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全能记者”的成长

2010-12-27郭起豪

中国记者 2010年11期
关键词:台风新闻报道气象

◇/ 郭起豪

这几年,只要遇上台风,我都会冲锋在前,用一连串的文字、图片全景式地展示我国气象人在防抗台风中的一举一动。

而在此之中,镌刻的是我从一个简单的记录者到全媒体记者转变的足迹,还有我对新闻事业的追求与热爱。

“苍白”的文字

旧有的台风报道,很多都是三部分的套路,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二是及时开展台风防抗气象服务,三是防台效益。不仅读者有“视觉疲劳”感,就连我这个作者也觉得“这样的文字看着实在太没意思”。

在读图时代,台风这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以及抗击台风画面,这些本是非常生动的东西,但若是仅仅局限于文字,则一切都被僵化处理了。

如何让读者读图了解防抗台风呢?首先必须有直观的图片,但是要让纯文字记者的我一下子拿起相机还真有些伤脑筋。

后来的日子是,晚上读摄影类书籍,掌握人物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风光摄影及图片制作知识和技巧,白天跟着摄影记者实践练习。

一天、两天、三天,尽管有人对我拍摄的照片指指点点,但我还是坚持拍。渐渐地,只要遇上重大活动,我都会主动请缨,抢着去拍摄,改变只有文字报道的局面。

一个人的报网互动

2010年夏天,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对流系统比较活跃,“狮子山”“圆规”和“南川”3个台风相继生成。

在“狮子山”生成后,我先以一句话新闻方式在中国气象网及时报道台风生成的消息;随后在中国气象局召开防抗台风专题会议时,利用3G无线网卡迅速发出快讯和图片,进行无缝隙的网络直播。

而在《中国气象报》上,我尽可能地追求深度,探究一些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并避开在中国气象网上谈过的问题。

我就三个台风群发的特点、今年台风偏多还是偏少、台风偏少与全球变暖是否相关、历史上是否也有三个台风共同出现的现象等进行深度或专题报道,使读者感受到报纸和网络深度融合提升新闻价值的魅力所在。

至此,一个人的报网互动还没有结束。在完成这些系列报道后,借助国内外主流和行业媒体,放大行业新闻的声音,也是一个气象新闻记者职责所在。因此,我常会将一些优秀稿件推荐到主流媒体,让报网更大范围地互动。

如今想来,这种使出十八般武艺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全媒体式报道,的确让人有些吃不消,甚至有些残忍,但是,当看到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提高,看到自己能够更生动、全面地展示一个重大气象新闻事件,我倍感欣慰。

良好的环境铺路于全媒体

近年来,伴随《中国气象报》和中国气象网等快速发展,中国气象报社记者不断地向全媒体记者转变。这种报道模式不仅出现在重大新闻中,且已融入到中国气象报社常规报道中。

对突发性的气象新闻事件以及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中国气象报社要求记者在网络上进行滚动报道,突破报纸次日才能发布新闻稿件的瓶颈,提高新闻报道时效。

同时,要求新闻报道图文结合、视频现场和文字报道互为补充,使报道现场感更强、更立体生动、更有说服力。

此外,在网络和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区别对待,寻求差异化,也是中国气象报社对记者的一项新要求。

当然,中国气象报社在考核、培训和评奖机制方面也向全媒体记者倾斜。特别是在文字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中,构建良好的适合全媒体记者成长的环境,这对全媒体记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鼓励。

今年以来,中国气象报社加大了对全媒体记者培训力度,培训主要涉及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为行业报的全媒体记者向“专家”和“杂家”靠拢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台风新闻报道气象
台风过韩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台风来了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台风爱捣乱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