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引导

2010-11-16金星

剧影月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演奏者古筝乐曲

■金星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说:“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在中国古代,琴棋书画是代表个人修养的基本内容。这四项在现在看来是运用不同手法表现不同内容的技艺,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对一个人尤其是读书人的评价,琴棋书画技艺的全面与否、纯熟程度乃至技法所表达意境的深刻、内涵的丰富和情趣的高雅,不仅与他的才华有关,还与他做人的道德水准紧密相连。在这种认识和观念下,筝曲的审美原则,与其它技艺,诸如书法、绘画等都有相通之处,在审美的价值取向上,各种技艺上是相通的,不同只在于技法和表现方式。

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特色的流派,如: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陕西筝等九大派。而近几十年来,古筝技艺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以其独特的魅力唤起了很多作曲家的灵感,古筝新作层出不穷,各种新兴演奏技巧大大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关于古筝演奏及教学方面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不断探讨和研究。今天就古筝教学中的审美素养引导,做以下浅析:

筝乐器的特色在于“以韵补声”,右手行声,左手做乐。(左手逸韵补声)多年教学,我体会到,一名学生虽已拥有熟练的技巧,但弹奏中仅仅依靠教师传授的娴熟技法与对乐曲示范的模仿,无自身的审美体会,心无韵;则很难将乐曲很好的演绎。

“韵”,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概念,最早出现于秦古书《尹文子》,其中有“韵商而含徵”之语。这里,“韵”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有“发音不同而收音相合”之意。至汉魏之际,“韵”不再仅仅用于音乐领域,而更多用于品藻人物,标示着人的超群脱俗之美。后有南朝谢赫以“韵”论画,唐末司空图以“韵”品诗,宋代黄庭坚以“韵”评书法等等。可以说,“韵”在中国艺术中具有突出的普遍性,广泛地融合于音乐、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等领域。对“韵”的演绎,一直是中国艺术家们最高的艺术追求,并把它看成是艺术生命之源,是区别艺术与非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

筝的发展有着源远地历史,筝曲中,无论传统筝曲,还是现代筝曲弹奏,如果没有生动的气韵,就很难敷衍成章。而这种生动气韵的取得,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它是通过艺术的领悟,于“轻、重、疾、徐、疏、密、浓、淡”等艺术手段中实现的。东晋最伟大的画家顾恺之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以此谈人物画的特点。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描摹;画“目送归鸿”,画的是人物的眼睛,透露的是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这属于神的方面,就比画形难很多。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弹奏中“韵由心生”,形神兼备;完善审美素养的培养,是完美演绎一首乐曲的关键。

1.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国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讲求音乐与个体内在精神的对应,重视心理对物理属性的声音的整体直觉把握和体认,即“音心对映”。这在《乐记》中就所论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认为“音乐”的本质不在于“物”而在于“心”之“感物”。所以,需引导学生要重视主体心灵与客体音响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以“心灵映射万象,化景物为情思”,将自身对万物的生命感悟融入到筝乐中。

古筝传统曲目,在题材方面多摹写山水,吟咏花鸟自然之趣,从中寄托人们钟情于自然的情感。一般的描绘山水的作品在风格上都较为典雅,无论作品中所寄寓的情感如何,都讲究适中,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展现的是大自然无限的生机和生趣,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安详、闲适与平和的审美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旋律中涤荡心胸,闻声而近自然。

如由古琴曲改编的筝曲 《梅花三弄》是清雅的一首乐曲。格调清新雅致,尤其是其中的泛音,将梅花舞羽翻银、亭亭玉立于风雪中的形象和高洁的品格巧妙泻于指下。此曲可谓“以最清之音写最清之物”的写照。而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十大套中最富诗意的一首。整体上,乐曲曲格清雅隽逸,又不失谐谑。乐曲从慢板到拷拍再到三板的铺排结构,以及在节奏上的跌宕变化,巧妙地刻画出早春时节一群寒鸦徘徊于水天一色,碧波荡漾之间;时而出没波间,时而追逐嬉戏的以戏水为乐的情景。“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此类筝曲教学,不但需让学生掌握乐曲的流派风格演奏手法,更需引导学生掌控乐曲所表达的清丽的音乐风格与生动的音乐形象。学习乐曲的意境,提高对曲目内容的审美感受。

2.引导学生积蓄情感。情感抒发是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内心体验和态度。因此,音乐离开“情”,则失其感人之力。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的表达是一直含蓄的。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且能够将情感含蓄地用声腔化的音乐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产生“一唱三叹,余而不尽”的情味。

筝曲中的风格作品多样,其中悲情的音乐作品更具情感冲击力和爆发力。作品在结构上宏大,形式铺排巧妙复杂,节奏快慢起伏搭配,时而似佳人悲泣,凄楚悱恻;时而象暴雨将临,情感挥洒淋漓尽致。从乐曲的旋律走向来看,悲情的作品多曲折。在调式运用方面,多采用苦音调式,对于“4”、“7”两个音尤其讲究。在技法的运用和音效的追求方面,尤其重视左手的技法和由此产生出的多种腔化音。陕西筝派中的一些作品在悲情的展现方面独具一格。陕西传统筝曲《姜女泪》、《秦桑曲》都是悲情作品的典型,乐曲中左手游移的变化产生出一种仿佛人的哭诉、哀叹的腔调。而运用陕西哭腔音调 “碗碗腔”创作的现代筝曲 《云裳诉》,更赋予现代创作手法和丰富的情感内容,音乐曲调更富张力;乐段起承跌宕,情感起伏多变;凄婉哀怨的音调令人久久回味。

3.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古筝演奏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需要演奏者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艺术视野去分析和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凭借良好的音乐感受,运用精湛的演奏技巧去细腻而感性的诠释音乐作品。古筝演奏作为综合技艺来说,包括演奏者、音乐和乐器三者组成;成功演绎一首筝曲,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对音乐的理解,而正确的理解音乐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演奏者必须开阔修养的范畴,广采博收,厚积薄发;只有这样才能使自身的艺术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演奏者演奏作品就像演员塑造一个角色,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失败其关键在于演员对于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内在和外在修养;而演奏者演奏乐曲也是表现一个音乐形象,演奏者的思想道德,品质情操、文学与艺术知识是一种丰富的创作底蕴;拥有丰富知识的人对于事物的理解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度,是构筑艺术大厦的基石。其次,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作品本身的意义是要以情动人,演奏者应该从生活当中去积累创作的灵感,从而表现生活的真善美。许多作品都是生活的艺术再现,由于创作环境的区别,作品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演奏者凭借个人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敏锐的音乐感受,从而会更好的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现代筝曲创作,乐曲多借文学故事、诗词作品等为情境,欣赏者在接连不断、张弛有度的乐音串中与艺术主题共命运,同命运。意蕴丰富而深刻。现代筝曲《长相思》,就是根据李白同名诗作《长相思》创作而成,乐曲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表现了诗人李白在离开长安之后,对自己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的复杂心情的抒发。教授此乐曲,必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诗词内容,加深对乐曲人文背景的感受。了解作者是将陕西民歌的一些旋律和中国古代歌曲中的音调融合,创作出的一部具有浓郁传统旋律风格的作品。乐曲在一段自由演奏的引子之后,以左手的古琴音调为固定音型演奏四小节,继而引出带有忧伤色彩的主题旋律。古琴音调和主题旋律纵向的紧密结合,既表现了“长相思,摧心肝”的相思之情,又使听众很好的将乐曲与传统古诗词赋予的主题内容连接融合。由此,只有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对乐曲人文背景的剖析,才能使学生在乐曲演奏时将诗词中一位怀才不遇的相思人刻画地惟妙惟肖。

结语

筝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藉以抒情表意的一种载体,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旨趣。现今筝曲创作和演奏手法日新月异,愈来愈多的人投身于对这一古老乐器的学习和领悟之中,而这对专业古筝教学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以技术技巧为基础,感情表达相辅相成。在教授学生获得一定的演奏技术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在关乎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处理上多下些功夫,否则,我们对单纯的筝的演奏技术的训练会有所缺失,更流于片面。

猜你喜欢

演奏者古筝乐曲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第一次弹古筝
悲伤的乐曲
我爱古筝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