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于理想化:《刘老根》最大的特色

2010-11-16卢新星

剧影月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理想化山庄理想

■卢新星

电视剧《刘老根》于2002年3月初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后,备受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并在央视不同频道和许多地方电视台迅速复播。这部电视剧是以东北农村生活为主题,以老根创业为主线,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主人翁的爱情故事,幽默中不乏沉重,笑意中充满泪花,热闹中隐含孤独,成功中尽显艰辛。其与时俱进的品质一直引发人们的深思。从其剧情来看,《刘老根》(后文简称“《刘》剧”)对刘老根理想的最终实现给予太多的期许和理想。

一.发展动因过于理想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刘老根的发展动因除了自己有一腔热情外,其他的几乎全靠外因。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没有资金,有了钱才可以办事。如何用钱,如何用钱去赚钱,没有人才可不行。用对了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可贯彻执行,事业才有可能蒸蒸日上。老根事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这些,而《刘》剧对老根理想的实现是通过外力来实现的。

1.资金外引

《刘》剧中老根是靠外引的资金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大奎20万的启动资金帮了大忙,紧接着韩冰资金的注入使得老根发展事业的信心倍增,并且后续资金还是无偿使用的。《刘》剧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老根形象,从发展事业的开端就相当的理想化,试想如果没有大奎这样有钱的好儿子,如果没有遇到韩冰这样的富婆,他将什么也干不成。老根是干大事业的人,干大事业必须有大投入,它能够以龙泉山庄作抵押从银行贷款三千万,自然就加大了发展的风险,剧情随之跌宕起伏,老根的命运便顺理成章地被《刘》剧戏剧化、理想化起来了。

2.人才的外引

人才是困扰老根发展事业的一个主要问题,老根也想竭力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在《刘》剧中,简直就是“身边无人才”。两个大学生李丹、徐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李丹虽然是副董事长,却显得能力不够;徐迈拉客、演小丑倒挺在行的。懂外语的二氓也被埋没了好长时间,药匣子老早在老根眼里根本就不是什么人才。老根想到的就是引进人才,引进像顾晓红一样的人才,经过风风雨雨后,《刘》剧结果也是遂了老根的愿,外聘顾晓红当了总经理。

3.问题的解决在于外力的介入

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干大事业尤为如此。《刘》剧中老根不断有新的想法,有把山庄做大做强的念头,外面的阻力虽然不小,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靠更大的外力来完成。《刘》剧中龙泉集团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二儿子耍了手腕乘机当上了总经理,老根身为董事长却也要被迫私底下拉拢支持者,最后父子反目要分家。在政府的协调下,龙泉山庄没有分家。最后诈骗案的告破,骗子被擒,赃官落马,赃款被追回、龙凤集团的组建等等,所有这些无不得益于外力适时的介入和干预,这些都是老根所期盼的。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过于理想化

二元社会结构是困扰我国发展的国情,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差别,而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具体形态。无论城市和农村,都是人类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产物。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音符。

1.潜意识里的城市优越感

《刘》剧对城市人和城市生活方式表现得顶礼膜拜:韩冰、大奎夫妇是城市人,有了这些关键的城里人,刘老根的设想才有可能付诸实施。韩冰、大奎夫妇的每次下乡,在《刘》剧中总表现得比山庄里的人有修养,城里人那种优越感从言语、行动上乃至乡下人的眼光中都很容易体会到。还有山杏学艺要到城市、凤舞山庄请“二人转”演员在城市,就是老根本人似乎也带有天然的乡下人的自卑感,当他带着大辣椒上电梯时有意识要显示自己是见过世面的人,生怕城里人瞧不起他们。就是爱情受挫诉求的处所也是城市。《刘》剧也企图把城市作为弥补爱情伤痛的处所来表现,大柱在农村爱情受挫后,到城市学艺,结果“水土不服”,城市不适合他,被老根领回了山庄。《乡村爱情》的谢永强则不同,在爱情受挫后,不是消极地到城市,而是带着土壤去城里检测,看看荒山的土质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最后还是回到农村,从浮躁走出来,踏踏实实从事自己的事业。相对于《乡村爱情》中的永强,《刘》剧中的大柱从乡下到城市再到乡下是悲观的、消极的、被动的。

2.对新农村的理想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胡锦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用这短短20个字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这不仅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化的美丽图景,也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乡村社会的想象。刘老根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三大差别”、“三农问题”他应该深有体会。作为一个农民,潜意识里存有自卑感并不奇怪。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感受到社会的变迁,要解决“三农问题”,凭农民的智慧,挖掘自己的潜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刘》剧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山庄旅游业等都是对如何建设新农村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寄予了很大的理想,契合了时代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剧对刘老根的理想给予了充分的理想化了。

三.对“善恶”观的表现过于理想化

每个社会都有相对一致的“善恶”观和评判标准。所谓善,是指爱护自然万物的一切行为,通常指帮助、爱护、关心他人的一切行为。所谓恶,是指破坏、损害自然万物的一切行为,通常是指损害他人的一切行为。《刘》剧围绕刘老根对“善恶”观表现也相当的理想化。

1.以“恶”显“善”

《刘》剧“善”“恶”两极,以“恶”显“善”。冯元、胡科等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周身充斥着“恶”,身为一乡之长的冯元唆使胡科收买了四人到山庄制造事端,又让派出所封了山庄的房子,山庄被迫停业;又和胡言设下圈套骗走老根银行巨额贷款,致使老根疯了。以他们种种“恶”来凸显老根的“善”,老根要用“善”心做“善”人,办“善”事,多么不容易呀!

2.以“善”灭“恶”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根深蒂固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刘》剧的结局就反映了这种理想:丁香和疯刘老根终于正式结婚,洞房之夜丁香一曲《王二姐思夫》唤醒了刘老根的记忆。刘老根病愈出院,被骗案查清,骗子被擒,赃官落马,赃款被追回,“恶”人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刘老根合并了凤舞山庄,成立龙凤集团。老根事业的发展终于没有“恶”人挡道了。一曲撼天动地的《关东风》大歌,唱出了关东人创业的豪情,刘老根决心带领众乡亲在奔小康的路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再创辉煌!

四.对和谐社会建构的理想

和谐社会,从理论上说,是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级成员各尽所能,使人民的聪明才智得到全面发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的社会。简言之,从“官-官”关系、“官-民”关系、“民-民”关系、家庭关系、爱情的“纯度”等方面来看,《刘》剧中也在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探索着。

1.剧中的“和谐中的不和谐”

和谐中的不和谐,即表面上看上去和谐,实质上不和谐。《刘》剧中马书记和冯乡长是为一个乡的党政主要领导,一对搭档,本该互相支持,搞好工作,实际并非如此。书记曾对老根说:冯元在你身上捞了不少政绩……张口闭口的,在乡政府的领导下,好像没有我这个党委书记似的——不和谐之声已经很明显了。《刘》剧中出面最多的官员是冯乡长,本该搞好“官-民”关系,可他却最不受山庄人的欢迎;山庄里的派系争斗,以老根与二奎为首的平民分成两派;父子经常吵架,彼此相互拆台,最后闹到分家的地步。《刘》剧中爱情的“纯度”也受到拷问,老根为了推行他所谓的改革,和丁香结婚是为了撤掉丁香质检部经理的职务。虽然老根的做法人们能够理解,但这种过于功利的爱情观却很难叫人接受的。

2.理想中的“不和谐中的和谐”

不和谐中的和谐,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上去不和谐,实质上是和谐的。同样地,这种和谐也可以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纵观《刘》剧,该剧要构建的是一种“不和谐中的和谐”的和谐社会。由于政府的协调和其他外力的干预,贪官得以惩处、诈骗案告破、二奎心甘情愿地让位总经理职务、龙凤集团从此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事实上,事物的发展总是充满着矛盾,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刘》剧的结尾构建了一个“官-官”关系、“官-民”关系、“民-民”关系、家庭关系等都和谐的理想社会,其实这种和谐是“不和谐中的和谐”,也是老根理想中的那种和谐,简言之,刘老根的理想在《刘》剧中被和谐地理想化了。

猜你喜欢

理想化山庄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夏日度假胜地:承德避暑山庄
庄园夜宿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我所看见的美好
关于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