概念和应用领域,提出了科研倦怠的概念,论述了科研倦怠的表现形式,从个体特征、高校科研条件与氛围、社会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了导致科研倦怠的原因,提出了缓解或改善科研倦怠的建议。

高校教师;科研倦怠;个体特征;社会因素

教师是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据调查,教师以50.34%的比例位居工作倦怠群体的第3位[1]。目前针对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2-4]或实习生教师群体[5],虽有一些针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6-7],但主要以教师教学工作任务导致的工作倦怠为研究内容,缺乏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科研倦怠问题的研究。

目前,高校教师已成为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群体[8-9]。但由于社会评价体系、科研支持条件和教师个体特征方面的差异,一些教师的科研成果长时间与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科研期望存在偏差。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偏差,必然会影响教师的科研激情和信心,使他们对科研工作产生倦怠感。“科研倦怠”既影响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又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造成高校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教师“科研倦怠”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科研倦怠的概念及含义

1.倦怠的概念及应用领域

“倦怠”(Burnout)一词最初源于1961年一本名为《一个倦怠的案例》(A Burnt-Out Case)的小说。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0]将“倦怠”概念引入学术研究领域。1981年, Maslach及其学生Jackson对工作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发出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11],并对社会工作者、护士、教师、心理工作者等群体测试,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经过多次修订,MBI已成为最经典、实用的工作倦怠量表之一。

随着对倦怠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倦怠的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最早从事倦怠研究的Freudenberger对倦怠的定义是:由于对精神、能量和资源的要求超出个体本身而导致的精疲力竭状态。Etzion认为倦怠是长期的工作压力对个体心理上、精神上不断侵蚀的潜在过程[12]。Maslach认为倦怠与(工作)压力、不满等概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倦怠侧重强调的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随时间而发展的一种(感受)过程[13]。比如,倦怠往往是对工作表现出的厌倦、冷漠,而不是对工作压力的感受状态或感受过程。国内研究者对工作倦怠的定义多基于上述定义进行拓展或延伸。如认为工作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不能有效应对而表现出的工作厌倦、态度冷漠等身心综合症[14]。

早期的研究认为,倦怠一般出现在需要与人频繁接触的服务业群体或助人群体。但近期研究已将倦怠的研究范畴拓展到公司、社团、体育界、家庭、婚姻等行业或领域。倦怠研究的代表人物Maslach也认为,不应将倦怠问题局限于服务和助人群体,倦怠问题在工作领域普遍存在[13]。

2.科研倦怠的含义

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为教学和科研两部分。二者在工作性质、工作压力、对相关资源的需求等方面有显著区别。对福建、陕西、北京三地六所高校48名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表明,由于高校科研量化考核方面的硬性要求和科研保障机制方面的不完善等原因,大多数教师感受到的科研压力和对科研的冷漠情绪要甚于教学。

依据前文对倦怠定义的分析,可将科研倦怠定义为:由于科研工作者对各种科研压力不能有效应对,长期处于科研疲惫状态,从而对科研工作表现出的厌倦、逃避或敷衍的身心状态。该定义包含五层含义:一是高校教师在先前的科研工作中有较好的工作绩效或较高的情感水平;二是高校教师在无法改变科研情境且又缺乏相应社会支持的情况下,难以通过自身调节恢复到原有的科研绩效或情感水平;三是表现为对科研工作的消极抵触,如逃避或敷衍;四是其症状出现在科研相关的工作过程中;五是由于负性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导致科研有效性及科研业绩下降。

一般而言,科研倦怠容易在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中老年高校教师群体中发生。然而,近年来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在科研立项、经费申请与使用等方面的困难或限制,青年教师的平均科研绩效和科研积极性不断下滑,科研自我效能不断降低,因此,他们也逐渐演变为科研倦怠的高发群体。总之,科研倦怠群体的人口学变量特征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必须从更深层次来探讨科研倦怠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

二、科研倦怠表现的主要特征

科研倦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它最初以教师对科研压力应激的形式出现,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由于感到有效的资源过度透支,于是改变对科研的积极态度,最终导致科研倦怠。教师科研倦怠时,往往有以下一些表现形式。

1.科研成就感不足

科研倦怠群体往往缺乏对科研的积极态度,缺乏对科研价值与意义的认同,对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自我效能较低。一些科研倦怠者坦承自己缺乏科研兴趣,自己的研究成果创新性不强;一些科研倦怠者觉得过多投身于科研工作得不偿失,认为科研工作不过是从事高校教职和获得更高专业技术职务而被动从事的一种工作行为。

2.科研效率偏低

由于缺乏科研激情和兴趣,倦怠群体往往不能按预定计划完成科研任务。即使完成了科研任务,科研质量也较差,科研投入产出率偏低。具体表现为项目研究经常延期,研究成果缺乏影响力,高质量研究成果少等特征。而长期低效率的科研又会进一步挫伤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加剧科研倦怠程度。

3.过分抱怨或指责科研条件

科研倦怠者在科研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主要归因于科研资源或科研机制,而不是自身的科研能力或科研水平。他们认为,科研不顺利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图书资源,科研设施不完善,缺乏科研氛围,没有研究团队所需的必要人才等,或者是因为科研项目申请、科研经费使用、科研项目验收结题方面的官僚化管理体系所致。

4.疏离科研工作

由于对科研的冷漠、厌倦,所以科研倦怠群体往往会转移工作重心来疏离科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对教学工作有更高的热情。由于对科研的厌倦和逃避,倦怠群体往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中。与科研任务相比,他们更乐意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而不愿意进入科研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他们往往在学校对科研有基本要求或需要晋升职称时,突击性地撰写学术论文。当被动地申报或参加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撰写科研论文时,或者逃避,或者敷衍应付。

(2)热衷于社会或行政事务。部分科研倦怠者更乐意从事学校行政工作或社会兼职工作。由于从事社会或行政工作带来的声誉、物质等方面的好处,远优于直接从事科研工作带来的收益,从而加剧了教师去科研化过程。

(3)偏好于横向研究课题或营利性商业活动。由于难以从科研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因此,一些科研倦怠者容易将科研重心倾向于对创新性要求不是很高的横向研究课题,或者从事一些能够带来丰富经济回报的商业活动。如尽可能地去承担一些服务性的校企合作项目,或者进行管理技术咨询或培训等活动。

5.易出现学术不端倾向或行为

当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学校科研考核和职称晋升所需的基本科研要求时,学术不端倾向或行为很容易被激发。有的利用行政资源占用下属研究成果,有的利用导师身份剥夺学生研究成果,有的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思想,编造、篡改研究数据,有的一稿多发、不恰当署名,等等。

三、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原因分析

诱发教师科研倦怠的因素虽多,但可将这些因素分为三个类别,即个体特征方面的因素、学校科研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图1)。

图1 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原因

1.个体特征因素

(1)性格特质。当性格特征、兴趣、能力与科研工作的性质与要求长时间不匹配时,容易导致科研倦怠。特质理论认为,性格与职业匹配时,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较高,不匹配时则较低。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安得下心来。一些性格特征往往会对科研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科研倦怠。如:个体缺乏科研所需的团队协调、协作技能;自我效能感低,对能够较好完成科研项目缺乏信心;具有外控型人格特质,认为科研成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在环境和条件是否支持,缺乏科研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等。

(2)兴趣与态度。如果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和激情,从事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科学难题,而是功利,那么对科研的认同感就会降低,科研效率必然不会太高。长时间低效率的科研,必然会导致对科研的倦怠。如果存在对科研成果的考核要求,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学术不端或学术投机行为便会滋生。

(3)科研胜任力。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是导致科研倦怠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追踪、把握,或者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老化,学术思想苍白,导致科研效率低下,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最终导致科研倦怠。

2.学校科研环境

当难以通过所属学校获得必须的科研资源、教学或行政工作压力大、科研管理与激励体系不合理时,容易导致科研心理枯竭,出现职业倦怠。

(1)缺乏从事科研的资源条件。普通教学型大学、地方本专科院校,其主要定位是培养人才和服务所属区域。这些院校在科研基础条件、科研要求、科研目标等方面,都难以支持基础性科研或重大研究所需的人才、图书资料和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等资源。当学校无法改善科研条件,教师又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科研环境或调入有良好科研条件院校时,对科研的期望和激情就会衰退,久而久之,出现科研倦怠。

(2)教学或行政工作压力大。长期繁重的教学压力,或者“研而优则仕”导致的行政管理或社会兼职负担,会大量挤占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很难将工作重心或较多时间、精力转移到科研工作中,长时间后导致科研倦怠。

(3)科研管理与激励体系不完善。教师申请科研经费难、使用科研经费难、结题验收难,成果评价与奖惩体系不合理,创新与合作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对科研失败容忍氛围等科研管理与激励体系方面的不足,会不断消磨、挫伤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导致教师科研倦怠的深层次原因。社会价值观、科研资源分配与科研成果评价、奖励的公平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容忍度等,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对从事科研的认同和承诺程度,最终导致科研倦怠。

(1)社会价值观。受社会价值观、市场经济等的冲击,形成当前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重短、平、快研究,轻长期、重大研究;重论文数量与发表刊物,轻论文质量的不良观念。这些倾向使教师热衷从事一些创新性不强但经济收益可观的咨询或横向合作课题。

(2)科研公平机制。高校中官学不分、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现象较为普遍,使许多学者热衷于获得行政职务,并通过行政资源获取项目、经费、场地、人员等科研资源,获得相关的科研奖项或声誉。科研资源分配、科研成果评价、科研奖励方面的不合理现象,挫伤了真正渴望且有能力完成相关科研项目的教师的积极性。

(3)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与惩处措施不到位,使得学术不端行为不易被发现,即使发现,也缺乏有效的惩处措施,学术不端逐渐演变成一种隐性的集体行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真正讲求学术诚信、坚持科研操守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激励。

四、结论与建议

科研倦怠危害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社会、学校科研环境和个体性格特征等方面因素是导致教师出现科研倦怠的原因。应根据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如在个体层面,应从源头开始,注重能力、兴趣和个体性格特征的考察,使真正有兴趣、有能力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进入到科研工作岗位上来;要注重和科研人员的沟通,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解决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学校应从机制与体系建设、软硬件投入、人文关怀等方面,为科研人员创造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社会因素是导致教师科研倦怠的深层次原因,学校要注重科研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坚决惩处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并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的科研资源分配机制和科研考核奖励机制。

[1]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国首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EB/OL].[2005-01-05].http:∥www.chinahrd. net/career/info/111793.

[2]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3]盛建森.教师工作投入: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2):108-112.

[4]李志鸿,任旭明.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2): 215-217.

[5]Schorn N K,Buchwald P.Burnout in Student Teachers[M]∥Roussi,Vasilaki,Kaniasty,Barker Electronic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Conference of the STAR Society.Rethymnon: University of Crete,2007:150-159.

[6]胡海涛.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7]贺琼.长沙市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8]余冠仕,柴葳.教育部:高校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9-10-27(2).

[9]陈彬,孙琛辉.当高校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教学怎么办?[N].科学时报,2010-01-26(1).

[10]Freudenberger H J.Staff bo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1974,30(1):159-165.

[11]Maslach C,Tackson S 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ment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2): 99-115.

[12]Etzion D.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stress burnout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7,69(4):615-622.

[13]Maslach C,SchaufeliW B.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burnout[M]∥Schaufeli W B,Maslac C, Marek T.Professional burnout: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San Francisco:Taylor and Francis, 1993:1-16.

[14]赵玉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4):41-44.

Characters and Cau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rnout on University Faculty

L IAN G Zhendong1,2,ZHAN G Yanhui1
(1.Department of History&Sociology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

Based on burnout phenomen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university faculty,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field of burnout are analyzed,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rnout are put forward.The for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urnout are discussed.The reasons to cause research burnout are expounded from three aspects: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college research conditions and atmosphere,and social factors.Suggestions to ease or improve research burnout are put forward.

university faculty;scientific research burnout;individual characters;social factors

G 443;G 644

A

1008-9225(2011)06-0101-04

2011-06-09

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JBS09095)。

梁振东(1977-),男,甘肃渭源人,漳州师范学院教师,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立欣】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高校教师研究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