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与现状研究

2010-09-05宋德军符建华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走廊服务业

宋德军,刘 阳,符建华

(哈尔滨商业大学 a.经济学院 b.会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与现状研究

宋德军a,刘 阳b,符建华a

(哈尔滨商业大学 a.经济学院 b.会计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哈大齐工业走廊”长期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通过分析走廊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与需求现状,确定走廊内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降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产业的关联程度,成为制约走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走廊内急需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种类。

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与供给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设想提出之后,处于走廊内的各城市都在布局本地区的产业重点,但在选择过程中,大多从本地区利益出发,选择的产业重点出现重合。长期以来,由于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不重视,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走廊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企业不能有效地培养核心竞争力,大包大揽,不能实现外包,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小、不专业也限制了两者的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走廊内工业 (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1]。因此,如何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对走廊具有重要意义。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1.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尽管黑龙江省的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如 2008年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为34.4%,但同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都是以重工制造业为主,其发展的速度与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落后,对 GDP的贡献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以 2008年为例,东北三省一、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2.5∶52.3∶35.2,其中辽宁省为 9.7∶55.8∶34.5,吉林省为 14.3∶47.7∶38.0,黑龙江省为13.1∶52.5∶34.4,与全国平均水平 11.3∶48.6∶40.1相比,服务业低了 5.7个百分点。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结构上也不尽合理,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品零售业、食品等行业,而房地产、保险等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品种较少,且发展缓慢、水平低下。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少,高新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信息化程度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走廊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2.走廊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总量与结构

(1)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低,内部构结构不合理,见表 1。2007年哈大齐走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 33.8%、25.4%和13.3%,与上海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占据的比重比较大,如哈尔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的比重为15.3%,高于上海 4个百分点,相比而言,具有极强的外溢性,对于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科学研究等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只占有 10%以上,与全国相比较仍有差距,尤其金融业与全国差距有 7个百分点。目前世界主要工业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均在 50%以上,国内发达地区也已达到 35%以上,而 2008年大庆仅为 25.5%。国内发达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增加值的比例已达 14%左右,而大庆市 2008年仅为3.11%,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以信息服务业为例,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已占服务业的 60%以上,而大庆市 2007年仅为 6.0%。

(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 (工业)发展速度。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薄弱的直接原因,主要还在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 13.3%、11.5%和16.0%,而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仅 10%左右,既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也落后于服务业增长速度(16%左右)。2005年至 2008年走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工业发展逐渐出现不平衡现象,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3)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性服务企业总体竞争力较弱,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生产性企业集团较少。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许多专业性服务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没有形成区域分工、协作发展的合作模式,各城区错位发展态势不够明显,哈大齐三个城区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互补发展局面。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色不明显。尽管走廊内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以及金融业增加值比重相对大些,但该类产业更易形成城市间服务产业趋同化,不利于培育走廊服务品牌和特色。以大庆为例,作为有着大庆市最长历史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成绩却非常不理想。

(5)重视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发展相对缓慢。走廊内的服务外包产业大部分还属于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这种低端服务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涉及较少。

表 1 2007年“哈大齐工业走廊”及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单位:亿元

(6)服务业投入少,基础设施仍显落后。有效投入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投入不足必然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2008年,黑龙江省全社会服务业投资比重为 43.09%,同期吉林省为 48.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9.4个百分点,低于辽宁 7个百分点,如金融业 2008年投资仅为1.1亿元,而吉林和辽宁省分别为 10.6亿元和47.2亿元,一些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仍显薄弱[2]。

3.走廊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分析

(1)走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制造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交易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生产服务特别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技术中介服务的发展。走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实质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高质量的研发设计以及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为支撑。

(2)走廊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制造业企业在寻求贸易伙伴和产品销售渠道、信息咨询等方面迫切需要第三方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与贸易有关的服务需求,包括进出口贸易、海外销售渠道以及由此带动的金融、物流等相关专业的服务需求。工业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带动投融资和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服务需求,以及进入跨境和本地银行体系及资本市场所带动的保险咨询、信息、外汇交易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空间。

(3)现代物流业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流畅运转提供保证。走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综合运输条件,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充分整合存量资源,合理建设增量资源,构筑以物流中心为骨干节点、以各产业开发区配套物流系统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物流产业群。

(4)制造业的外包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迫使企业将自身不擅长的业务交由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专业机构来完成,使企业资源更多地聚集于核心业务上。未来几年,走廊的生产性服务,尤其是研发服务、商务服务、节能服务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从走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坚持需求导向,分轻重缓急,有重点地有序推进。应以以下六个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3]。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受到抑制

目前走廊内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技术含量较低,外包给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性企业的业务比较少,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外包项目主要是以产品生产为主,且外包服务不多,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很小。生产性服务产品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步性特征,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企业对外包服务不信任。这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缺少需求拉动。一些行业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外市场价格标准或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削弱了工业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动力,导致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

走廊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工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致使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抑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缺乏融合共进的机制

近几年来,走廊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和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暴露出产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由于企业内循环服务代替了理应外包服务的战略合作,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割裂了加工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使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服务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也不足。相对而言,制造业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短,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尚未普遍形成,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也不强,制约了服务业的跨区和溢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有效发挥。

4.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规划的引导力度不足

走廊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尚未进行系统研究,缺乏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融合的配套规划和政策。

目前,走廊需要强化产业关联,构建有利于走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推动企业通过经营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专业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要充分考虑哈大齐三个城市建设、交通、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整合现有资源,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实现专业化服务,逐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集聚[4]。

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完善政策措施,整合服务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市场,不断提高走廊工业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务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在城市科研院所和高校集聚区,集中建设布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与发展块状经济相结合,建设大型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依托开发区的产业规模和特色,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创业等服务,形成区域性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工业集中区制造业企业集聚和产业自成体系的特点,发展专业物流、物资配送和企业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1]李友俊,郭泽斌.大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3):253-254.

[2]王子先.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选择和路径[J].经济界,2007(1):19-27.

[3]杨世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21-24.

[4]HANSEN N.The Strategic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4(1/2):31-35.

(责任编辑 董邦国)

Demand o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 in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SONG De-juna,L IU Yangb,FU Jian-huaa
(a.College of Economics b.College ofAccounting,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8,China)

The long-ter m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of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requires the strong support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upply and demand o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the authors find out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total i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un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other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reduction in the associated degree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 and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have greatly hindered the opt im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corridor.Therefore,the typesof urgently-needed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 in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are presented.

Hadaqi Industry Corridor;producer service industries;supply and demand

book=7,ebook=133

F127

A

1009-315X(2010)04-0325-04

2010-03-14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 (08C004);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542047)。

宋德军 (197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博士,东北林业大学林农经济管理博士后,主要从事市场理论与产业发展政策、区域物流发展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生产性走廊服务业
神奇的走廊
走廊上的时光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走廊上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