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主体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

2010-10-24颜非非施群芳

浙江体育科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经验主体

颜非非,张 杰,施群芳

(中国美术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310002)

近几年许多体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审美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审美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他们主要从审美教育、审美经验、审美对象着手,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整合,只是从某一心理角度或教学角度出发。没有从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的精神结构要素出发;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体之间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审美活动的主体是人,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审美理想、审美经验、审美心境、审美态度是主体精神结构诸要素,它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但是目前从审美的主体活动因素角度着手的研究比较缺乏,还未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本文应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的一些理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并分析成因,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服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地区1 000多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由学校的老师负责随机抽调一、二、三、四年级学生并当场回收,确保数据的可靠。

根据李戎主编的《美学概论》中审美关系的主体活动精神结构要素理论和耿步健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因素设计问卷,广泛征求了浙江高校体育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调整,最后确定为正式问卷。问卷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法,从2009年6月至7月历时一个半月。共发放问卷1 120份,实际回收1 100份,回收率98.21%,最后确定有效问卷1 050份,有效率为95.45%。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a=0.913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问卷进行了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通过Amos5.0软件进行处理,得出模型的各拟合指数都比较理想,模型拟合度较好。并且各题目在各个因子的载荷从低到高(0.687~0.846)大于0.6。证明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因素69个因子结构的构想合理,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的统计处理。为了不丢失过多的影响因素,把众多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因素进行归类,本文进行了因子分析。为研究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本文进行了相关分析。为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现状

图1

表1 浙江省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现状

表2 因变量与12个自变量的皮尔逊积距相关系数

从表1可知,浙江省大学生经常观看体育赛事的人数占58.1%,有时观看体育赛事占32.4%,基本不看占9.5%。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的体育运动审美状态,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处于随机状态,及少数处于消极状态。根据耿步健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提出: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成熟化与稳定性;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人际交往领域扩大;情绪强烈、容易激动、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兴趣深化[2]。说明大学生思维敏捷、接受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活动领域扩大,引起情感和社会体验需求也扩大,其中包括对欣赏自然和艺术的体验需求也进一步扩大。体育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观看、欣赏及参与已成为课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当中经常会谈论某某球星、NBA比赛结果、现在流行的运动等,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审美持有不同的角度,并形成自己个性需求,对体育运动审美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塑性。所以本次调查对于如何把握大学生的审美状态具有实际意义。

2.2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的主因素

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中69个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对应的有12个因子,12个因素的方差累计百分比已经达到62.049%,基本反映了整体问题,为了对因子进行命名,本文采取了“极大正交旋转法”。根据因素分析理论,进行了归类,见图1。

计算出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中12个自变量均数及标准差的基础上,为深入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内在美需求因素皮尔逊相关系数r=.111,显著性水平Sig.达到了.001(P=0.001),可以认为内在美因素和因变量呈非常显著性相关;而外在美需求因素、智慧悬念气氛美需求因素、运动外在美追求因素、运动知识技能经验因素、外在美经验因素、喜欢项目心境因素、外在条件心境因素、内在条件心境因素等显著性水平 Sig.达到了.000(P<0.01),可以认为这些因素和因变量呈很显著性相关;运动内在美追求,审美态度显著性水平 Sig.分别达到了.027、.012(P<0.05),两个因素和因变量呈显著性相关;只有自信理想追求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12,显著性水平Sig.达到了.721(P>0.05),可以认为它们与因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为了进一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我们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通过逐步回归结果表明,运动知识技能经验因素和外在条件心境因素被选入回归方程,前后两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33、0.41,显著性水平Sig.分别达到了.000(P<0.01),.004(P<0.01),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其它几个因素,内在条件心境因素、外在美需求因素、智慧悬念气氛美需求因素、自信理想追求因素、运动外在美追求因素、运动内在美追求因素、外在美经验因素、喜欢项目心境因素、内在条件心境因素、审美态度因素都被剔除,原因是其容忍度分别为.782、.716、.615、.952、.647、.705、.554、.664、.563、.641,全部大大超过了系统设置的0.10的容忍度标准。以上分析说明在目前的12个因素中,只有运动知识技能经验因素、外在条件心境因素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因素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也就是说通过改善这两个因素可以促进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更好的发展。

3 讨 论

根据审美关系的主体活动精神结构要素理论[1]和大学生心理学的主要特点[2]。本文就从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主体活动的主因素(运动知识技能经验因素、外在条件心境因素)进行分析。

3.1 运动知识技能经验因素

3.1.1 技战术规则经验。人们从事一种具体的活动之后,总会在头脑里留下对具体对象的切身感受和有关对象的一些知识,这种感受和知识就是经验,当人们进行新的审美活动时,过去有关的审美经验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审美过程中。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审美,它的审美对象就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具有具体的运动员、项目、环境、运动规则等,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大学主要接受的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更突出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规则,这种经验一直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当人们遇到体育运动审美活动时,留存在记忆中的愉快体验便会被召唤出来,引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形成体育运动的审美态度,同时也深化着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审美愉快。看一场NBA篮球比赛,必须具备一定的篮球技战术规则基础知识、意识及篮球时代文化,才能获得欣赏趣味,才能使欣赏主体的视野与客体相融合,即主体懂了比赛,这时欣赏效应生成,欣赏活动就会产生,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这个道理,要是主体是篮球盲,就不可能从这场比赛中获取效应,欣赏活动就无法产生。在本次调查中对运动比赛规则较了解、对体育运动的技战术较了解已构成影响现代大学生体育运动审美主因素,这是体育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应增强学生运动体验,在体育审美教育培养中,教师应广泛运用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等,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场地规则,使学生直接积累技战术规则经验,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战术美、视觉效果美、形体美、身体美、动作美等审美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适当增加运动美学的理论课时,在教技战术动作之时,多介绍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讲述什么是美,怎样表现美、实现美、创造美以及鉴赏美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如何区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等,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运动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3.1.2 运动场地、器具环境经验。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群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完善即形成了完善的自我概念,形成了稳定的个性[2]。大学生对运动场地、器具环境已形成特定的经验,他们观看体育运动一般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或对该运动项目比较熟悉的场地、器材环境都有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观看体育活动时,运动场地、器具环境经验就会被召唤出来,形成对照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如在观看乒乓球比赛时,场地上若没有屏风挡板,运动员捡球不是很方便,观看比赛的人就会感觉很累,从而直接影响观看者的审美意义与价值。现代大学生对运动场地、器具环境的要求已有自己的见解与经验,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经验中不仅要培养运动技术技能规则,同时一也要培养学生对运动场地、器具环境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3.1.3 胜负感经验。现代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体育运动竞赛,他们对体育运动中赢的喜悦和输的惨烈都深深存储在记忆中,胜负感已成为大学生观看体育竞赛的一个重要的审美价值。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胜负具有强烈要求,有的表现得非常疯狂,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紧紧把握好胜负感的审美教育,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大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广泛爱好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审美价值观。

3.2 外在条件心境因素

3.2.1 运动项目条件心境。审美心境是一种在生理舒适的基础上情绪平静、轻松、和谐的状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人并不支配情绪,而是情绪支配人[1]”。心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制约着欣赏情感的产生。要是情绪不好,再精彩比赛也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失去欣赏的兴趣,而心境好,心情愉快,思想集中,反应敏锐,才会产生欣赏的兴趣。马克思在他的手稿中曾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这说明,欣赏需要一定的心境。在本次调查中有喜欢的某队或队员、周围同学喜欢、该项目流行、社会关注度高、运动水平高、能强意志振奋精神的与运动项目有关的心境条件已构成影响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主因素。因此,我们审美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特别是在有偶像崇拜、社会流行度高、运动水平高、能强意志的运动项目中,学校应以高度的关注,不能回避或莫不关心,应以有组织或有重点的为学生引导并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参与体育审美的心境更和谐,审美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3.2.2 经济、网络条件心境。心境一般都要受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制约,只有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才能有欣赏需要,才能有心境。在本次调查中,经济条件允许、网络,传媒环境好已构成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审美的主因素。说明现代大学生观看体育运动已把经济、网络,传媒环境联系在一起,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审美需求、态度与理想。因此,在对体育运动的审美教育或审美培养过程中应紧跟时代潮流,有条件地方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网络、传媒环境,以消除他们的不积极因素。对于个人经济条件允许,应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培养,发扬大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这必然是实施体育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 李戎.美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5:279-324.

[2] 耿步健.大学生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10.

[3] 龚维义,刘新民.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87-109.

[4] 黄学规.审美与人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 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6] 杜卫.美育学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夏思永.试论体育教学美[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

[9] 郑行健.谈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51-52.

[10] 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1] 周承芳.审美主体自身因素在审美认识中的意义[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2(3):29-30.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经验主体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