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过激舆论”的社会成因及应对

2010-12-27丁妍沈汝发

中国记者 2010年11期
关键词:言论网民舆论

□ 丁妍 沈汝发

(作者分别是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

近年来,网络舆论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过激舆论”也时有发生。本文以网络上针对某事件的“过激舆论”为例,对这种舆论产生的社会成因和应对办法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典型的网络“过激舆论”案例

前段时间,福建、江苏、陕西等多个省份相继发生校园凶杀案后,网络上除同情学生、谴责凶手的舆论外,也产生了一些过激言论。有种言论出自于3月31日的某报。据该报报道,南平市“3·23”的重大校园凶杀案后,南平市下辖的建阳市求知园作文班布置了一篇“选择给郑民生或受难者家长或受害小伙伴写一封信”的作文,一位小朋友在写给郑民生的作文中写道:“你要真忍不住仇恨,你就去杀那些贪官,你怎能杀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

这一报道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不少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贴吧、QQ、MSN等网络途径转载。

网上更甚的漫画和过激言论也受到热捧。

毫无疑问,这种言论是一种典型的网络“过激舆论”。首先这种舆论在主观上情绪化、缺少理性、不认同规范。因为按照法律规定,任何公民的生命权都受到法律保护。这种舆论显然是感情用事,表达的是一种过激情绪。

其次,这种舆论在客观上主张采取偏激、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

笔者认为,网络“过激舆论”不是基于社会事实基础上作出的客观判断,而是一种过激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表达。譬如,上述一个小学生的言论,事实上,孩子无论是对贪官还是对社会的认识都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切身体验,是社会心态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网络“过激舆论”的社会成因分析

首先,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是产生这种“过激舆论”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社会矛盾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应该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来解决问题,在制定完备的规则基础上,当遇到社会问题时,理应由政府遵循规则来调停或处理,这样才能保障社会有序运行。

但当前存在司法不公现象,正常信访也经常碰到这样那样的情况,正是由于现实中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部分民众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感到不满,对个人力量微小感到无奈,对现实途径感到失望,对解决问题缺乏信心。同时,在传统媒介上也缺乏民众表达意见和情绪的空间,他们才通过网络这种管理松散、方便快捷的平台来表达意见,宣泄情绪。

三是网络媒介的“把关人”缺失,对“过激舆论”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是网络信息的海量化且更新速度极快,使得网络管理者难以及时有效地对网络信息加以选择取舍;另一方面是网络的去中心化,导致传播环境的松散,受众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经媒介选择加工后的信息,而可以在网络搭建起的平台上自由地浏览新闻,发表见解。

四是网络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放大效应,网民的从众心理也对“过激舆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在传播过程中,网民行为会呈现出一种“集体无理性”,对某一言论跟风。

另外,一些网民缺乏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也是原因之一。网络的匿名性带来 “无责任感”,因此发表过激言论,甚至一些不法分子恶意发布虚假信息,捏造虚假新闻,人为制造网络“过激舆论”。同时,网民作为信息传播者,绝大多数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信息失真,自觉不自觉成为网络“过激舆论”的助推者。

对策建议

网络“过激舆论”是必须正视的社会现象,对社会形成一定危害。一方面,“过激舆论”没有完全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甚至完全没有事实基础,容易形成对公众的误导。目前网民人数众多,一些舆论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发表意见,甚至歪曲事实,故意以偏概全,呈现给广大网民的是虚假内容,造成了网络舆论环境的混乱。

另一方面,“过激舆论”常常是非理性、破坏性、非建设性的,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过激舆论”可以宣泄情绪,但解决问题仍然要遵循规则,才能维持社会有序运行,而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会是受害者。以校园凶杀案为例,从犯罪学角度看,当社会上出现一种新型犯罪或恶性危险犯罪时,可能会产生示范效应,出现“犯罪模仿”并导致该类犯罪迅速“流行”。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笔者建议,要对网络“过激舆论”高度重视,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应对:

首先,政府要切实落实为民服务的理念,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解决社会底层人员的实际困难,以缓解社会矛盾。通过有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政府要转变作风,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加深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提高执政能力,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

其次,加强司法建设,尤其是要提高司法的公正性。防范因公权力膨胀对私人权益的不法侵害导致的社会不公,引导民众相信司法,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司法途径反映问题。同时,加强信访渠道建设,畅通民众诉求表达和困难救济渠道,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心。

第三,加强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少数网站为追求轰动效应,夸张渲染,捕风捉影,存在“失范”现象,要加强网络从业人员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坚守新闻传播道德底线。同时加强网络管理,减少和避免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对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网站应追究责任。

此外,针对一些网民道德观和良知感淡漠、偏听偏信、是非颠倒的现象,需在全社会加强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言论网民舆论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他们的言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
2.9亿
言论集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