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性猝死,中国防治任务艰巨而繁重——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内科华伟教授

2010-12-23文图韩同伟张春辉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14期
关键词:心内科教授心脏

文图/本刊记者 韩同伟 张春辉

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占自然死亡的15%~30%;心脏性猝死(SCD)在美国每年发生30万~40万例,其中,冠心病猝死占80%。近日,就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和防治情况,记者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内科、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华伟教授。

华伟教授于1985年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工作。1987年至1990年,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他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医院心内科深造,进行临床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科训练;2001年至2003年,他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医学在职博士学位。此后,又曾在美国Mayo Clinic心脏中心学习。多年来,华伟教授孜孜不倦,在心血管领域辛勤耕耘,与这个突如其来并能置人于死地的“闪电刺客”——心脏性猝死,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誓将这场“生命保卫战”进行到底。

中国SCD现状:发病世界之首,上升超乎想象

2009年9月,由华伟教授和他的同事张澍教授牵头开展的我国“十五”攻关项目——关于我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Analysis of 4 Regional Populations)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2009,54(12):1110)上发表。华伟教授结合这次大范围的关于SCD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我国SCD现状。

华伟教授说:“以前,我们仅通过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变化来估计我国的SCD现状,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此,我们选定了我国的几个地区为代表,做了这次大规模的科学统计学调查,得出了我国关于SCD的客观依据。”

“我们的调查共涉及四个代表区,分别是山西盂县16.2万名农村居民和北京西城区20.6万名、广州越秀区14.9万名、新疆克拉玛依市16.0万名城市居民。这四个地区是中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市地区。我们通过基层卫生院或社区医院、当地医疗中心、项目协作中心三级汇总的形式,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研究对象的收集工作。这次调查最终选取了678718例受试者,2983例死亡,其中SCD事件284例,男性患者为154例,女性患者为130例。在发生SCD的人群中,61.3%在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死亡,10.9%在1~2小时内死亡,20.9%为睡眠中死亡;在4个地区中,SCD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上升,65岁以上的最明显,25岁以下的仅有2例。”

华伟教授语气沉重地说:“我们经过初步调查得出结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高峰年龄在45~75岁之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万。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约有54万人,我国平均每天有1479人死于心脏性猝死,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并且中国的SCD上升势头超乎我们之前的想象。由此可见,中国SCD防治任务将面对一个多么严峻的形势!”

中国SCD防治:任务艰巨而繁重

据华伟教授介绍,SCD通常定义为发生在院外、急诊室或者在运往医院途中,任何心脏疾病引起的、症状发作1小时内的死亡。冠心病是SCD在各种原因中最为常见的,占SCD比例高达80%以上,其中,75%有心肌梗死史。心肌病、心肌炎、心室肥厚、心瓣膜病、高血压和先天性心脏病占10%~15%,其余15%左右归因于QT间期延长、Brugada综合征、特发性室速、电解质紊乱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

“以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CD发生的危险性男性大于女性,与高血压、左心肥厚、吸烟、肥胖等内在因素有关。以往在通过对年龄、心率、血压、体重、吸烟、血脂、心电图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发现SCD病因极其复杂,可以是室颤、室速、心脏停搏或者非心律失常等原因。”华伟教授说,“在这次调查研究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近半数的猝死病例生前无明确的心血管疾患,例如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病史。此外,经年龄校正后,盂县SCD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3个地区,此地区男性猝死率是广州男性猝死率的近2倍,而其女性猝死率是北京女性的3倍。这次的调查结果和以往的数据结果会带来对病因的进一步探索。”

“以往,人们对心脏性猝死不是很重视,预防工作开展得不够;再者,我国的尸检率也不高,以致欠缺回顾性研究。患者发生SCD后,时间往往很短促,而且通常大部分SCD发生在院外,如果来不及在短时间内进行抢救,患者往往很难存活。”华伟教授说,“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一些名人猝死事件的报道,以及我们这次调查研究得出的科学、准确的数据,再加上对SCD知识和危害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脏性猝死,开始扭转对SCD的认识误区。”

“猝死虽可救治,但成功率却很低。2005年年初,国际复苏联合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公布了‘心肺复苏最新指南’,重要步骤为ABC三步,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人工循环。如在SCD后4~6分钟内未予复苏,预后很差;8分钟后开始复苏,患者几乎不可能成活。”华伟教授说,“早期呼救、早期复苏、早期除颤、早期生命支持是关键。随着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的提高,目前院内心脏骤停的急救成功率相对较高。然而,院外复苏成功率极低,即便在医疗发达国家也仅有1%~5%。因此,识别心脏骤停易发人群成为研究重点,如何对高危患者进行SCD危险分层和评估十分重要。进行危险分层的SCD,一般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不包括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与非心律失常性原因导致的猝死。因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SCD,可经治疗干预得到逆转。这些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室速,双向性和尖端扭转型室速,以及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做好预防是SCD成功防治的关键。一旦得了冠心病或心脏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比如有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或者曾经发生过突然晕倒被抢救成功的,这类患者再次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如果是已经发生过SCD的患者,更要积极进行治疗,比如在体内埋入心脏起搏器,可以有效防止心脏性猝死。”华伟教授说,“目前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高危患者防治SCD的最有效方法,但国内应用的数量非常有限,每年仅有500多例患者接受ICD治疗。ICD目前在国内推广受限的几个原因是,第一,国内心血管医生对ICD预防SCD的作用仍然认识不够,特别是对于ICD对SCD的一级预防作用还不是很了解,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再教育;第二,目前,ICD的价格虽然通过几次国家统一招标后已有很大幅度下降,但是仍然偏贵,许多应该接受ICD治疗的患者无力承担ICD费用;第三,医保政策几乎没有覆盖ICD,能报销的比例非常有限,希望将来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提高ICD的医保报销比例,使ICD用于更多的患者。”

华伟教授最后说:“我国的SCD防治工作艰巨而繁重,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及积极的宣传工作,能够引起全社会对SCD的高度关注。经过我们多方的积极配合和努力,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相信一定会扼住SCD这个‘冷血杀手’的咽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唯一的专门研究机构和临床诊疗中心。华伟教授在20多年的心内科临床工作中,掌握了精湛的心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技能,尤其在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熟练掌握了心脏起搏器安装技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技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技术等,特别是国际上先进的经静脉植入埋藏式除颤器技术及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起搏尖端技术,成为国内少数掌握此项技术的专家之一。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华伟教授已为3000余例患者植入了心脏起搏器,为300余例患者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为200余例患者植入了三腔双心室起搏器,是目前国内植入ICD和三腔起搏器最多的专家。除在本院开展的手术外,华伟教授还不遗余力地帮助国内其他许多大医院开展ICD和三腔起搏器技术,为提高我国心脏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简介

华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兼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装备协会评审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脏起搏学组副组长,美国心律学会(HRS)、欧洲心律学会(EHRS)会员;兼任《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等7家医学杂志编委;主编或参编专著1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多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首都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973课题子课题1项,并承担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等。

猜你喜欢

心内科教授心脏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心脏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研究
因需施教在心内科临床带教中的观察体会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