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骨脂总内脂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2010-09-2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24期
关键词:内脂补骨脂滴丸

杨 卿

山西省大同市第七人民医院药科,山西 大同 037005

补骨脂总内脂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杨 卿

山西省大同市第七人民医院药科,山西 大同 037005

目的:建立并优选补骨脂总内脂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滴丸制备过程,以滴丸的成型、圆整度、重量差异为筛选指标,以熔融液的保温温度、滴制速度、药物与基质的最佳配比为主要考察因素,对补骨脂总内脂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并讨论影响滴丸成型、圆整度及丸重差异的其他因素。结果:药物与基质的配比1∶4、药液温度90~95℃、滴制速度60滴·min-1,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按照此优化条件制备的滴丸成型率最高。结论:此实验的制备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适合于补骨脂总内脂等滴丸产品的实验室制备。

补骨脂总内脂滴丸;成型;圆整度;重量差异

滴丸系由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熔化在基质中,然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由于熔融液滴在冷凝液中界面张力作用而收缩成丸,随后冷凝成固态而制得。同传统中药的“丸散膏丹”剂型相比,它具有其它剂型不具备的突出特点,符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三小”(用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三效”(高效、长效、速效)“三方”(方便携带、方便用药、方便储存)等基本要求[1、8],从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补骨脂总内脂是存在于中药补骨脂中的主要活性部位。近年来,人们发现补骨脂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功效[2]。目前补骨脂总内脂主要被制备成片剂和胶囊,由于其微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较差。本实验对补骨脂总内脂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进行了优选,为该滴丸的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工艺

1.1 药品与试剂

补骨脂总内脂:自补骨脂中提取;聚乙二醇4000(PEG4 000)及聚乙二醇6000(PEG-6000):天津化工有限公司;吐温-80: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提供;液体石蜡: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提供。

1.2 仪器

AL204型电子天平:梅特勒公司生产;LB-812A型崩解时限测定仪(上海新诺仪器厂);滴丸制备装置:自制。

1.3 处方与工艺

补骨脂总内脂:根据与基质不同配比设计用量;吐温-80适量,PEG-6000根据与药物不同配比设计用量。按照设计的处方量投入PEG-6000,加热使之熔化成液体,投入设计处方量的补骨脂总内脂和适量的吐温-80搅拌,溶液溶解至澄清,放置滴丸装置中滴制,滴制完毕,静置0.5h,收集滴丸,用毛边纸吸去黏附于滴丸的冷凝液,干燥即得。

2 方法与结果

影响滴丸成型的因素较为复杂,我们根据影响因素的初步试验结果,选择药物与基质的最佳配比、滴制速度以及熔融液的保温温度等为主要考察因素,以冷凝柱的长度、滴管的口径、滴距、冷凝液的温度等为次要考察因素;以滴丸的成型及丸重差异为筛选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优选。

2.1 药物、基质的配比与滴丸成型、溶散时限的关系

PEG-6000熔融后,黏度大,流动性差[4]。药物与基质的配比过高,则制备的滴丸质地较软,颜色不均匀,成型率低;配比过低,虽然滴丸的成型率较高,颜色均匀,但滴丸的质地太硬,影响药效。实验比较了按6种不同配比制备的滴丸,结果表明,采用1∶4的配比处方,补骨脂总内脂滴丸的滴速及下沉速度适中,滴丸成型最佳,所得的滴丸呈圆球形,表面光滑,色泽一致,大小均匀,粒径及溶散时限符合规定标准。见表1。

表1 药物与基质的配比与滴丸成型及溶散时限的关系

2.2 熔融液的保温温度与丸重、丸重差异的关系

由基质PEG-6000与补骨脂总内脂组成的药液,温度低,药液的黏滞度大,滴制速度慢,丸重增加,丸重差异大;温度高,药液变稀,滴制口滴出的药液成线状,而非滴状。所以,从药液贮罐至滴头处药液必须保持恒定的温度。我们选用了在3种熔融液的保温温度下制备的滴丸,各取20粒,分别精密称定,计算平均丸重及变异系数(RSD)[3]。结果表明,药液的温度为90~95℃时,平均丸重为0.03636,RSD为0.79%,此时丸重较为理想,丸重差异小。见表2。

表2 熔融液的保温温度与丸重、丸重差异的关系

2.3 滴速与丸重、丸重差异的关系

滴制过程中滴速愈快,所受重力影响愈大,滴丸愈扁,同时液滴变小,丸重减轻,丸重差异变小;滴速过慢,液滴较大,滴丸变重,丸重差异较大。实验比较了保温液在90~95℃条件下5种滴速所制备的滴丸,每种条件下取20粒,分别精密称定,计算它们的平均丸重及变异系数(RSD)。结果表明,滴丸下沉速度为60滴·min-1时,平均丸重为0.03679g,RSD为0.89%,其丸重差异小,丸重较为理想。见表3。

表3 滴速与丸重及丸重差异的关系

2.4 滴距、滴管口径、冷凝柱高度、冷凝液温度对丸形的影响[5、6]

滴距过大,液滴容易被跌散而产生细粒;滴距太小,液滴来不及收缩进入冷凝液,滴丸不能很好地成型。滴管的口径大小也直接影响滴丸的大小。冷凝管的高度对丸形也有一定的影响,冷凝柱的高度不够,滴制过程中滴速过快,易使滴丸产生链球状或哑铃状,且在接丸器中粘连,结团。滴丸制备对冷凝液的温度要求很低,一般在-2℃左右,在实验中很难控制,根据多年的制备经验我们将冷凝液温度控制在2~6℃左右,就可以使滴丸充分收缩,冷凝成型,既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又可以较好的完成制备实验。冷凝管下部的平底烧瓶采取冷盐水冷却(-2℃),形成了梯度冷却,可有效避免滴丸形成过程中拖尾现象。实验结果表明,滴距为4cm,滴管的口径控制在1.3~1.6mm,冷凝柱的高度为90~100cm,冷凝管中部的温度控制在2~6℃左右,冷凝管下部平底烧瓶的温度控制在-2℃。此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滴丸较为理想。

3 讨论

经过多年的滴丸制备工艺研究,在补骨脂总内脂滴丸制备过程中,我们将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控制在1∶4,滴速控制为60滴·min-1,药液的温度为90~95℃,冷凝管中部的温度控制在2~6℃右,冷凝管下部平底烧瓶的温度控制在-2℃,滴距为4cm,滴管的口径控制在1.3~1.6mm,冷凝柱的高度为90~100cm,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滴丸圆整度好,丸重差异小,滴丸表面光滑,色泽均匀,质地软硬适中,滴丸成形率高。此滴制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易普及、工序少、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此方法不仅适合于补骨脂总内脂滴丸的制备,也适合于其他滴丸剂型的制备,对滴丸的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均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1] 王著宁.中药滴丸剂型优势分析[J].中国制药信息,2002,18(4):2.

[2] 罗艺晨,刘娟,朱兆荣.中药补骨脂的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2007,5:49-53.

[3] 刘定远.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72-176.

[4] 周文孝.聚乙二醇在剂型优化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 (12):713.

[5] 李春花,阎艳丽,宋晓宇,等.正交试验法优选芍药甘草滴成型工艺[J].陕西中药,2005,26(3):267.

[6] 林华庆,张蜀,邓红.正交试验法优选雪胆素滴丸的成型工[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1):4.

[7] 陆锦芳,塞德纳.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中成药,1995,17(3):6.

[8] 栾立标,朱家壁.布洛芬滴丸剂的研制及体外溶出度[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9):399.

R283.3

A

1007-8517(2010)24-079-2

杨卿,男,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内脂补骨脂滴丸
补骨脂炮制的历史沿革考证
内脏脂肪素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穿心莲内酯滴丸
补骨脂果皮和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分布规律研究*
3种补骨脂炮制品水煎液中4种成分含量的比较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HPLC法测定蒙药新Ⅰ号滴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阿德福韦酯联用五酯滴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1例
补骨脂与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鉴别
与内脂素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