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调查研究

2010-09-06郭晓丽

关键词:元认知英语专业学者

郭晓丽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系,广东深圳518029)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调查研究

郭晓丽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系,广东深圳518029)

以98名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整体比较薄弱,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检验方法成效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在自我监控和制订计划、多渠道练习英语及规划学习任务三个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以5名善学者和5名不善学者为访谈对象,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整体学习动机不强,自我监控意识弱,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渠道单一,并且对完成学习任务缺乏规划。

高职英语专业;元认知策略;定量与定性研究

元认知策略是指通过建立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行为。它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高级技能,使用的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效。通过个案研究发现英语学习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在学习方法上的最重要差别体现在管理策略上。善学者能够成功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且对自己有分析有评价,对学习策略有选择有评估,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通过对非英语专业的差生进行了元认知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部分本科非英语专业的差生会使用元认知策略来促进英语学习。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没有养成有效管理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弱,因此英语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学阶段是元认知策略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为了了解学生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会学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笔者进行本次调研,以期对处在高职层次英语专业的教学有所启发。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主要研究的问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整体情况;高职英语专业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各元认知策略因子上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通过深度访谈,进一步探讨高职英语专业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具体情况。

(二)研究对象

参与研究的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系商务英语专业09级三个自然班共101名学生。

(三)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问卷的设计基于Oxford的元认知策略理论框架和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根据中国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取舍和修改,共26个问题。受试者在莱克特量5点量表(Likert Scale)上对每一项陈述评价符合自己的程度。根据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特征值根大于1的因素4个,可解释总变异的60.277%,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各项拟合指数表明该量表因素结构较好。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自我监控与制定计划、多渠道练习英语、检验方法成效和规划学习任务。

(四)资料收集与分析步骤

资料收集分两个阶段。(1)在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收回98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7%。采用受试者2009的英语高考成绩,并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取总数的26%,即前25名和后25名受试者为本研究的高分组和低分组。(2)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中随机各挑选5名同学作为善学者和不善学者的代表进行访谈,前者的高考英语平均成绩为112.2分,后者的平均成绩为75.6分,使用录音笔记录访谈内容。

资料分析分为三个步骤,(1)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提取出四个因子;(2)对四个因子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3)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根据访问提纲建立节点,对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

二、定量研究结果分析

(一)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整体情况

每个策略平均值的大小可以代表该策略使用频率的高低。表1的结果显示,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平均值为2.8149,按照Oxford提出的确定策略使用频率的方法,在2.5~3.4区间之间,属于“使用情况一般”。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检验方法成效值为3.25,说明学生对自己使用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反思所用的方法是否有利于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自我监控与制定计划因子的均值为219218,说明学生发现自身错误并对错误进行纠正的意识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日程。多渠道练习英语因子的均值为216694,表明学生不善于寻找和利用各种练习英语的机会。规划学习任务的均值最低为214184,属于“基本不使用”的范畴,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

表1 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整体情况

(二)高分组、低分组元认知策略使用差异

独立样本 T检验能够分析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使用上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性。表2数据表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检验方法成效(P=0)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组该因子的均值是3.61,达到“经常使用”的范围。高分组在其它三个因子上的均值略高于低分组,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高分组、低分组元认知策略使用差异

三、定性研究结果分析

定性研究的结果从学习动机以及上述四个因子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和解释了定量分析的结果。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解释学习行为的重要依据。学习动机分为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两个层次,前者属于表层动机,后者属于深层动机。本调查中的两类学习者都是从小学或初中就开始学习英语。虽然学习英语的平均年限达到9.6年,而且目前就读的又是商务英语专业,但是5名不善学者都不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善学者中有4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此外,除2名善学者外,其余调查对象对英语的兴趣均一般。由此可见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都不强。

(二)自我监控和制定计划

自我监控是学生发现并改正所犯错误的意识。当用英语表达一句话之后,5名善学着中有2人会马上想“刚才我有什么地方说错了”,并且在交作业之前会进行检查,虽然通常发现不了错误,而且也会关注老师批改后的作业,纠正自己的错误。而5名不善学者都没有进行自我监控的习惯,对错误的防范意识低。

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通常包括4个方面:做什么(What)什么时候做(When)怎么做(how)为什么这么做(why)。5名善学者都计划了要做什么,但其中3人缺少执行该计划的时间表、手段和目标。不善学者中只有2人有学习计划,而且计划也不完整。由此可见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很少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即使进行自主学习,随意性也非常大,而且较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如果早起的话我会读英语,但没有每天坚持。还有,晚上有空会做一些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制定过计划,比如每天看新概念五课左右,但后面的就坚持不下去了”(善学者2);“本来是有计划的,不知道怎么学,这个学期没有MP3,没有电脑,所以没有完成计划”(善学者5)。

(三)多渠道练习英语

英语语言技能要达到较高的层次,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习者寻找各种练习英语的机会,如同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参加英语活动、用英文发信息、写信等。两类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渠道都以课本和老师提供的教辅材料为主。不同之处在于:善学者侧重于听力、朗读、背诵等综合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不善学者仅仅局限于背记课本中的单词。关于课外练习英语的渠道,3名善学者表示“我会学英文歌曲,学完之后就唱给外教听,让他帮忙纠正我的发音,大概1~2个星期找外教一次”(善学者1);“这个学期,我做过感恩节英语晚会的主持人”(善学者4);“上个星期,我在一家企业做过翻译”(善学者3)。由此可见,只有善学者1会定期主动与英语是母语的人沟通,而另外两名善学者所从事的英语活动只是偶然而为之。

(四)检验方法成效

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在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善学者一般能够比较明确、具体地表达出自己用什么方法学习英语。而不善学者的回答往往比较笼统,而且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我喜欢看VOA英文节目,不停的听同一篇,听完很多遍后,就查每个不懂的单词,然后记住,然后不看文字,再听”(善学者3);“听英文歌”、“看电影”、“看买的那本英文美文”(不善学者1、2、5)。

第二,善学者能够比较具体地表达出某种学习方法是否有用,这说明他们对学习方法有选择有评估,而不善学者通常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什么用。“听英文歌曲时我不用太努力,就能记下英文单词,而且对我练习连读特别有用”(善学者3);“没有什么用”或者“有一点点用”(不善学者2、4)。当笔者进一步追问不善学者:“如果这种学习方法对你没有用,你有没有想过怎么改进呢?”不善学者往往感觉束手无策,“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不善学者1、2、3、4)或者“问过其他同学,他们也是去看书、去背、去听”(不善学者5)。

(五)规划学习任务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要完成各类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要明确某项学习任务的目标和要求、选择恰当的方法、安排适当的时间。两类学习者在规划学习任务方面都很薄弱。有3名善学者会思考老师布置某项任务的目的,但只有1人会制定日程表并且思考如何完成该任务。而不善学者这方面的策略应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结束语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目的不明确,整体学习动机不强,自我监控意识弱,学习缺乏计划性,即使是善学者也没有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而且计划仅仅是“计划”,很少有同学能够完成计划。学习渠道单一,而且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的局限性,不会主动创造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学习,并且对完成学习任务没有规划。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可以通过举办元认知策略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同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融入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元认知策略,更好地规划、管理和评估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采用的是一种主位法研究,即让学习者本人说明自身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实际情况是否如此,还需要用客位法加以观察和实证。第二,研究的样本比较小,因此还需要多方法、大样本的研究才能使我们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第三,研究只是静态研究,还需进一步开展动态研究考察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变化规律。

[1]秦晓晴.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2mail:huhaohuan2@126.com

book=34,ebook=34

H319

A

1673-1395(2010)03-0246-03

20100310

郭晓丽(1977—),女,河南洛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元认知英语专业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性探析
学者介绍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