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档案文化价值的自我体认

2010-11-16庄国芳

剧影月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淮剧剧种戏曲

■庄国芳

艺术档案文化价值的自我体认

■庄国芳

艺术档案,系《档案法》中“文化”类档案的一个分支,是隶属于国家档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此来观照我们所从事的“艺档”工作,深感“艺档”本身就是艺术存在的一种形式。它那随着历史的衍变所积淀起来的每一点资料,即便有的还只是片纸只字或断不成篇,但总足以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中国优秀而丰富的戏曲艺术,保存着大量的古文化遗留,在那一笔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里,似觉深藏着许多可令人感悟的文化灵魂。

十多年来,我无意去仰视那演艺场上的名和利,而是一直默默固守在淮剧艺术档案工作岗位上。面对这平淡而又平凡的工作,付出的虽是艰辛,获得的却是教益。

“艺档”工作,看似一种最简单不过的资料归集,其实从档案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来看,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累,乃至价值的积累。以我的实践所获为例,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参与编纂《淮剧志》和《江苏戏曲志·盐城卷》的过程中,曾足涉盐城、扬州、淮安、上海四个大片的近120个市、县、乡、镇,行程约24万公里,遍访了老艺人、知情者达960人次,采集到原始资料共280万字。这一大摞沉甸甸的资料,虽是用静态的方式记录收存下来的平面文稿,可当它进而被清理、梳理、编辑成书后,并且将这些信息资料变成创新资源给予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时,它的实际效应却又是远远超越了《志》书本身的文化含量。这会让你从历史的叙述中,直观到淮剧剧种历史的厚重和民间戏曲文化的魅力;它还会让你从传统戏曲艺术的比较中,洞察到淮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的个性特质,及其因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所形成的“草根性”;它更会让你从淮剧艺术发展的走向中,摸清它的发展源头,把握住它剧种艺术的本体特征,通过对它历史丰富性所作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再现出淮剧的艺术品格。显然,这便是“艺档”的潜在性功能。

民间戏曲的存在,多为口头承传的模式,因而艺术档案中所累积的各类文献资料,在大多的情况下,是从前辈艺人们的遗忘和记忆之间苦苦寻得的。不论是口述还是笔录,也不论是散记还是文本,都是极其珍贵而值得收存的。如:同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们从珍藏的《淮剧传统剧目初探》(第一集)和《淮剧传统剧目汇编》(两册)中发现,原本只作为一般性辑录的四十四出老戏,竟是淮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如此完全采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下来的文曲台本,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淮剧传统剧目的原态原貌,填补了淮剧艺术发展史上某些空白缺憾,而且还使你透过剧目所呈现的文化取向、题材立意、结构思维、语言文辞等技术手法,认识到这种久远的传承,恰是淮剧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剧作资料里所表露的审美内涵及审美形态,又会为你去融入新的艺术元素和手段进行新的探索,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在数字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需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样,在努力于文化建设的今天,包括各剧种艺术在内的地方戏曲,也需借助于丰富的艺术资源,用来催发它递承的流变过程。在这方面,艺术档案作为剧种文化的载体,它所储存着的大量而又是不可再生的每一点珍贵史料,不正是我们已占有的资源优势吗?

尽管“艺档”工作小之又小,甚至小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但我们切不能否认或漠视它的存在。因为它传递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它承载的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它具有严谨的专业性、学术性和资料性的综合性特点,它同时又是剧种之间、艺术家之间交流的平台。

以史为鉴。且不妨从我艺档室现存的资料卷册中摘出一、二来用以鉴证我的体会。《淮剧音乐》,这一早于四十年前就已辑录成册的书中收集了一百三十八首曲调及二十一段淮剧特有的伴唱锣鼓点谱,从表层上看,它只不过是一本传统音乐唱腔汇编。然而,四十年后的今天重新再来审视和咏唱它,却感到在这信息资讯的背后,从精神层面上展示了淮剧音乐所张扬的,正是源自乡土田园的生命力,及其特定节奏、韵律所赋予它的强烈的地方色彩。通过它声腔的衍变、曲牌的衍生、流派的纷呈,又使我们感受到淮剧所生俱的戏曲本体的音系形态,因适应着本土观众的审美情趣而深为人们所喜爱。

再有,我们曾用拉网式的办法,将散落在民间的诸多淮剧鼻祖及前辈们的个人肖像和他们所撰写的戏曲活动回忆录等,尽可能地征集归档,专门为此编辑了一本名流荟萃的《艺文集》。在这里,档案资料所记录的人和事,对我们来说虽是陌生的,但岁月的印痕及他们在艺术生活中留下来的许多轶事,却是我们研究地方剧种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一代淮剧艺术家们在他们置身的那个年代所积累的艺术传统,和他们的执着、勤奋以及一心为艺的品性、学识、智慧、技能等等,都是值得后人效仿的。由此可以说明,“死”的档案一旦变成“活”的信息,便能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一种精神动力。

除上所述,若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戏曲有着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种形式的传承,而它的唱念表演、音乐演奏等,又多呈现具体的活态性的表现特征。据此,艺术档案里的所记所存,则是真实记录艺术成果的有力凭证,是促进艺术发展的依据条件。一个剧种、一个剧团,倘若没有丰厚的艺术档案,那势必就缺少历史和文化的底蕴,失去重要的历史推动力。再则,艺档中的艺术资源如若只作为藏品束之高阁而不被充分利用,那也将会变得没有价值或失去价值的一堆纸片。沿此启示再细观我案边的古戏台模型(东沟“鳌鱼”戏台),及大量淮剧声带音像资料,无一例外地能让人们从“死”的物质中勾起对戏曲传统的记忆,那些已被记录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又会给人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和美的享受。

总之,这无声的平凡工作,唤起了我对淮剧事业的热爱,使我意识到“艺档”工作在当代社会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诚然,对于艺术档案文化价值的认定,是以所存文献资料“质”的规定性为前提的。针对当前“艺档”工作似好非好的状况,我觉得严格执行文化部下达的《艺术档案整理规则》,强化“艺档”工作的资源配套,注重艺档的科学性、规范化和系统化,把握艺档的真实性、可靠性等,仍然是我们艺档从业人员所必须做到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长期的艺档工作实践,使我深切地认识到,艺档资料的建设,是剧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艺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剧种艺术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基于艺档工作的重要,我愿站在这个台阶上永不退步,勤于职守,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淮剧剧种戏曲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淮剧还好吧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