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京华烟云》带给读者的文本困惑

2010-09-02董娌楠

文学与艺术 2010年4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异化

董娌楠

【摘要】中国大多数读者都误认为林语堂的英文原作《京华烟云》是由汉语翻译而成的。本文从林语堂的文化背景、《京华烟云》作品的分析,以及林语堂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入手,阐释说明《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带给中国读者的文本困惑。

【关键词】文本困惑;中国文化;翻译痕迹;异化;文化因素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于1938年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短短半年即行销5万多册,并多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部著作使林语堂蛮声海内外,并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中的地位。然而,中国大多数读者都误认为林语堂用英语原创的《京华烟云》是由汉语翻译过来的译著。为什么中国读者会有这种文本错觉呢?本文旨在从林语堂的文化背景、《京华烟云》作品分析,及其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入手,阐释说明这部著作带给读者的文本错位困惑。

㈠ 林语堂的文化背景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16年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学士学位。毕业后于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40岁时林语堂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如林语堂在其自传中所说“有一位好作月旦的朋友评论我说,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自我反观,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 [1]

林语堂的大多数作品虽然是用英文撰写的,但从内容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创作兼翻译。虽然文字形式是英语,但同其它英语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取材植根于中国文化,述说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国产物。所以,很多中国读者对林语堂的英语原作会产生是译作的文本错觉。

㈡《京华烟云》作品分析

《京华烟云》以姚木兰大半生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通过大量解释性的描写向外国人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人生活的画面,堪称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副全景图,从而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

通读英文原版的《京华烟云》,在感叹作者精湛的英文造诣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余,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也耐人寻味,那就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翻译痕迹。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懂英语的中国读者会觉得这是一部从汉语翻译过来的作品的原因。

㈢ 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文化的处理得当是能否成功交际的关键。对翻译策略而言,“归化”和“异化”两个对立的概念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接近作者;另一种则反之,引导作者接近读者”,韦努蒂在此基础上,将它们分别归纳为“异化法”和“归化法”[2]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采取了“异化”为主的文化翻译策略,用英语对西方读者详细解释了在中国人看来是路人皆知的风俗人情、社会情况等,以至于让中国读者产生是译著的文本错觉。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⑴生态文化⑵语言文化⑶宗教文化⑷物质文化⑸社会文化”。[3]

⒈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群落生活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与特征等。汉英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因此汉英语言里的很多词汇都体现了各自独特的地域色彩。在《京华烟云》里就有大量的此类词汇,如:Matajen Hutung——马大人胡同;moon door——月洞门;Shanhaikwan——山海关等就是采取异化的译法。

⒉ 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语言,如:成语、谚语、俗语、俚语等。对此,林语堂多采用了异化的策略:

Children should have ears and no mouth. 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⒊ 宗教文化

《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为儒道互补,中西交融。对于“天”的概念表述,林语堂主要采取异化手段,在语言中植入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的读者也能接受。如:

Nature plays pranks with human beings. 造化弄人。

⒋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日用物品,生产工具和设施,以及科学技术等条件。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传输此种文化的时候,也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

⒌ 社会文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特点和形式,对个人、社会和阶层的习惯称谓等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京华烟云》在称呼方面大量运用的就是异化手法,还对丧葬和婚嫁都做了描述。如:

Keeping the vigil, or guarding the “soul” 守灵

综上所述,《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用英语撰写的原著,并非译著。中国读者之所以将这部英语著作视为译著,首先是因为林语堂“非中非西,既西又中”的文化背景;其次,由于《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至于林语堂的英语也具有中式英语的特点;再次,林语堂采用的以“异化”为主的文化传输策略也很容易使得大多数中国读者产生这种文本困惑。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林语堂自传.林语堂作品集[A].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2]Lawl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1995.

[3]Nida E.A. Exploring Semantic Structures[M] Munchen: Wilhelm Fink Verlag,1975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