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敷脐结合塞肛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2010-08-27农振勇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0期
关键词:腹围腹水肝硬化

农振勇

中药敷脐结合塞肛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农振勇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和塞肛疗法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采用中药敷脐结合塞肛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和腹围改变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该疗法简便安全,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肝硬化腹水 外敷法 中医药疗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人民医院(天等532800)

肝硬化腹水属疑难杂症。笔者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采用中药敷脐结合塞肛疗法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比较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4年5月~2009年5月住院病例60例。西医诊断参照《现代胃肠病学》[1]中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臌胀的标准。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者纳入本观察:(1)腹水量多,增长迅速,腹水持续超过3个月;(2)无自发性利尿反应和利尿效应,对钠与水均不能耐受;(3)尿钠 <10mmol/24h,血清钠 <140mmol/L,24h尿钠/尿钾 <0.5;(4)凡合并肝昏迷者、合并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合并重症肝炎患者,及年龄 <15岁或>65岁者,均不纳入本观察。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6~77岁,平均58.6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卧床休息,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热量;适当限钠、限水;常规护肝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视病情加用血浆、白蛋白、氨基酸等支持治疗;有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有其他合并症根据病情综合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外敷,方法:望江南、石仙桃、车前草、卷柏、米酒、蜜糖各适量,以上药物(鲜品最好)捣烂如泥,作成药栓子塞肛;加蒜头1枚,葱白2根制作成药饼敷于脐部(神阙穴)并热熨,每次1~4h,每日更换1次。7d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腹水(B超检查证实)及全身症状缓解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腹水及其他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有改善。无效:腹水未见减轻,其他症状及肝功能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 χ2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2。由表1可见,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由表2可见,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前后腹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腹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60例患者在治疗中均有效;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腹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比较(cm,±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腹围比较(cm,±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n组别治疗组对照组30 30治疗前112.06 ± 6.22 115.44 ± 6.58治疗后77.12 ± 7.20**△90.48 ± 10.12*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腹水常规等安全性指标均进行检测,结果有3例患者治疗初期药物外敷脐部皮肤有发红或起泡,经用生姜涂擦暴露使之干燥后消失;5例病例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经对症和减量处理后消失;其余病例治疗期间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臌胀”范畴,临床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特征,其病机主要是肝、脾功能失调。《诸病源候论》述“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所致,为临床难治病证之一。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本病出现大量腹水时应以逐水为先。

根据临床经验,使用中药汤剂内服,患者本身腹胀难忍,有纳呆、食少、胃脘胀满等,服用中药汤剂后腹胀更甚,患者多不接受;静脉输液也是如此,入液量愈多腹胀越甚。

本外敷方来自当地民间验方,其中望江南苦,寒,入肺、肝、胃三经,能清肝平火,和胃,肃肺,消肿解毒;石仙桃甘、苦,凉,入肺、肝二经,能养阴、清肺、利湿、消瘀;卷柏辛、平,归肝、心经,能活血通经,化瘀止血;车前草甘,寒,归手太阳,阳明经,能利水,清热,明目,祛痰;葱白是一味发散表邪、宣通阳气之佳品,能利大小便;大蒜健脾暖胃、破瘀利水。诸药合用,辛开苦降,以化瘀利湿、泻水逐饮。

神阙是任脉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且任、督、冲“一源三歧”,共同调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十二经脉之气血;脐下又无脂肪组织,药物透皮之后直达腹膜,通过静脉同入门静脉及肝脏,故敷脐疗法的药物利用度高,见效迅速。塞肛疗法是将药物作用于肛肠,经吸收后布达全身,发挥整体与局部的作用。因为直肠黏膜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药物进入大肠,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吸收,不经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这两种方法联合运用治疗肝硬化腹水,可迅速达到利尿通便、消除腹水的目的,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且无蛋白丢失之忧,又无口服药物的痛苦。

通过临床观察,本疗法切实有效,未发现明显毒副现象;且所用药物都是当地常见药物,便于采集且价格低廉,值得进一步观察。

[1]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00-152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11.

R575.2

B

1004-745X(2010)10-1783-02

2010-02-16)

猜你喜欢

腹围腹水肝硬化
孕中、晚期不同特征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的差异性
超声测量胎儿腹围预测出生体重的探讨
肉鸡腹水咋防治
胎儿超声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效果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包头地区不同性别痛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藏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治疗研究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